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正安专利>正文

书包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975 阅读:2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书包扣。由分别夹设于书包盖和书包外层的公扣组和母扣组组成,其中,公扣组由公扣本体和公扣扣片组成,母扣组由母扣本体和母扣扣片组成。在公扣本体一侧设有带钩缘的二支中空扣条,母扣本体正面设一开口,左右二面设有开放边,在该开放边内分别设有凸柱和弹性压臂。公扣本体和母扣本体下设有多数扣钉与扣脚、在其扣片上面设有多数扣钉与相应的扣孔。本书包扣结构简单,便于开合,与书包结合牢固。(*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书包扣,特别是一种侧压式书包扣。目前现有技术的塑料制前压式书包扣见附附图说明图1~3所示。该前压式书包扣由公扣组10和母扣组20所构成。公扣组由公扣本体11和扣片12组成,其中,公扣本体11的基座111下面设有二个扣脚112,利用该扣脚112从书包盖穿过后与扣片12的扣孔121扣合,使扣脚112呈凹凸状的扣纹112a扣合于扣孔121内缘的凸纹121a内,从而使公扣组固定于书包盖所需位置上。在公扣本体11的基座111前侧设有一个扣舌113,在该扣舌113前端上面设有一凸出的钩片113a。母扣组20由母扣本体21和扣片22所组成,其中,母扣本体21下面设有四个扣脚211,扣脚211一侧设有多数凹凸扣纹211a,利用该扣脚211从书包本体外层穿过与扣片22的扣孔221扣合,使扣脚211呈凹凸状的扣纹211a扣合于扣孔221内缘的凸纹221a内,从而使母扣本体21与扣片22一起固定于书包本体外层,并与固定于书包盖上的公扣本体11相对应。母扣本体21呈中空状,在该母扣本体21的正面和上面分别设一只开口212和213,在母扣本体21正面的开口212与上面的开口213之间形成一条横条214,利用公扣本体11的扣舌113伸入母扣本体21正面的开口212并穿过横条214后,公扣本体11的扣舌113上面的钩片113a即钩住母扣本体21的横条214的扣缘214a,形成公母扣合状态。开启扣合的公母扣时,用手指将公扣本体11的扣舌113向下压,并朝公扣本体11的基座111方向推挤,使扣舌113的钩片113a脱离母扣本体21的横条214扣缘214a,并将扣舌113推出母扣本体21的开口212,从而使公母扣开启。上述现有技术书包扣在开启已扣合的公母扣时,要用手指将公扣本体11的扣舌113向下压,并朝公扣本体11的基座111方向推挤,才能使扣舌113的钩片113a脱离母扣本体21的横条214内缘241a,并使扣舌113推出母扣本体21的开口212,达到公母扣开启的目的。而当欲使公母扣开启时,要用手指将公扣本体11的扣舌113向母扣本体21上面的开口213下方推压,这时,如果书包内未装满书籍而呈空虚状,此时单以一只手的手指将公扣本体11的扣舌113向母扣本体21的开口213下推压,则达不到使公母扣开启的目的。因为连结于书包本体外层的母扣本体21受压力时,即连带将书包本体外层也受下压位移,在手指下压公扣本体11的扣舌113的有限行程中,因母扣本体21下面的书包本体外层呈空虚状,母扣本体21受到压力会连带使书包本体外层向内凹入,因而母扣本体21无法有效地承受公扣本体11的扣舌113自基座111下压的大部分力量,从而不能使扣舌113自基座111向下倾斜变形,也就不能使扣舌113的钩片113a脱离母扣本体21的横条214内缘214a,因此,常常需再用另一只手协助,将书包本体外层先向内压,使触及书本或其它足以着力的物体,再以一只手的手指触压公扣本体11的扣舌113,这时连结于书包本体外层的母扣本体21由于能有效地承受公扣本体11扣舌113下压的大部分力量,使扣舌113向下倾斜变形,连带使扣舌113的钩片113a脱离母扣本体21的横条214内缘214a,从而顺利地使公母扣开启。对一般学生而言,当书包不够充满时,用双手互助去开启一个书包扣虽无困难,然而总是不够便捷。如上述现有技术前压式书包扣是利用公扣本体11的二只扣脚112,自外面穿过书包盖,并伸入在书包盖内面的扣片12的二只扣孔121,从而使扣脚112的凹凸扣纹112a钩扣于扣孔121的凸纹121a,并使公扣本体11与扣片12固定于书包盖适当位置的外面与内面;而母扣本体21是利用其下面所设的四只扣脚211自外面穿过书包本体外层,并伸入书包本体外层内面的扣片22的扣孔221,使扣脚211的凹凸扣纹211a钩扣于扣孔221的凸纹221a内,从而使母扣本体21与扣片22固定于与公扣组10相应位置的书包本体外层的外面与内面。这种前压式书包扣经学生长期压触使用时,公扣本体11的扣脚112与扣片12的二只扣孔121之间,以及母扣本体21的扣脚211与扣片22的四只扣孔211之间常出现松动现象,甚至互相脱离,一旦在学生上下学途中被掉落遗失,则无法再使书包扣合;加上这种书包扣通常没有零售,因此许多学生通常在遗失其书包扣后就连书包一起放弃不用,殊为可惜。再有,同一厂所生产的书包形式与色彩可能相同,许多学生同时可能使用相同的书包,此时如有集体活动,许多书包放在一起以后,多数学生很可能对披此的书包难以辨认,因此,有些学生就在自己的书包上用笔写上自己的名字,以资识别,这样,就显得不太美观;另外,学生在背书包走夜路时,也常因道路昏暗,而遭车辆撞伤。本技术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论书包是否装满书本都易于扣合与开启的书包扣。本技术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书包扣牢固地固定在书包上而不必担心松脱遗失的书包扣。本技术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表面有适当空间,便于设姓名牌和/或反光标贴的书包扣。以下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1是现有技术上压式书包扣立体分解图。附图2是现有技术上压式书包扣公母扣本体扣合状态示意图。附图3是现有技术上压式书包扣公母扣组固定于书包上并相互开合示意图。附图4是本设计实施例的书包扣立体分解图。附图5是本设计实施例的书包扣公母扣本体扣合状态示意图。附图6是本设计实施例的书包扣公母扣本体相互扣合在书包上的示意图。附图7是本设计实施例的书包扣公母扣本体扣合时部分剖视图。附图8是本设计实施例的书包扣公母扣本体未扣合部分剖视图。附图9是本设计实施例的书包扣公母扣组固定于书包上并相互扣合示意图。附图1至附图3是现有技术书包扣的图示,已于前段叙述过了。本技术书包扣由分别夹设于书包盖与书包外层的公扣组和母扣组所组成,其中,公扣组由公扣本体与公扣扣片所组成,母扣组由母扣本体与母扣扣片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公扣本体在基部的一侧设有二支中空扣条,在每一扣条呈弧状的端部外侧各设有一钩缘;所说的母扣本体呈箱形,在该母扣本体的正面设一开口,其左右二面各设有开放边,在二开放边内各设一只用来钩扣住中空扣条钩缘的凸柱,在母扣本体二开放边各设有一弹性压臂,公扣本体基部和母扣本体下面分别设有多数扣钉与扣脚,每一扣脚外侧均设有多数呈倒钩状的扣纹,公扣扣片和母扣扣片上面也设有多数扣钉以及分别与公扣本体基部和母扣本体下所设扣脚相对应的扣孔,各扣孔内缘设有一扣缘,扣缘的上面呈斜面形,在母扣本体上面设有一用以贴上学生名牌和/或反光片的凹槽。从附图4可见,本设计所提供的书包由公扣组40和母扣组50所组成。其中公扣组40由公扣本体41与扣片42所组成,公扣本体41的基部411的一侧设有二支呈中空状的扣条412、413,该扣条412、413呈圆弧状的端部外侧各设有一钩缘412a、413a,公扣本体41基部411下面设有多数扣钉414和两只扣脚415,在两扣脚415的外侧设有多数呈倒钩状的扣纹415a,扣片42上面设有多数扣钉421及与扣脚415相对应的二只扣孔422,两扣孔422之内缘分别设一扣缘422a,扣缘422a的上面呈斜面形,以利于设有呈倒钩状扣纹415a的扣脚415的插入并钩扣于其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书包扣,由分别夹设于书包盖与书包外层的公扣组和母扣组所组成,其中,公扣组由公扣本体与公扣扣片所组成,母扣组由母扣本体与母扣扣片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公扣本体在基部的一侧设有二支中空扣条,在每一扣条呈弧状的端部外侧各设有一钩缘;所说的母扣本体呈箱形,在该母扣本体的正面设一开口,其左右二面各设有开放边,在二开放边内各设一只用来钩扣住中空扣条钩缘的凸柱,在母扣本体二开放边各设有一弹性压臂,公扣本体基部和母扣本体下面分别设有多数扣钉与扣脚,每一扣脚外侧均设有多数呈倒钩状的扣纹,公扣扣片和母扣扣片上面也设有多数扣钉以及分别与公扣本体基部和母扣本体下所设扣脚相对应的扣孔,各扣孔内缘设有一扣缘,扣缘的上面呈斜面形,在母扣本体上面设有一用以贴上学生名牌和/或反光片的凹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正安
申请(专利权)人:张正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