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蛙蝌蚪喂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685000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09: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石蛙蝌蚪喂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卵期管理:种蛙产卵于产卵板上,刚孵化出来蛙卵在1小时内不移动,保持蛙卵黏附于产卵板上,控制养殖池内的水温小于25℃,同时避免阳光直晒;孵化:将产卵板转移至另一空的养殖池后自然孵化12~15d;孵化后饲养:刚孵化出来的小蝌蚪背部为黄色时,不投喂食物;当蝌蚪背后由黄色转变成黑色时,开始喂食;每天投喂一次,每天清理剩余的残食;投喂量根据日常观察蝌蚪进食情况而定;采用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交替饲养直至蝌蚪前肢、后肢以及尾部收缩;环境控制;养殖池内的水为高溶氧量的循环山泉水;水温为12~26℃,定期采用消毒剂对养殖池消毒。本发明专利技术蝌蚪孵化率和成活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石蛙蝌蚪喂养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石蛙蝌蚪喂养方法。
技术介绍
石蛙(Quasipaaspinosa)标准名棘胸蛙,又名石蛤、石鸡、山鸡、石冻、飞鱼、石鳞、石蛤蟆、石虾蟆、石坑蛙、石乱、木槐(川南)等,是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一种动物。石蛙的幼蛙,是蝌蚪经过十多天的停食变态而成。变态后的小幼蛙,身休虚弱,对环境十分敏感,特别是在头10天里,其肺和消化道都非常脆弱。因此,饲养管理水平高低是影响其成活率生长率的关键。石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母蛙产卵后,其卵经人工孵化一般8~15天可以孵出小蝌蚪。小蝌蚪孵出后身体星棕黄色,休部长0.6~0.8cm,尾长1cm左右,呈鼓锤状,通常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很少活动,也不觅食。三天后活动量增加,并开始觅食。根据试验观察,可把蝌蚪生长发育过程分为:初期、前期、中期、后期四个阶段。蝌蚪各个时期的生长特点和对饲养管理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生长初期(1~10天)蝌蚪孵出三天内不觅食,依靠从卵黄中带来的营养维持生命,过早喂食反而导致其死亡。三天后蝌蚪的活动量明显增加,两鳃盖完企形成时开始觅食,按每万尾蝌蚪投喂-一个蛋黄的标准定时投喂,并适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石蛙蝌蚪喂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卵期管理:种蛙产卵于产卵板上,刚孵化出来蛙卵在1小时内不移动,保持蛙卵黏附于产卵板上,控制养殖池内的水温小于25℃,同时避免阳光直晒;孵化:将产卵板转移至另一空的养殖池后自然孵化12~15d;孵化后饲养:刚孵化出来的小蝌蚪背部为黄色时,不投喂食物;当蝌蚪背后由黄色转变成黑色时,开始喂食;每天投喂一次,每天清理剩余的残食;投喂量根据日常观察蝌蚪进食情况而定,当投料后2~4h内食料全部食用完则下次需增加投料量;若投料长时间后有剩余则下次则需减少投料量;采用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交替饲养直至蝌蚪前肢、后肢以及尾部收缩;所述动物性饵料为动物内脏、鱼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蛙蝌蚪喂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卵期管理:种蛙产卵于产卵板上,刚孵化出来蛙卵在1小时内不移动,保持蛙卵黏附于产卵板上,控制养殖池内的水温小于25℃,同时避免阳光直晒;孵化:将产卵板转移至另一空的养殖池后自然孵化12~15d;孵化后饲养:刚孵化出来的小蝌蚪背部为黄色时,不投喂食物;当蝌蚪背后由黄色转变成黑色时,开始喂食;每天投喂一次,每天清理剩余的残食;投喂量根据日常观察蝌蚪进食情况而定,当投料后2~4h内食料全部食用完则下次需增加投料量;若投料长时间后有剩余则下次则需减少投料量;采用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交替饲养直至蝌蚪前肢、后肢以及尾部收缩;所述动物性饵料为动物内脏、鱼肉、蛋黄;所述的植物性饵料为蔬菜、树叶、藻类植物、水果、浮萍;所述动物内脏和鱼肉需高温熟化后再喂食;环境控制;养殖池内的水为高溶氧量的循环山泉水;水温为12~26℃,定期采用消毒剂对养殖池消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石蛙蝌蚪喂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饲养中: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交替饲养频率为每3d更换一次,每次采用一个品种投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石蛙蝌蚪喂养方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飞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凌云县金银湾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