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梓叶槭种子育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683802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09: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梓叶槭种子育苗方法,属于乔木幼苗培育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从种子收集、储存、前处理、苗圃地选择、基质、整地、播种密度、覆土厚度、遮阴、管护等方面研究,确定最佳技术参数,采用大田育苗栽培,适于大面积发展梓叶槭栽培,形成产业化,种子发芽率达到85%以上,成苗率达到83%以上。苗期7‑8个月,平均高度80cm以上,可出圃造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梓叶槭种子育苗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乔木幼苗培育
,具体涉及一种梓叶槭种子育苗方法。
技术介绍
梓叶槭(AcercatalpifoliumRehd.),槭树科槭属乔木,为我国特有种,国家2级重点保护植物,主要分布于四川中部平原地区,散生于海拔500-1300m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作为极小种群树种,由于人为砍伐和毁林耕种等干扰,目前该物种在各分布区及其少见,处于濒危状态。梓叶槭为中国特有的珍稀树种,又为槭树科槭属中较原始的种类,对探讨该科的系统演化及地理分布等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其树干高大,材质坚硬、致密,为优良的用材树种,其树形优美,冠幅大,又可作绿化观赏树种。然而,梓叶槭天然更新能力极差,进而严重影响了该物种的种群发展和保护,种子育苗是种群合理发展和物种保护的基础,尤其是大田育苗技术可以为梓叶槭的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条件。截止目前,关于梓叶槭的研究还比较少,尤其是种子育苗方面,培育出的梓叶槭种子发芽率低于50%,进而影响了其幼苗的培育,有报道通过改善育苗步骤,例如低温催芽,或者提高种子发芽率来提高幼苗成活率,但是这些方法都只仅限于室内试验阶段,无法做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梓叶槭种子育苗方法,以解决梓叶槭发芽率低、幼苗成活率低并且不能进行大规模产量化培育、种植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梓叶槭种子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1)在梓叶槭果实成熟脱落前,选择种子饱满、绿色褪去、以棕黄色为主的果实进行采摘,晾晒后真空密封并保存于0-5℃的环境中;(2)在播种前5-8天取出,通过筛选去除干瘪、有伤病的果实,去除果翅并进行消毒处理,洗净后于清水中浸泡3-5天,每天换水一次,直至胚芽冒出;(3)选择坡度≤25°、土层厚度≥40cm、背风、日照时间不超过12h、灌溉排水便利的土地作为苗圃,调整苗圃的土壤基质为重量比为(6-8):(1-3):1的耕种土、泥炭土和蛭石;(4)将步骤(3)得到的苗圃除杂后进行深度为30-40cm的翻土,将耕种土与泥炭土和蛭石充分混匀,然后沿等高线横向起畦,畦面宽90-110cm、畦高10-15cm、畦沟宽25-35cm;(5)将拌沙后的种子撒播,播种密度为80-120粒/m2的,覆土厚度为1-2cm;(6)选择透光率为60-70%的遮阴网对苗圃进行遮阴,然后在幼苗生长期间进行除杂草和灌溉处理;其中,除杂草频率为:在幼苗生长的2个月内每9-11天除杂草一次,幼苗生长2个月以后每28-32天除杂草一次;灌溉频率为:每7-10天灌溉一次。本专利技术通过从种子收集、储存、前处理等方面展开研究,确定出最佳的种子培育技术参数,提高梓叶槭种子的发芽率,再以高发芽率的梓叶槭种子为基础,对苗圃地选择、土壤基质、整地、播种密度、覆土厚度、遮阴、管护等方面开展研究,确定出最佳的育苗培育技术参数,大大提高了梓叶槭大田育苗的成活率。具体地:本专利技术研究发现,不同成熟度种子对种子发芽率有显著的影响,梓叶槭果实成熟脱落前的棕黄色饱满种子比绿色饱满种子的发芽率要高出42%左右的比例,因此,本专利技术选择成熟度较高的以棕黄色为主的饱满种子用于发芽。在对于种子保存方面,本专利技术采用晾晒后真空密封的方式保存于0-5℃的环境中,相较于采摘后直接保存于0-5℃、晾晒后保存于0-5℃、直接保存于常温以及晾晒后保存于常温的方式,其种子萌发率提高了12-50%。0-5℃的低温能够抑制细胞活性,同时真空的无氧环境下,能够降低种子受细菌等微生物感染,发生霉变的可能性。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前处理,进一步提高种子萌发率。考虑到发芽率和种子前处理的时间合理性和经济性,本专利技术在播种前的5-8天对种子通过去除干瘪、有伤病的果实,去除果翅并进行消毒处理等方式将影响种子萌发的不利因素进行规避,然后将筛选后的种子浸泡3-5天,使得种子充分吸收水分,顺利萌发成芽,并且通过每天换水一次来进一步提高种子对水分的吸收效果。通过对种子浸泡使其充分吸收水分,进一步降低降低种子受细菌等微生物感染,发生霉变的可能性。现有关于梓叶槭幼苗的培育中,重点均放在前期如何提高种子萌发率的问题上进而实现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却忽略了后期幼苗对土壤基质、畦田规格、播种密度、遮阴、管护等生长环境的要求。这就导致一种较为普遍的情况出现,即在试验阶段得出的种子萌发率较高,但是将发芽种子真正进行大量种植时却发现幼苗成活率没有达到预期的高度,也就使得幼苗培育始终处于试验阶段,无法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因此,本专利技术通过对影响幼苗生长的各个因素进行研究,确定出一套适用于梓叶槭幼苗生长的技术参数。具体地:本专利技术通过对梓叶槭原生境的调查发现,大部分梓叶槭更喜欢分布在相对平坦的立地上,即坡度小于等于25°的平坦土地;与坡度>25°的坡地相比,分布在相对平坦地区的梓叶槭具有更好的长势。因此,本专利技术在选择苗圃时,选择坡度小于等于25°的平坦土地作为培育梓叶槭幼苗的苗圃。并且考虑到梓叶槭喜湿、喜阴的原生态环境,因此本专利技术选择土壤条件好、日照柔和且水分条件有保障的土层厚度≥40cm、背风、日照时间不超过12h、灌溉排水便利的土地作为苗圃,为幼苗提供更加适宜的生长环境。此外,对于土壤基质,本专利技术在以土层厚度≥40cm的耕种土作为基础以外,还添加有泥炭土和蛭石,以保证土壤肥沃的前提下,还具有较好的排水性,从而保证梓叶槭良好生长。本专利技术在整地时先进行深度为30-40cm的翻土,以将耕种土与泥炭土和蛭石充分混匀;并且,考虑到梓叶槭的生长快、需水量大的特点,本专利技术采用:沿等高线横向起畦,畦面宽90-110cm、畦高10-15cm、畦沟宽25-35cm的规格整地,以便于梓叶槭苗木后期管护。在播种时,本专利技术采用80-120粒/m2的播种密度,覆土厚度为1-2cm的方式播种,提高种子幼苗成活率和发芽率。最后,在遮阴方面,本专利技术采用透光率为60-70%的遮阴网对梓叶槭幼苗进行遮阴,以防止日光伤害,待3个月后,苗木主干充分木质化、叶片长成时撤去遮阴。在管护方面,由于梓叶槭幼苗生长较快,一般1个月高度可以达到10cm,所以苗木早期的除草特别重要,本专利技术采用9-11天除草一次的除草方式,2个月以后,待苗木充分展叶后,然后调整成28-32天除草一次,充分考虑了梓叶槭的生长特性。此外,梓叶槭苗木对于水分需要较大,良好的水分条件是梓叶槭苗木快速生长的必备条件,在不考虑天然降水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采用灌溉频率为每7-10天一次,既保证充足的水分,同时避免过度浇灌而影响梓叶槭幼苗正常生长。进一步地,步骤(2)中,消毒处理的具体步骤为:将果实于浓度为50wt%的多菌灵和500倍清水配制的消毒液中浸泡2h。进一步地,步骤(3)中,耕种土、泥炭土和蛭石的重量比为7:2:1。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从种子收集、储存、前处理、苗圃地选择、基质、整地、播种密度、覆土厚度、遮阴、管护等方面研究,确定最佳技术参数,采用大田育苗栽培,适于大面积发展梓叶槭栽培,形成产业化,种子发芽率达到85%以上,成苗率达到83%以上。苗期7-8个月,平均高度80cm以上,可出圃造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梓叶槭种子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1)在梓叶槭果实成熟脱落前,选择种子饱满、绿色褪去、以棕黄色为主的果实进行采摘,晾晒后真空密封并保存于0‑5℃的环境中;(2)在播种前5‑8天取出,通过筛选去除干瘪、有伤病的果实,去除果翅并进行消毒处理,洗净后于清水中浸泡3‑5天,每天换水一次,直至胚芽冒出;(3)选择坡度≤25°、土层厚度≥40cm、背风、日照时间不超过12h、灌溉排水便利的土地作为苗圃,调整苗圃的土壤基质为重量比为(6‑8):(1‑3):1的耕种土、泥炭土和蛭石;(4)将步骤(3)得到的苗圃除杂后进行深度为30‑40cm的翻土,将耕种土与泥炭土和蛭石充分混匀,然后沿等高线横向起畦,畦面宽90‑110cm、畦高10‑15cm、畦沟宽25‑35cm;(5)将拌沙后的种子撒播,播种密度为80‑120粒/m2的,覆土厚度为1‑2cm;(6)选择透光率为60‑70%的遮阴网对苗圃进行遮阴,然后在幼苗生长期间进行除杂草和灌溉处理;其中,除杂草频率为:在幼苗生长的2个月内每9‑11天除杂草一次,幼苗生长2个月以后每28‑32天除杂草一次;灌溉频率为:每7‑10天灌溉一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梓叶槭种子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1)在梓叶槭果实成熟脱落前,选择种子饱满、绿色褪去、以棕黄色为主的果实进行采摘,晾晒后真空密封并保存于0-5℃的环境中;(2)在播种前5-8天取出,通过筛选去除干瘪、有伤病的果实,去除果翅并进行消毒处理,洗净后于清水中浸泡3-5天,每天换水一次,直至胚芽冒出;(3)选择坡度≤25°、土层厚度≥40cm、背风、日照时间不超过12h、灌溉排水便利的土地作为苗圃,调整苗圃的土壤基质为重量比为(6-8):(1-3):1的耕种土、泥炭土和蛭石;(4)将步骤(3)得到的苗圃除杂后进行深度为30-40cm的翻土,将耕种土与泥炭土和蛭石充分混匀,然后沿等高线横向起畦,畦面宽90-110cm、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秋红马文宝姬慧娟李俊清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