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两用土壤土柱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679496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05: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便携式两用土壤土柱试验装置,包括顶盖、柱体、底板及支座,底板包括作淋溶实验时的透水底板和生物实验盆栽底盖。柱体包括第一柱体单元和第二柱体单元;第一柱体单元的数量至少为1个,第二柱体单元的数量为1个;当该试验装置用作淋溶实验时,将顶盖、第一柱体单元、第二柱体单元及透水底板进行组装。当该试验装置用作生物盆栽实验时,将顶盖、第二柱体单元及生物实验盆栽底盖进行组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通过调整柱体单元的数量以调节整个柱体的高度,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土壤污染状况的研究需求,解决了传统有机玻璃柱高度高,搬运、土柱制作以及后期土壤样品采集不便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两用土壤土柱试验装置
本技术涉及土地整治工程领域,具体为一种便携式两用土壤土柱试验装置,一是可以进行淋溶试验,二是可以进行盆栽试验。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快速发展,农药以及化肥等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种植中,从而造成土壤各种有机和无机污染,而且污染日益严重,急需开展相关试验进行治理。针对土壤污染传统试验主要包括室内试验和野外田间试验,由于开展野外田间试验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以及时间,而且处理不当还会造成试验区及周边大面积土壤污染,因此开展室内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机玻璃土柱作为一种人为模拟土体淋溶的实验装置,其不仅可严格控制实验条件,而且可以研究不同土体结构下土壤中物质含量变化及运移规律。传统有机玻璃柱一般高度六七十厘米,无法模拟更深层次土壤污染状况,即便是有也都比较高,搬运以及土柱制作比较麻烦,而且不同深度土壤采集较为不便,不能很好反映土壤中溶质运移规律。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传统模拟深层次土壤污染状况的有机玻璃柱高度高,搬运、土柱制作以及不同深度土壤样品采集不便的技术问题,提高试验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便携式两用土壤土柱试验装置。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本技术便携式两用土壤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携式两用土壤土柱试验装置,包括柱体、底板及支座(6),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包括第一柱体单元(2)和第二柱体单元(3);所述第一柱体单元(2)的数量至少为1个,所述第二柱体单元(3)的数量为1个;所述第一柱体单元(2)上下两端的端面上对称设置有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第一柱体单元(2)上下两端沿径向对称设置有第一连接环(23)和第二连接环(24),第一连接环(23)和第二连接环(24)上相对设置有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螺纹孔(25)和多个第二螺纹孔(26);所述第二柱体单元(3)的上端设置有与第二凹槽(22)位置相对的第三凹槽(31),第二柱体单元(3)的下端设置有第四凹槽(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两用土壤土柱试验装置,包括柱体、底板及支座(6),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包括第一柱体单元(2)和第二柱体单元(3);所述第一柱体单元(2)的数量至少为1个,所述第二柱体单元(3)的数量为1个;所述第一柱体单元(2)上下两端的端面上对称设置有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第一柱体单元(2)上下两端沿径向对称设置有第一连接环(23)和第二连接环(24),第一连接环(23)和第二连接环(24)上相对设置有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螺纹孔(25)和多个第二螺纹孔(26);所述第二柱体单元(3)的上端设置有与第二凹槽(22)位置相对的第三凹槽(31),第二柱体单元(3)的下端设置有第四凹槽(32);第二柱体单元(3)上下两端沿径向分别设置有第三连接环(33)和第四连接环(34),第三连接环(33)上设置有与多个第二螺纹孔(26)一一对应第三螺纹孔(35),第四连接环(34)上设置有多个第四螺纹孔(36);所述底板包括作淋溶实验时的透水底板(4)和生物实验盆栽底盖(5);所述透水底板(4)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与第四凹槽(32)密封的第四密封圈(41);所述透水底板(4)的下表面设置有与第四密封圈(41)对称的第五密封圈;所述透水底板(4)上还设置有与多个第四螺纹孔(36)相适配的多个第五螺纹孔(42);所述生物实验盆栽底盖(5)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与第四凹槽(32)密封的第六密封圈(51);所述生物实验盆栽底盖(5)的下表面设置有与第六密封圈(51)对称的第七密封圈;所述生物实验盆栽底盖(5)上还设置有与多个第四螺纹孔(36)相适配的多个第六螺纹孔(52);所述支座(6)的上表面设置有与第五密封圈或第七密封圈相适配的第六凹槽(61),所述支座(6)上还设置有与多个第五螺纹孔(42)或第六螺纹孔(52)相适配的多个第七螺纹孔(62);第一柱体单元(2)与第一柱体单元(2)之间的连接通过与多个第一螺纹孔(25)及多个第二螺纹孔(26)配合的螺纹紧固件实现,两个第一柱体单元(2)之间的密封通过在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之间设置第二密封圈实现;第一柱体单元(2)与第二柱体单元(3)之间的连接通过与多个第二螺纹孔(26)及多个第三螺纹孔(35)配合的螺纹紧固件实现,第一柱体单元(2)与第二柱体单元(3)之间的密封通过在第二凹槽(22)和第三凹槽(31)之间设置第三密封圈实现;第二柱体单元(3)与透水底板(4)的连接通过与第四螺纹孔(36)和第五螺纹孔(42)配合的螺纹紧固件实现;第二柱体单元(3)与透水底板(4)的之间的密封通过第四凹槽(32)和第四密封圈(41)之间的密封实现;第二柱体单元(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光宇李劲彬魏雨露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