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气能量利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66921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0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废气能量利用装置,包括热泵系统,其包括形成冷媒循环的第一换热件、压缩机、第二换热件以及节流元件;和气体换热器,包括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所述第一介质通道一端布置有第一入风口,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件的进风接口连通,所述第二介质通道一端布置有第二入风口,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件的进风接口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结合气体换热器和热泵系统,废气中的能量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且设计四通阀,实现废气余热利用和废气余冷利用的快速切换,实现空间换气或除湿过程的气温调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废气能量利用装置
本技术涉及换热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废气能量利用装置。
技术介绍
在通风换气和空间除湿时,往往会造成大量的热量(或冷量)损失。为了节能,不少厂商纷纷利用气体换热器,进行新风和废气之间的换热。气体换热器在风机作用实现气体之间的传热,不需要额外的能量输入,实现气体间的部分热交换。但由于气体换热器的造价高而且换热效率低,仅仅依靠气体换热器仍然有较多能量的损失。为了抽湿时同时回收余热,有了一些专利技术及其应用,不但可以抽湿,同时回收利用了汽化潜热,获得不错的节能效果,比如,专利技术专利CN201110239268.7公开了内循环湿空气潜热回收型热泵烘干装置,在热泵循环系统中增加一台内循环抽湿蒸发器,抽湿时,通过切换冷媒通路,空气蒸发器停止运行,抽湿蒸发器和冷凝器,与压缩机、节流阀形成冷媒循环。又如,技术专利CN201420098810.0公开了一种可有效进行余热回收的烘干装置,但共同特点,就是通过复杂的冷媒循环系统和控制系统来完成,所用设备较多,投资较大。而且,没有预先进行换热的热交换器,抽湿和回热效果不尽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气能量利用装置,能够充分利用废气中的能量。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废气能量利用装置,包括热泵系统,其包括形成冷媒循环的第一换热件、压缩机、第二换热件以及节流元件;和气体换热器,包括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所述第一介质通道一端布置有第一入风口,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件的进风接口连通,所述第二介质通道一端布置有第二入风口,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件的进风接口连通。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四通阀,该四通阀设有A端口、B端口、C端口以及D端口,该A端口通过管道与所述压缩机出口连通,该B端口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二换热件的冷媒接口连通,该C端口通过管道与所述压缩机进口连通,该D端口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一换热件的冷媒接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件的另一个冷媒接口通过管道与所述节流元件连通,所述节流元件另一端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二换热件的另一个冷媒接口连通。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介质通道为废气通道,所述第二介质通道为新风通道。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换热件的出风接口布置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换热件的出风接口布置有第二出风口。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出风口布置有第一风机,所述第二出风口布置有第二风机。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换热件的进风接口一侧布置有第一风阀,该第一风阀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件的进风接口连通,该第一风阀的另一端与外部空气连通。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换热件的进风接口一侧布置有第二风阀,该第二风阀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件的进风接口连通,该第二风阀的另一端与外部空气连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结合气体换热器和热泵系统,废气先通过气体换热器释放出能量给新风,后通过热泵系统再次释放能量给新风,废气中的能量得到充分的利用;另外在热泵系统加入四通阀,可以实现废气余热利用和废气余冷利用的快速切换,实现空间换气或除湿过程的气温调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图1是本技术利用废气余热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利用废气余冷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四通阀不通电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四通阀通电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参照图1至图2,一种废气能量利用装置,包括热泵系统和气体换热器。其中,热泵系统包括形成冷媒循环的第一换热件31、压缩机33、第二换热件34以及节流元件35,热泵系统还包括四通阀4,四通阀4设有A端口、B端口、C端口以及D端口,A端口通过管道与压缩机33出口连通,B端口通过管道与第二换热件34的冷媒接口连通,C端口通过管道与压缩机33进口连通,D端口通过管道与第一换热件31的冷媒接口连通,第一换热件31的另一个冷媒接口通过管道与节流元件35连通,节流元件35另一端通过管道与第二换热件34的另一个冷媒接口连通,C端口与压缩机33之间连接的管道布置有用于储存冷媒的储液器32。另外,气体换热器2包括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第一介质通道为废气通道,第二介质通道为新风通道。第一介质通道一端布置有第一入风口11,第一介质通道的另一端与第一换热件31的进风接口连通,第一换热件31的出风接口布置有第一出风口13。第二介质通道一端布置有第二入风口12,第二介质通道的另一端与第二换热件34的进风接口连通,第二换热件34的出风接口布置有第二出风口14。进一步的,第一出风口13布置有第一风机51,第二出风口14布置有第二风机52。进一步的,第一换热件31的进风接口一侧布置有第一风阀,第二风阀可以自动调节阀口大小,第一风阀的一端与第一换热件31的进风接口连通,第一风阀的另一端与外部空气连通,第一风阀用于调节第一换热器31的总风量,避免因风量小造成热泵系统的高压故障;第二换热件34的进风接口一侧布置有第二风阀,第二风阀可以自动调节阀口大小,第二风阀的一端与第二换热件34的进风接口连通,第二风阀的另一端与外部空气连通,第二风阀用于调节第二换热器34的总风量,避免因风量小造成热泵系统的高压故障。结合图1和图3,通过控制四通阀的导电状态,使A端口与B端口连通,C端口与D端口连通,此时冷媒从压缩机33依次经第二换热件34、节流元件35以及第一换热件31后回到压缩机33,完成冷媒循环。图1和图2中,均用实线表示被冷却气体的流向,采用虚线表示被加热气体的流向。参照图1,用实线表示废气的流向,废气为高温气体,废气由第一入风口11流经第一介质通道后,通过第一换热件31冷却后由第一出风口13排出,废气通过气体换热器2和第一换热件31实现二级冷却,本装置充分吸收废气中的余热,大大减少能量损耗。图1中用虚线表示新风的流向,新风通过第二入风口12流向第二介质通道后,通过第二换热件34加热后由第二出风口14排出,新风通过二级加热,快速达到所需要温度。结合图2和图4,通过控制四通阀的导电状态,使A端口与D端口连通,B端口与C端口连通,此时冷媒从压缩机33依次经过第一换热件31、节流元件35、第二换热件34后回到压缩机33,完成冷媒循环。参照图2,用虚线表示废气的流向,废气为低温气体,废气通过气体换热器2和第一换热件31实现二级加热,本装置充分吸收废气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废气能量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泵系统,其包括形成冷媒循环的第一换热件(31)、压缩机(33)、第二换热件(34)以及节流元件(35);和气体换热器(2),包括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所述第一介质通道一端布置有第一入风口(11),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件(31)的进风接口连通,所述第二介质通道一端布置有第二入风口(12),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件(34)的进风接口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废气能量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泵系统,其包括形成冷媒循环的第一换热件(31)、压缩机(33)、第二换热件(34)以及节流元件(35);和气体换热器(2),包括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所述第一介质通道一端布置有第一入风口(11),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件(31)的进风接口连通,所述第二介质通道一端布置有第二入风口(12),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件(34)的进风接口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能量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四通阀(4),该四通阀(4)设有A端口、B端口、C端口以及D端口,该A端口通过管道与所述压缩机(33)出口连通,该B端口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二换热件(34)的冷媒接口连通,该C端口通过管道与所述压缩机(33)进口连通,该D端口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一换热件(31)的冷媒接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件(31)的另一个冷媒接口通过管道与所述节流元件(35)连通,所述节流元件(35)另一端通过管道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静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热道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