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加热大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65057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7 23: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加热大衣,包括大衣本体,所述大衣本体包括外层和两个夹层,所述夹层分别为发电层和加热层,所述发电层布设在加热层的外侧,所述发电层包括上电极和下电极,所述上电极和下电极之间布设有发电膜,所述发电膜的材料为压电陶瓷纳米颗粒,所述上电极和下电极的外侧布设有基底,所述基底为聚酰亚胺薄膜;所述加热层包括碳纤维发热片,所述碳纤维发热片内有布设呈连续“S”型的电热丝;所述大衣本体的前左胸口的外层与加热层之间缝制有控制袋,所述控制袋内分别布设有温度传感器、单片微控制器和蓄电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计的纳米发电层,实现了自发电,并将电能用于对大衣的加热,节能环保,利用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加热大衣
本技术涉及服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加热大衣。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所用的衣服,大多是利用其较厚的材料或者隔热的内夹层进行保温,保持使用者在较冷的季节里户外互动时的体温。这种衣服,其主要提供的是保温功能,并非主动加热功能,在很冷的时候,单靠使用者自身体热,很难取得舒适的温度,也有能进行电加热的大衣,然而运用的电加热大衣,配备的有锂电池,需要对其进行充电,不安全且充电费时;或者有设计的太阳能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用于加热,但冬天太阳的光照率相对贫乏,因此对于大衣的加热效果甚微;因此亟需设计一种智能加热大衣,通过设计的纳米发电层,实现了自发电,并将电能用于对大衣的加热,节能环保,利用率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加热大衣,通过设计的纳米发电层,实现了自发电,并将电能用于对大衣的加热,节能环保,利用率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加热大衣,包括大衣本体,所述大衣本体包括外层和两个夹层,所述外层的面料为防水透气面料,所述夹层分别为发电层和加热层,所述发电层布设在加热层的外侧,所述发电层包括上电极和下电极,所述上电极和下电极之间布设有发电膜,所述发电膜的材料为压电陶瓷纳米颗粒,所述上电极和下电极的外侧布设有基底,所述基底为聚酰亚胺薄膜;所述加热层包括碳纤维发热片,所述碳纤维发热片内有布设呈连续“S”型的电热丝;所述大衣本体的前左胸口的外层与加热层之间缝制有控制袋,所述控制袋内分别布设有温度传感器、单片微控制器和蓄电池。进一步地,所述上电极和下电极分别连接有引出线,所述引出线分别连接至蓄电池。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袋的下方布设有电源开关,所述电源开关连接至单片微控制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单片微控制器连接,所述单片微控制器通过控制电路连接电热丝。进一步地,所述蓄电池连接单片微控制器和温度传感器,用于为单片微控制器、温度传感器和电热丝提供电源。进一步地,所述发电层的厚度为0.5~1cm,所述加热层的厚度为0.3~0.6cm。进一步地,所述电热丝的横向间距为8~10c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一种智能加热大衣,通过设计的纳米发电层,在大衣穿在身上时候,通过大衣与身体的挤压,产生电能将电能储存至蓄电池,不需要对大衣进行充电,提高了安全性;当电源开关开启后,温度传感器检测大衣的温度,并将温度信号传输至单片微控制器,当温度过低时,单片微控制器启动电热丝加热,当温度过高时,暂停加热;整个大衣的加热自动智能化;本技术无需充电,节能环保,利用率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智能加热大衣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智能加热大衣的后视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智能加热大衣的图2中A-A向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智能加热大衣的控制图。附图中标号为:1为大衣本体,2为控制袋,3为蓄电池,4为温度传感器,5为单片微控制器,6为电源开关,7为加热层,8为上电极,9为下电极,10为发电膜,11为基底,12为电热丝。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描述。如图1~图4所示,一种智能加热大衣,包括大衣本体1,所述大衣本体1包括外层和两个夹层,所述外层的面料为防水透气面料,所述夹层分别为发电层和加热层7,所述发电层布设在加热层7的外侧,所述发电层包括上电极8和下电极9,所述上电极8和下电极9之间布设有发电膜10,所述发电膜10的材料为压电陶瓷纳米颗粒,所述上电极8和下电极9的外侧布设有基底11,所述基底11为聚酰亚胺薄膜;所述加热层7包括碳纤维发热片,所述碳纤维发热片内有布设呈连续“S”型的电热丝12;所述大衣本体1的前左胸口的外层与加热层7之间缝制有控制袋2,所述控制袋2内分别布设有温度传感器4、单片微控制器5和蓄电池3。所述上电极8和下电极9分别连接有引出线,所述引出线分别连接至蓄电池3。所述控制袋2的下方布设有电源开关6,所述电源开关6连接至单片微控制器5;所述温度传感器4与单片微控制器5连接,所述单片微控制器5通过控制电路连接电热丝12。所述蓄电池3连接单片微控制器5和温度传感器4,用于为单片微控制器5、温度传感器4和电热丝12提供电源。所述发电层的厚度为0.5~1cm,所述加热层7的厚度为0.3~0.6cm。所述电热丝12的横向间距为8~10cm。在大衣穿在身上时候,通过大衣与身体的挤压,发电层中的上电极8、下电极9与发电膜10发生碰撞,碰撞的压力产生电能,通过引出线将电能储存至蓄电池3,不需要再通过外置电源对大衣进行充电,提高了安全性;当按下电源开关6后,温度传感器4检测大衣的温度,并将温度信号传输至单片微控制器5,当温度低于10℃时,单片微控制器5启动控制电路使加热层7内的电热丝12开始加热,当温度高于25℃时,暂停加热;整个大衣的加热自动智能化;本技术无需外置电源充电,节能环保,利用率高。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限制本技术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技术专利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加热大衣,其特征在于,包括大衣本体(1),所述大衣本体(1)包括外层和两个夹层,所述外层的面料为防水透气面料,所述夹层分别为发电层和加热层(7),所述发电层布设在加热层(7)的外侧,所述发电层包括上电极(8)和下电极(9),所述上电极(8)和下电极(9)之间布设有发电膜(10),所述发电膜(10)的材料为压电陶瓷纳米颗粒,所述上电极(8)和下电极(9)的外侧布设有基底(11),所述基底(11)为聚酰亚胺薄膜;所述加热层(7)包括碳纤维发热片,所述碳纤维发热片内有布设呈连续“S”型的电热丝(12);所述大衣本体(1)的前左胸口的外层与加热层(7)之间缝制有控制袋(2),所述控制袋(2)内分别布设有温度传感器(4)、单片微控制器(5)和蓄电池(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加热大衣,其特征在于,包括大衣本体(1),所述大衣本体(1)包括外层和两个夹层,所述外层的面料为防水透气面料,所述夹层分别为发电层和加热层(7),所述发电层布设在加热层(7)的外侧,所述发电层包括上电极(8)和下电极(9),所述上电极(8)和下电极(9)之间布设有发电膜(10),所述发电膜(10)的材料为压电陶瓷纳米颗粒,所述上电极(8)和下电极(9)的外侧布设有基底(11),所述基底(11)为聚酰亚胺薄膜;所述加热层(7)包括碳纤维发热片,所述碳纤维发热片内有布设呈连续“S”型的电热丝(12);所述大衣本体(1)的前左胸口的外层与加热层(7)之间缝制有控制袋(2),所述控制袋(2)内分别布设有温度传感器(4)、单片微控制器(5)和蓄电池(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加热大衣,其特征在于,所述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鸿军芦喜苹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鸿马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