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量污泥的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65807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6 0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量污泥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污水调节机构,包括第一集水池、第二集水池及调节池;污水处理机构,包括间歇厌氧污水处理器、水平三相流化床及清水池;间歇厌氧污水处理器包括筒体、三相分离器及内循环组件;内循环组件包括多个排水管、多个孔帽、内循环出水管、内循环进水管及内循环管道泵;每个孔帽均包括导向部、喷水部及覆盖部,喷水部上设有多个喷水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筒体底部设置排水管,并设置部分可转动的孔帽,其通过筒体底部多点且斜向下排水以便于促进污泥膨胀,其利于提高筒体底部各处污泥均匀膨胀,而喷水孔与彭水部侧壁设置夹角可使得喷水至喷水部转动以最大化提高搅拌面积,其利于最大化厌氧反应效率。

A Sewage Treatment Device for Micro Sludg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ewage treatment device for micro-sludge, which comprises a sewage regulating mechanism, including a first catchment pool, a second catchment pool and a regulating pool; a sewage treatment mechanism, including an intermittent anaerobic sewage treatment device, a horizontal three-phase fluidized bed and a clean water pool; and an intermittent anaerobic sewage treatment device, including a cylinder and a three-phase separation device. The inner circulation component includes a plurality of drainage pipes, a plurality of orifice caps, an internal circulation outlet pipe, an internal circulation inlet pipe and an internal circulation pipeline pump; each orifice cap includes a guide part, a sprinkler part and a cover part, and a plurality of sprinkler holes are arranged on the sprinkler part. The utility model has a drainage pipe at the bottom of the cylinder body and a partially rotatable orifice cap, which drains down obliquely through multiple points at the bottom of the cylinder body in order to promote sludge bulking, which is beneficial to improving the uniform bulking of sludge at the bottom of the cylinder body, and the angle between the sprinkler hole and the side wall of the Pengshui part can make the sprinkler rotate to the sprinkler part to the maximum. Increasing stirring area is beneficial to maximizing anaerobic reaction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量污泥的污水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微量污泥的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本申请人在先申请且授权公告号为CN205838665U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间歇进水上升流厌氧序批式污泥膨胀床,其污水内循环实现间歇进水、搅拌以促进筒体内污泥膨胀,进而提高厌氧反应效率。然而,由于是局部进水,其只能使得部分污泥膨胀,易导致污泥膨胀效率较低,其不利于最大化厌氧反应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微量污泥的污水处理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厌氧污泥膨胀效率低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微量污泥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污水调节机构,其包括用于收集高浓度污水的第一集水池、用于收集低浓度污水的第二集水池及与所述第一集水池和第二集水池的出水端连接的调节池;污水处理机构,其包括依次连接的间歇厌氧污水处理器、水平三相流化床及清水池;所述间歇厌氧污水处理器包括一竖直设置的筒体、一设于所述筒体顶端的三相分离器及一驱动所述筒体内上下端污水间歇循环的内循环组件;所述内循环组件包括水平排列于所述筒体底部的多个排水管、与所述排水管上的排水孔一一对应的多个孔帽、与多个排水管的进水端连接的内循环出水管、与所述筒体上端连通的内循环进水管及间歇驱动污水由所述内循环进水管进入内循环出水管的内循环管道泵;每个所述孔帽均包括竖直设置且下端与所述排水孔连通的导向部、与所述导向部上端可转动连接且内径由下至上逐渐增大的喷水部及覆盖于所述喷水部上端的覆盖部,所述喷水部上设置有沿其周向均匀布置的多个喷水孔,每个所述喷水孔中轴线均向其相邻的喷水孔偏转15~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在筒体底部设置排水管,并设置部分可转动的孔帽,其通过筒体底部多点且斜向下排水以便于促进污泥膨胀,其利于提高筒体底部各处污泥均匀膨胀,而喷水孔与彭水部侧壁设置夹角可使得喷水至喷水部转动以最大化提高搅拌面积,其利于最大化厌氧反应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食物腌制污水处理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间歇厌氧污水处理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排水管的布置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图2的A部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的导流部的布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微量污泥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包括包括污水调节机构1和污水处理机构2,污水调节机构1包括用于收集高浓度污水的第一集水池11、用于收集低浓度污水的第二集水池12及与所述第一集水池11和第二集水池12的出水端连接的调节池13,本实施例通过第一集水池11收集高度度污水,而第二集水池12则收集低浓度污水,调节池13则可将高浓度污水和低浓度污水进行调节,并对污水的水质及速度进行调节,具体为将高浓度污水和低浓度污水按一定比例输送进入调节池13内,使得混合后的污水浓度维持在设定范围内,其利于后续生化反应,本实施例的高浓度和低浓度指的是污水中悬浮物的浓度。其中,本实施例第一集水池11和第二集水池12也可对污水进行沉淀,污水中的部分污泥可沉淀于第一集水池11和第二集水池12内。为了避免体积较大杂质进入调节池13,所述污水调节机构1还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水池11和第二集水池12的进水端的第一格栅井14和第二格栅井15,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格栅井14和第二格栅井15内的第一格栅16和第二格栅17,本实施例第一格栅16和第二格栅17均倾斜设置,且其上端分别靠近第一格栅16井14和第二格栅17井15的进水侧,其可便于较大面积的悬浮物沉淀至第一格栅16井14和第二格栅17井15底部,即当污水进入第一格栅井14和第二格栅井15时,在污水的冲力作用下,污水中无法穿过第一格栅16和第二格栅17的杂质易贴附于第一格栅16和第二格栅17上,其易导致第一格栅16和第二格栅17堵塞,而本实施例的第一格栅16和第二格栅17均倾斜设置,且均向进水侧倾斜,当其贴附于第一格栅16和第二格栅17上后其可在自身的重力作用沉淀于第一格栅井14和第二格栅井15底部,进而降低第一格栅16和第二格栅17堵塞的几率。如图1所示,污水处理机构2包括依次连接的间歇厌氧污水处理器21、水平三相流化床22及清水池23,所述间歇厌氧污水处理器21的进水端与所述调节池13连接。其中,本申请人在先申请且授权公告号为CN205838665U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间歇进水上升流厌氧序批式污泥膨胀床,本实施例的间歇厌氧污水处理器21可采用上述专利公开的间歇进水上升流厌氧序批式污泥膨胀床,其可将培养、驯化厌氧耐盐菌,提高厌氧反应效率,进而提高污水中油类、难降解物的降解效率。本实施例水平三相流化床22采用授权公告号为CN104030441B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的一种水平式三相生物流化床,其为一种泥膜共生的污水处理装置,该水平式三相生物流化床具有曝气、载体(悬浮填料)、载体分离器等装置,使其成为“流动的生物膜”反应器,生物膜生长在流动的悬浮填料上,在悬浮填料的另外水体中,则有着无数游离的的微生物和细小的活性污泥,这些活性污泥有的是自然形成,但没有附着在悬浮填料的活性污泥,有的是悬浮填料上脱落的生物膜经水力、空气剪切形成的活性污泥,这种系统就是典型的泥膜共生污水系统,泥膜共生系统中,游离的微生物和活性污泥与附着在流动载体上的生物膜共同作用。而载体表面所生长的生物膜一般由两部分组成:靠近载体表面的部分称为惰性生物层,这部分微生物由于难以获得食料,活性差,基本不参与生化反应;包裹于惰性层外面的叫活性生物层,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主要依靠这一层中的微生物。液相主体中的基质通过水膜进入活性生物层并在该层内扩散的速率直接影响着生化反应的速率,也就影响了流化床的处理效率,当生物膜厚较小时,所有的生物膜都是活性的,这时生物膜量的增加当然会使处理效率增大;当膜厚增大到大于最佳膜厚时,尽管生物膜的总量仍在增大,但活性却降低很快,造成处理效率下降。由此可见,生物膜厚度并不是越大越好,在两相生物流化床中,一般是通过专门的脱膜设各来控制生物膜厚。由于膜厚决定了床层膨胀高度,在实际运转中,控制床层高度就达到了控制膜厚的目的。在三相床中,由于反应器内气泡的搅动,水力紊动剧烈,当生物膜表面有所脱落的时候,游离的微生物或细小的活性污泥能很快补充到生物膜表面,这种泥膜共生的系统中,生物膜更新快、处理效率高、适应能力强、具有高耐毒性。而本实施例利用水平三相流化床22的上述特性,驯化具有高耐毒性的微生物群落,其可依次进行厌氧、兼氧和好氧处理,其可提高COD和氨氮除去效率,进而最大化除去污水中剩余的COD及氨氮。对于间歇厌氧污水处理器21、水平三相流化床22的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请参阅授权公告号为CN205838665U的中国技术专利及授权公告号为CN104030441B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如图2~5所示,在实际应用时,上述间歇进水上升流厌氧序批式污泥膨胀床的通过内循环以实现污泥膨胀效率有限,故本实施例对间歇进水上升流厌氧序批式污泥膨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量污泥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水调节机构,其包括用于收集高浓度污水的第一集水池、用于收集低浓度污水的第二集水池及与所述第一集水池和第二集水池的出水端连接的调节池;污水处理机构,其包括依次连接的间歇厌氧污水处理器、水平三相流化床及清水池;所述间歇厌氧污水处理器包括一竖直设置的筒体、一设于所述筒体顶端的三相分离器及一驱动所述筒体内上下端污水间歇循环的内循环组件;所述内循环组件包括水平排列于所述筒体底部的多个排水管、与所述排水管上的排水孔一一对应的多个孔帽、与多个排水管的进水端连接的内循环出水管、与所述筒体上端连通的内循环进水管及间歇驱动污水由所述内循环进水管进入内循环出水管的内循环管道泵;每个所述孔帽均包括竖直设置且下端与所述排水孔连通的导向部、与所述导向部上端可转动连接且内径由下至上逐渐增大的喷水部及覆盖于所述喷水部上端的覆盖部,所述喷水部上设置有沿其周向均匀布置的多个喷水孔,每个所述喷水孔中轴线均向其相邻的喷水孔偏转15~3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量污泥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水调节机构,其包括用于收集高浓度污水的第一集水池、用于收集低浓度污水的第二集水池及与所述第一集水池和第二集水池的出水端连接的调节池;污水处理机构,其包括依次连接的间歇厌氧污水处理器、水平三相流化床及清水池;所述间歇厌氧污水处理器包括一竖直设置的筒体、一设于所述筒体顶端的三相分离器及一驱动所述筒体内上下端污水间歇循环的内循环组件;所述内循环组件包括水平排列于所述筒体底部的多个排水管、与所述排水管上的排水孔一一对应的多个孔帽、与多个排水管的进水端连接的内循环出水管、与所述筒体上端连通的内循环进水管及间歇驱动污水由所述内循环进水管进入内循环出水管的内循环管道泵;每个所述孔帽均包括竖直设置且下端与所述排水孔连通的导向部、与所述导向部上端可转动连接且内径由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川刘晓川朱志刚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工程大学武汉东川自来水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