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体沉积物氮循环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59419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8 05: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体沉积物氮循环培养装置,包括主培养管、堵头和注射器。主培养管构造为两端未封闭的圆柱形结构,堵头以可拆卸的方式布置在主培养管的两端。结构简单,易于操作,使用方便,并且降低了研究成本,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采集原位水体沉积物,干扰性小,且能同时在培养箱内进行几组平行对照试验,能够根据试验需要调节水体沉积物的高度及后期试验结束沉积物的处理,保证管内清洁干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体沉积物氮循环培养装置
本技术属于土壤温室气体采集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坡面温室气体采集装置。
技术介绍
N2O是仅次于CO2、CH4的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大气污染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N2O浓度从270×10-9增加到2011年的324×10-9,尤其在2000~2010年之间N2O浓度增长速率显著升高,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以来,世界各国政府加大了对大气环境治理的力度。研究表明,湖泊、河流等湿地生态系统是N2O的重要排放源,据估算,2000年全球内陆水域N2O排放量为1.1TgNyr-1,到2050年N2O排放量将达4.9TgNyr-1。其中河流每年向大气排放0.68TgNyr-1,约占10%全球人为N2O排放量,河流N素的富集会增加N2O的排放量,尤其是在农田灌溉区施用各种化学氮肥带来的N素污染,提高了水体中硝化-反硝化速率,导致地下和地表水N2O比例的升高。因此,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探究N2O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与全球N素循环研究具有深远意义。硝化-反硝化是湿地土壤N循环的两个重要环节,其中反硝化过程是去除河流N素、解决河流氮污染的最佳途径。目前针对水体沉积物N2O产生和释放研究多采取氮通量法、乙炔抑制法和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法等反硝化作用法。目前沉积物N2O产生过程的研究多集中在室内土样培养实验,但是存在培养装置昂贵、操作难度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操作、使用方便的水体沉积物氮循环培养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水体沉积物氮循环培养装置,包括主培养管、堵头和注射器。主培养管构造为两端未封闭的圆柱形结构,堵头以可拆卸的方式布置在主培养管的两端。根据本技术的水体沉积物氮循环培养装置主要用于不同季节水体沉积物产生温室气体反硝化潜势进行培养试验,装置主体由主培养管构成,结构简单,易于操作,使用方便,并且降低了研究成本。另外,本技术的主水体沉积物氮循环培养装置体积小,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采集原位水体沉积物,干扰性小,且能同时在培养箱内进行几组平行对照试验。注射器向主培养管内部添加试剂。主培养管两端由可拆卸式的堵头封闭,能够根据试验需要调节水体沉积物的高度及后期试验结束沉积物的处理,保证管内清洁干净。对于上述技术方案,还可进行如下所述的进一步地改进。根据本技术的水体沉积物氮循环培养装置,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主培养管的外周均匀设有若干通孔,通孔设有若干拆卸式的塞子。四周均匀开大量通孔能充分保证添加试剂均匀进入管内,使沉积物培养试验更具精确性。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通孔的直径为0.1~0.3cm,通孔之间的间距为1cm。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塞子包括硅胶材质层。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水体沉积物氮循环培养装置还包括保护套,保护套套设于主培养管外周。具体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保护套包括PVC管和垫片,垫片布置在PVC管与主培养管之间。保护套采样时套在主培养管外部,用于保护主培养管管壁免受磨损,垫片粘附在PVC管上端和底部,用于固定主培养管。保护套的设计能够保证在采集水体沉积物过程中,避免沉积物中砂石等坚硬物质对主培养管表面及硅胶塞子的磨损。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垫片包括橡胶层。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主培养管包括有机玻璃材质层,并且主培养管的管壁上设有标准刻度。主培养管由有机玻璃管加工制成,重量轻,体积小,易于携带和采样,另外,采用带有标准刻度的透明有机玻璃管制成,耐高温高湿,能在试验过程中随时通过透明的玻璃壁观测管内培养试验情况。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堵头包括橡胶材质层。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堵头构造为圆柱形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易于操作,使用方便,并且降低了研究成本,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采集原位水体沉积物,干扰性小,且能同时在培养箱内进行几组平行对照试验,能够根据试验需要调节水体沉积物的高度及后期试验结束沉积物的处理,保证管内清洁干净。附图说明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图1示意性显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水体沉积物氮循环培养装置的正视结构;图2示意性显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水体沉积物氮循环培养装置的剖面结构;图3示意性显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保护套的正视结构;图4示意性显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注射器的整体结构。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并不因此而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图1示意性显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水体沉积物氮循环培养装置10的正视结构。图2示意性显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水体沉积物氮循环培养装置10的剖面结构。图3示意性显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保护套4的正视结构。图4示意性显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注射器3的整体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水体沉积物氮循环培养装置10,包括主培养管1、堵头2和注射器3。主培养管1构造为两端未封闭的圆柱形结构,堵头2以可拆卸的方式布置在主培养管1的两端。本技术实施例的水体沉积物氮循环培养装置主要用于不同季节水体沉积物产生温室气体反硝化潜势进行培养试验,装置主体由主培养管构成,结构简单,易于操作,使用方便,并且降低了研究成本。另外,本技术的主水体沉积物氮循环培养装置体积小,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采集原位水体沉积物,干扰性小,且能同时在培养箱内进行几组平行对照试验。注射器向主培养管内部添加试剂。主培养管两端由可拆卸式的堵头封闭,能够根据试验需要调节水体沉积物的高度及后期试验结束沉积物的处理,保证管内清洁干净。优选地,主培养管的长度为30~40cm,内径为5~6cm,外径为6.5~7cm。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堵头2构造为圆柱形结构,由高弹性橡胶材质制成,堵头2直径根据主培养管1的直径确定。图4是示意性显示了技术实施例的注射器3的整体结构。如图4所示,注射器3优选为5~10ml针筒注射器。根据本技术的水体沉积物氮循环培养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主培养管1的外周均匀设有若干通孔11,通孔11设有若干拆卸式的塞子12。四周均匀开大量通孔能充分保证添加试剂均匀进入管内,使沉积物培养试验更具精确性。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通孔11的直径为0.1~0.3cm,特优选为0.2cm,通孔11之间的间距为1cm。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塞子12由高弹性耐高温高湿软硅胶材质制成,直径优选为0.2cm,用于密封主培养管1管壁上的通孔11。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水体沉积物氮循环培养装置10还包括保护套4,保护套4套设于主培养管1外周。具体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保护套4包括PVC管41和垫片42,垫片42布置在PVC管41与主培养管1之间。优选地,PVC管41构造为两端未封闭的圆柱形结构,长度为35~40cm,内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体沉积物氮循环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培养管、堵头和注射器;所述主培养管构造为两端未封闭的圆柱形结构,所述堵头以可拆卸的方式布置在所述主培养管的两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体沉积物氮循环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培养管、堵头和注射器;所述主培养管构造为两端未封闭的圆柱形结构,所述堵头以可拆卸的方式布置在所述主培养管的两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沉积物氮循环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培养管的外周均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设有若干拆卸式的塞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体沉积物氮循环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直径为0.1~0.3cm,所述通孔之间的间距为1cm。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水体沉积物氮循环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塞子包括硅胶材质层。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水体沉积物氮循环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体沉积物氮循环培养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红宝秦晓波廖育林范美蓉万运帆赵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