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量兼容器以及采用该兼容器的制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592226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8 04: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流量兼容器,包括罐体,所述罐体上设有位于下部的冷冻水入口和位于上部的冷冻水出口,所述罐体内设有用于对冷冻水进行限流的隔板,且所述隔板位于所述冷冻水入口和所述冷冻水出口之间。一种采用该流量兼容器的制冷系统,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成循环回路的冷水主机组、冷却水分流器、水冷末端和冷却水集流器;流量兼容器的冷冻水入口通过流量兼容器进水管与冷却水分流器连接,流量兼容器的冷冻水出口通过流量兼容器出水管与冷却水集流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无需控制、可靠性高、自适应平衡、体积小,且能有效解决系统中出现双循环问题,可与水侧自然冷却装置/系统集成,实现充分利用自然冷量、降低制冷能耗的愿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流量兼容器以及采用该兼容器的制冷系统
本技术涉及数据中心冷却散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流量兼容器以及采用该兼容器的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大数据产业带动了数据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然而,数据中心高能耗、难散热等问题也逐渐浮现。从原理层面讲,数据中心冷却方式与常规冷却方式并无不同,然而数据中心的设施、设备及其运行特点、可靠性要求等使得数据中心冷却显示出不同以往的技术特征。目前,国内大多已建、在建的数据中心仍采用冷冻水+风扇散热的方式。不同的是,水冷末端越来越靠近散热设备,从早期的房间级精密空调到列间空调,再到水冷背板/侧板,这种传统的冷却方式已经可以处理35kW/机柜(架)的发热量。然而,越来越多的工程实际问题开始在冷水主机侧出现:不少业主抱怨,虽然设计者采用了冗余备份(包括冷水主机、水泵、风扇等设备,大幅增加了初投资),却难以达不到冷却目标。造成该问题的原因通常是系统流量的兼容性不好,各个回路之间的流量相互干扰。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的技术缺陷,本技术提供了避免冷冻水系统之间流量相互干扰的流量兼容器以及采用该兼容器的制冷系统。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流量兼容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流量兼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所述罐体上设有位于下部的冷冻水入口和位于上部的冷冻水出口,所述罐体内设有用于对冷冻水进行限流的隔板,且所述隔板位于所述冷冻水入口和所述冷冻水出口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流量兼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所述罐体上设有位于下部的冷冻水入口和位于上部的冷冻水出口,所述罐体内设有用于对冷冻水进行限流的隔板,且所述隔板位于所述冷冻水入口和所述冷冻水出口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示的流量兼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的直径为冷冻水入口直径或冷冻水出口直径的2~5倍;所述冷冻水入口和所述冷冻水出口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冷冻水入口直径或冷冻水出口直径的5~7倍;所述冷冻水入口距罐体底部的距离为冷冻水入口直径的2~4倍,所述冷冻水出口距罐体顶部的距离为冷冻水出口直径的2~4倍。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示的流量兼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与罐体内之间设有缺口,且缺口面积之和小于等于隔板。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示的流量兼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将罐体分隔成上下两部分,且隔板上设有通孔。5.一种采用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流量兼容器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成循环回路的冷量产出装置、冷却水分流器、水冷末端和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洁平曲德虎邓泳德张晓艳张学伟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