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换向多功能门把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8827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8 0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换向多功能门把手结构,包括把手面板,把手面板的背面设置有环形装配座,环形装配座的上端部开设有环形定位台阶,环形定位台阶上设置有与其转动配合的旋转盖,环形装配座内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第二限位凸起、第三限位凸起及第四限位凸起,环形装配座内设置有扭簧,第一限位凸起上开设有第一螺丝孔,第二限位凸起上开设有第二螺丝孔,特点是旋转盖开设有第一限位长孔、第二限位长孔、第三螺丝孔及第四螺丝孔;优点是旋转盖与环形装配座上的各限位凸起之间通过螺钉的不同装配方式从而达到多种不同的装配关系,使门把手具有多种使用效果,整体结构简单,操作更加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换向多功能门把手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门把手,尤其是涉及一种可换向多功能门把手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门把手一般包括把手面板、手柄、旋转盖和扭簧,手柄穿过把手面板与旋转盖固定连接,扭簧实现手柄的复位,现有的普通门的手柄一般是分左开和右开,也有一些门的手柄是固定不动的,市场上有一些可以左右互换的门把手,但是结构复杂,通常需要撬开面板,用钢丝钳调整左右方向,安装师傅在安装过程中费时费力,操作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可换向多功能门把手结构。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换向多功能门把手结构,包括用于固定在门上的把手面板,所述的把手面板的背面设置有环形装配座,所述的环形装配座的上端部开设有环形定位台阶,所述的环形定位台阶上设置有与其转动配合的旋转盖,所述的环形装配座内分别设置有位于前端部处的第一限位凸起、位于后端部处的第二限位凸起、位于左端部处的第三限位凸起及位于右端部处的第四限位凸起,所述的环形装配座内设置有扭簧,所述的扭簧的第一端与所述的第三限位凸起的侧部卡接配合且可在所述的第一限位凸起与所述的第三限位凸起之间活动,所述的第一限位凸起上开设有第一螺丝孔,所述的第二限位凸起上开设有第二螺丝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转盖的前端部处靠近所述的第三限位凸起一侧开设有与所述的第一螺丝孔相对应的第一限位长孔,所述的旋转盖的后端部处靠近所述的第三限位凸起一侧开设有与所述的第二螺丝孔相对应的第二限位长孔,所述的旋转盖上还开设有与所述的第三限位凸起相对应的第三螺丝孔及与所述的第四限位凸起相对应的第四螺丝孔。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的把手面板上位于所述的环形装配座的中心位置设置有扭簧固定柱,所述的扭簧套设在所述的扭簧固定柱上,所述的扭簧固定柱上开设有用于装配手柄的通孔,所述的旋转盖与手柄固定连接。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所述的第一限位长孔与所述的第二限位长孔呈圆弧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旋转盖与环形装配座上的各限位凸起之间通过螺钉的不同装配方式从而达到多种不同的装配关系,使门把手具有多种使用效果,整体结构简单,操作更加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爆炸图;图3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二的局部剖视图;图5为实施例三中旋转盖顺时针旋转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局部剖视图;图7为实施例三中旋转盖逆时针旋转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的局部剖视图;图9为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实施例四的局部剖视图;图11为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实施例五的局部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一:如图1-2所示,一种可换向多功能门把手结构,包括用于固定在门上的把手面板1,把手面板1的背面设置有环形装配座2,环形装配座2的上端部开设有环形定位台阶21,环形定位台阶21上设置有与其转动配合的旋转盖3,环形装配座2内分别设置有位于前端部处的第一限位凸起22、位于后端部处的第二限位凸起23、位于左端部处的第三限位凸起24及位于右端部处的第四限位凸起25,环形装配座2内设置有扭簧26,扭簧26的第一端与第三限位凸起24的侧部卡接配合且可在第一限位凸起22与第三限位凸起24之间活动,扭簧26的第二端与第四限位凸起25的侧部卡接配合且可在第一限位凸起22与第四限位凸起25之间活动,第一限位凸起22上开设有第一螺丝孔221,第二限位凸起23上开设有第二螺丝孔231,旋转盖3的前端部处靠近第三限位凸起24一侧开设有与第一螺丝孔221相对应的第一限位长孔31,旋转盖3的后端部处靠近第三限位凸起24一侧开设有与第二螺丝孔231相对应的第二限位长孔32,旋转盖3上还开设有与第三限位凸起24相对应的第三螺丝孔33及与第四限位凸起25相对应的第四螺丝孔34,把手面板1上位于环形装配座2的中心位置设置有扭簧固定柱11,扭簧26套设在扭簧固定柱11上,扭簧固定柱11上开设有用于装配手柄的通孔111,旋转盖3与手柄固定连接,第一限位长孔31与第二限位长孔32呈圆弧状,第一螺丝孔31、第二螺丝孔32、第三螺丝孔33和第四螺丝孔34上均未装配螺钉,此时,旋转盖3可自由转动,所以手柄也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可以调整任何角度。实施例二:如图3-4所示,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三螺丝孔33与第四螺丝孔34上无螺钉,第一螺丝孔221上装配有第一螺钉41,第二螺丝孔231上装配有第二螺钉42,第一螺钉41穿过第一限位长孔31后与第一螺丝孔221螺接配合,第二螺钉42穿过第二限位长孔32后与第二螺丝孔231螺接配合,此时旋转盖3固定在环形装配座2上,所以手柄也处于固定状态,无法转动。实施例三:如图5-8所示,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螺丝孔221与第二螺丝孔231上无螺钉,第三螺丝孔33上装配有第三螺钉43,第四螺丝孔34上装配有第四螺钉44,第三螺钉43穿过第三螺丝孔33后与扭簧26的第一端卡接配合,第四螺钉44穿过第四螺丝孔34后与扭簧26的第二端卡接配合,此时旋转盖3可以顺时针转动也可以逆时针转动,顺时针旋转时的转动行程为第一限位凸起22和第三限位凸起24之间的间距,逆时针旋转时的转动行程为第一限位凸起22和第四限位凸起25之间的间距。实施例四:如图9-10所示,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螺丝孔221与第三螺丝孔33上无螺钉,第二螺丝孔231上装配有第五螺钉45,第四螺丝孔34上装配有第六螺钉46,第五螺钉45穿过第二限位长孔32后与第二螺丝孔231相螺接,第六螺钉46穿过第四螺丝孔34后与扭簧26的第二端卡接配合,此时,旋转盖3可以顺时针转动,不可逆时针转动。实施例五:如图11-12所示,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二螺丝孔231与第四螺丝孔34上无螺钉,第一螺丝孔221上装配有第七螺钉47,第三螺丝孔33上装配有第八螺钉48,第七螺钉47穿过第一限位长孔31后与第一螺丝孔221相螺接,第八螺钉48穿过第三螺丝孔33后与扭簧26的第一端卡接配合,此时,旋转盖3可以逆时针转动,不可顺时针转动。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可换向多功能门把手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换向多功能门把手结构,包括用于固定在门上的把手面板,所述的把手面板的背面设置有环形装配座,所述的环形装配座的上端部开设有环形定位台阶,所述的环形定位台阶上设置有与其转动配合的旋转盖,所述的环形装配座内分别设置有位于前端部处的第一限位凸起、位于后端部处的第二限位凸起、位于左端部处的第三限位凸起及位于右端部处的第四限位凸起,所述的环形装配座内设置有扭簧,所述的扭簧的第一端与所述的第三限位凸起的侧部卡接配合且可在所述的第一限位凸起与所述的第三限位凸起之间活动,所述的扭簧的第二端与所述的第四限位凸起的侧部卡接配合且可在所述的第一限位凸起与所述的第四限位凸起之间活动,所述的第一限位凸起上开设有第一螺丝孔,所述的第二限位凸起上开设有第二螺丝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转盖的前端部处靠近所述的第三限位凸起一侧开设有与所述的第一螺丝孔相对应的第一限位长孔,所述的旋转盖的后端部处靠近所述的第三限位凸起一侧开设有与所述的第二螺丝孔相对应的第二限位长孔,所述的旋转盖上还开设有与所述的第三限位凸起相对应的第三螺丝孔及与所述的第四限位凸起相对应的第四螺丝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换向多功能门把手结构,包括用于固定在门上的把手面板,所述的把手面板的背面设置有环形装配座,所述的环形装配座的上端部开设有环形定位台阶,所述的环形定位台阶上设置有与其转动配合的旋转盖,所述的环形装配座内分别设置有位于前端部处的第一限位凸起、位于后端部处的第二限位凸起、位于左端部处的第三限位凸起及位于右端部处的第四限位凸起,所述的环形装配座内设置有扭簧,所述的扭簧的第一端与所述的第三限位凸起的侧部卡接配合且可在所述的第一限位凸起与所述的第三限位凸起之间活动,所述的扭簧的第二端与所述的第四限位凸起的侧部卡接配合且可在所述的第一限位凸起与所述的第四限位凸起之间活动,所述的第一限位凸起上开设有第一螺丝孔,所述的第二限位凸起上开设有第二螺丝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义龙
申请(专利权)人:武义青争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