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藻-菌共生系统净化猪厂废水的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58251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8 01: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藻‑菌共生系统净化猪厂废水的方法,具体为从养猪废水中分离近具刺链带藻,保存于培养基中,置于摇床上培养24小时,光强5000‑8000lux,温度10‑35℃;取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微藻离心10min,使用超纯水重悬浮,重复三次,浓缩备用;在猪厂废水中投放步骤(2)中微藻,加入水净化细菌,控制所有添加微藻的处理中藻体密度为0.1g/L,按藻体:菌体(根据各菌剂的有效活菌数)比约为1:1计算水净化细菌的添加量。本发明专利技术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生猪养殖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藻-菌共生系统净化猪厂废水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猪养殖
,尤其涉及废水净化的方法。
技术介绍
养猪废水作为“放错位置的资源”,一直以来都以迖标减排的处理思想占主导,而未充分考虑对其资源特性的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养猪废水经厌氧消化处理后,仍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它们可以作为微藻的营养物质用于微藻的养殖,而多数的微藻具有能源、饲料以及医药等方面的资源利用价值,收获的微藻可用于医药工业、动物饲料和生物柴油等方面的原料,尤其是能源微藻,以其低风险利用和高生产率等恃性成为解决当前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一种很有潜力的途径,近几年倍受关注。所以,用微藻处理废水具有了环境与资源双重意义。然而,单独的微藻处理废水效果并不理想,当外加菌类,利用藻、菌相互作用构建藻-菌共生系统来处理废水时,藻类生物量收获更多,氮、磷等污染物去除率也更高。一方面,直接使用养猪废水来培养微藻往往养不活,因为微藻的生长可能受到高浓度氨氮、高有机负荷或低溶解氧或透光度等因素的抑制,微藻的光合作用受到影响而不利于生长。通常在用作微藻培养前先将养猪废水经厌氧消化等。预处理以消除或避免其对微藻生长的抑制。另一方面,规模化的养猪场通常已建设有厌氧氧化池用作废水发酵处理,工艺成熟,厌氧消化作为养猪废水的第一道处理程序,可以通过有机组分的发酵产生可再生能源(沼气)且可还原有机物、减少废物体积和臭味。然而因微生物通常缺少足够的自养无机氮代谢机制,氨氮等营养物质不能在厌氧发酵中显著减少,而会生成更多可生物利用的氮形式,如氨氮、总磷等,厌氧消化液仍然是污染负荷较高的污水,且用通常的方法处理难以达标,有必要寻找适宜的方法进行深度处理。为了减少生猪养殖中的环境污染,充分实现资源的再生,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藻-菌共生系统净化猪厂废水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为去除养猪废水厌氧消化液中氮磷污染物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最佳条件下藻-菌共生系统净化猪厂废水的方法。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藻-菌共生系统净化猪厂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1)从养猪废水中分离微藻,保存于培养基中,置于摇床上培养24小时,光强5000-8000lux,温度10-35℃;(2)取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微藻离心10min,使用超纯水重悬浮,重复三次,浓缩备用;(3)在猪厂废水中投放步骤(2)中微藻,加入水净化细菌,控制所有添加微藻的处理中藻体密度为0.1g/L,按藻体:菌体(根据各菌剂的有效活菌数)比约为1:1计算水净化细菌的添加量。所述水净化细菌选自COD降解菌、复合细菌、硝化细菌等。所述水净化细菌优选硝化细菌。所述微藻为小球藻或近具刺链带藻。发酵后的猪粪中含有大量氮磷有机质,本专利技术精选硝化细菌与微藻如近具刺链带藻协同作用,经过净化处理,水质中氨氮、总氮、总磷大幅降低,因此,该微藻如近具刺链带藻-硝化细菌共生系统适合用于养猪场废水的净化处理。本专利技术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生猪养殖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实施例方式:从养猪废水中分离近具刺链带藻,保存于500mL培养基中,置于摇床上120rpm培养,设置24H光照,光强7000lux,温度10-35℃;取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微藻于8000rpm离心10min,使用超纯水重悬浮,重复三次,浓缩备用。分别取废水500mL置于500mL锥形瓶中,设置分别投加微藻、COD降解菌、复合细菌、硝化细菌、微藻-COD降解菌、微藻-复合细菌、微藻-硝化细菌7种处理,以及不外加菌种和藻体的空白处理,每组设置两个平行。通过检测发现,外加COD降解菌、复合细菌、硝化细菌分别与微藻构成的共生系统以及单独微藻均可在模拟养猪废水厌氧消化液中生长,对应的微藻最大生物量分别为1.92g/L(6d),0.88g/L(2d),4.64g/L(5d),0.89g/L(2d),外加硝化细菌对的生长微藻促进作用明显高于其他两类细菌。微藻与硝化细菌共培养的体系比其他细菌与微藻共培养或单独微藻培养时pH更接近中性,利于微藻生长。微藻-硝化细菌共培养体系中氨氮、总氮、总磷去除率均最高,分别为51.2%、45.7%、51.2%。微藻-硝化细菌共培养时COD去除效果最差,去除率仅有55.1%,而微藻与其他细菌共培养及微藻单独培养时COD去除率均在80%以上。综上所述,虽然近具刺链带藻-硝化细菌共培养体系中COD去除效果最差,但从微藻生长状况和废水脱氮除磷效率方面考察,该体系具有突出优势,因此选择外加硝化细菌来强化近具刺链带藻的生长和净化废水能力,构建藻-菌共生系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藻‑菌共生系统净化猪厂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1)从养猪废水中分离微藻,保存于培养基中,置于摇床上培养24小时,光强5000‑8000lux,温度10‑35℃;(2)取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微藻离心10min,使用超纯水重悬浮,重复三次,浓缩备用;(3)在猪厂废水中投放步骤(2)中微藻,加入水净化细菌,控制所有添加微藻的处理中藻体密度为0.1g/L,按藻体:菌体(根据各菌剂的有效活菌数)比约为1:1计算水净化细菌的添加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藻-菌共生系统净化猪厂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1)从养猪废水中分离微藻,保存于培养基中,置于摇床上培养24小时,光强5000-8000lux,温度10-35℃;(2)取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微藻离心10min,使用超纯水重悬浮,重复三次,浓缩备用;(3)在猪厂废水中投放步骤(2)中微藻,加入水净化细菌,控制所有添加微藻的处理中藻体密度为0.1g/L,按藻体:菌体(根据各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平
申请(专利权)人:普定县干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