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鞋基部和鞋跟的鞋套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5407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4 22:29
鞋基部,包括鞋底(11)、构造成可替换地固定鞋跟(20)的固定器件(30),其中固定器件(30)提供构造成提供与鞋跟的形状配合的正形式,其中正形式包括布置在鞋底(11)上的第一圆柱体、布置在第一圆柱体上且具有小于第一圆柱体的直径的第二圆柱体,以及布置在第二圆柱体上且具有小于第二圆柱体的直径的第三圆柱体。

Shoe sets with base and heel

The base of the shoe includes the sole (11), a fixing device (30) constructed to fix the heel (20) replaceably, in which the fixing device (30) provides a normal form for providing a shape fit with the heel, including a first cylinder arranged on the sole (11), a straight cylinder arranged on the first cylinder and having a smaller than the first cylinder. The second cylinder of diameter and the third cylinder arranged on the second cylinder and having a diameter smaller than the second cylind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带有鞋基部和鞋跟的鞋套件
本专利技术关于鞋基部、鞋跟和鞋套件,鞋套件包括带有可利用不同高度的鞋跟替换的至少一个鞋跟的鞋基部。
技术介绍
女性喜欢穿高跟鞋。令人遗憾的是,鞋跟越高,鞋的舒适性就越低。存在很多构想来实现可在一天期间改变鞋跟高度的鞋。这允许在活动期间使用高鞋跟,而在一天中的其余时间或为了步行到所述活动而使用低鞋跟。此问题的理论解决方案很丰富。一个可能性在于具有伸缩鞋跟,其可根据实际需要延伸。然而,该解决方案很难以在美学方面被接受的形式实现。此外,作用于高鞋跟上的力难以管理,因为穿鞋的人的重量必须由鞋跟的小表面支承。鞋跟越高,则鞋跟上的杠杆力越高。最后,对于高跟鞋更基本的是高跟鞋不会晃动,因为这不利地影响穿鞋的人的稳定性。因此,提出的关于伸缩鞋跟的解决方案并未解决那些问题,且并未带来市场销售的产品。另一个可能性在于由具有另一高度的另一鞋跟来替换鞋的鞋跟。一个常见的解决方案是燕尾连接。然而,这些在市场上未获成功,因为燕尾连接在鞋跟/鞋的至少两侧上是可见的。另一个解决方案是插头插座连接,其中鞋跟插入鞋的鞋底的插座上。然而,此解决方案复杂,因为鞋跟还必须覆盖鞋底上的插座,或又在美学上不为市场接受。提出了几个解决方案,其中插座布置在鞋跟上,而插头在鞋底上。例如,US4805320公开了一种带有鞋基部与鞋跟之间的形状配合连接的鞋。螺栓和基部的正形式(positiveform)布置在鞋基部的鞋底下方。然而,长螺栓未构造成接收带有较低高度的鞋跟,且长螺栓的杠杆力在基部的固定上相当高。后者可随着时间导致螺栓松开和鞋跟晃动,这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避免。另一方面,减小螺栓的高度可允许使用具有较小高度的鞋跟,但降低了带有减小的长度的螺栓上的高鞋跟的稳定性。因此,该解决方案并未构造成为带有较大范围的高度的鞋跟提供稳定形状配合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较大范围的鞋跟高度的连接机构,其向所有类型的鞋跟高度都提供稳健且稳定的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这些目的借助于独立权利要求来实现。对于形状配合连接机构,使用带有三个层叠的圆板的角锥结构显示出对于高跟鞋而言非常稳健且稳定,而与其总高度无关。因此,连接机构可结合小鞋跟或结合高鞋跟使用。甚至对于较小的总高度稳定且稳健的连接也通过正形式的阶梯布置来实现,该布置将鞋跟上的杠杆力分布在若干不同边缘上,这减小了每个边缘上的力。圆板的使用具有的优点在于,鞋跟上的板的边缘的杠杆力在杠杆力的每个方向上都相同。这很重要,因为鞋跟上的重量的中心点不断变化,使得杠杆力的方向也不断变化。具体而言,圆板避免了将力集中在一点上—这会导致一个单点上的力增大—的角部。因此,圆形角锥结构避免了穿着鞋跟的巨大影响,使得鞋跟(即使带有很大杠杆力的高鞋跟)即使在较长穿着时间之后也紧密配合在鞋基部的正圆角锥形状上。从属权利要求涉及本专利技术的有利实施例。附图说明将借助于通过示例给出和由附图图示的实施例的描述来更好理解本专利技术,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带有鞋基部和鞋跟的鞋的实施例。图2示出了图1的鞋基部的鞋底的实施例的截面。图3示出了图2的鞋底中的金属层的俯视图。图4示出了将鞋跟连接到鞋基部上的固定器件的实施例。图5示出了图4的固定器件的分解视图。图6示出了图4的固定器件的截面。图7示出了图4的固定器件的俯视图。图8示出了图4的固定器件的侧视图。图9示出了图4的固定器件的仰视图。图10示出了鞋跟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侧视图。图11示出了鞋跟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侧视图。图12示出了鞋跟的第一实施例的截面图。图13示出了鞋跟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侧视图。图14示出了鞋跟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侧视图。图15示出了鞋跟的第二实施例的截面图。图16示出了鞋跟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一侧视图。图17示出了鞋跟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二侧视图。图18示出了鞋跟的第三实施例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示出了包括鞋基部10和可释放地连接到鞋基部10上的鞋跟20的鞋10。鞋基部10包括鞋底11和固定器件30。优选地,鞋基部10还包括用于将脚在鞋底11上保持到位的任何脚保持器件。脚保持器件可覆盖脚趾和/或脚,或在凉鞋的情况下,可保持脚的部分或全部敞开。鞋底11向穿着鞋1的人的脚提供支承。鞋底11具有地面部分12,其构造成在使用鞋1时与地面接触。该地面部分12在脚的跖球和/或脚的脚趾的区域中。鞋底11构造成与不同高度的鞋跟一起使用,优选用于2cm到10cm之间的鞋跟高度,进一步更优选在26mm或27mm(26.8mm)和96mm之间。因此,鞋底11的弯曲线必须可变化,以允许鞋底11为连接的鞋跟20的高度采用所需的弯曲线。另一方面,鞋跟与地面部分之间的鞋底11的部分必须有足够的刚性,以在脚的跖球与脚的脚跟之间向脚提供支承。地面部分12与鞋跟之间的该部分具有桥接功能。这通过金属层114解决,金属层114为刚性,但仅从鞋底11的点13延伸至固定器件30。因此,脚的跖球周围的区域保持柔性,以使鞋底11的弯曲线适于不同鞋跟高度。该缩短的金属层114在脚的脚趾的方向上已经终止于点13。点13布置成距离鞋底11的鞋跟端部在11到14cm之间,或距离固定器件30的中心轴线14在8到10cm之间。距鞋底11的鞋跟端部有12.5cm的距离或距固定器件30的中心轴线14有9cm(8.7cm)的距离的点13已证明是对任何鞋尺寸都特别良好地起作用。金属层114优选是钢板。图2示出了包括金属层114的部分中的鞋底11的截面。鞋底11包括夹住金属层114的第一纤维层115和第二纤维层113。在第二纤维层113上方,存在泡沫层112。在泡沫层112上方,存在另一个泡沫层或橡胶层111。优选地,第一纤维层115和/或第二纤维层113比金属层114更厚。带有仅延伸到点13的金属层的该层结构在鞋跟与脚的跖球之间的刚性之间给予了良好的折衷,但同时允许脚的跖球的区域中的良好弯曲性。金属层114的区域中的鞋底11的总厚度在3mm到8mm之间,具体是在5mm到6mm之间。图3示出了鞋底11的俯视图。鞋底11的金属层114和固定器件30以虚线示出。金属层114从点13延伸,直到鞋底11的固定器件30,在该处,金属层114固定到固定器件30上。固定至固定器件30的金属层114可意味着金属层114例如由螺钉固定到固定器件30上,或意味着固定器件30例如由螺钉固定到金属层114上。由于将需要鞋底11的制造过程中的较大改变来利用金属层114的孔中的螺钉固定该固定器件30,所以这里提出了避免在金属层114中产生孔的备选解决方法。因此,固定器件30由螺钉(未示出)固定到鞋底11,其中螺钉形成且布置成使得在鞋底11中,螺钉将金属层114夹在螺钉之间。这由带有锥形螺纹的螺钉实现。因此,螺钉拧入鞋底11中越多,则它们在金属层114的水平处其距离就变得越小,且金属层114由螺钉夹紧。优选地,至少四个螺钉用于将固定器件30固定到鞋底11上。因此,固定器件30(的第一圆柱体31)具有用于支承每个螺钉的孔38,因此,优选四个孔38。与鞋底11的纵轴线成直角的两孔38距离因此对应于金属层114的大小。为了实现固定器件30和金属层114的稳定固定,金属层114优选延伸超过固定器件30的中心轴线14,进一步更优选直到固定器件30的端部,或如3中所示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鞋基部,包括:鞋底(11);构造成可替换地固定鞋跟(20)的固定器件(30);其中所述固定器件(30)提供构造成提供与所述鞋跟的形状配合的正形式,其中所述正形式包括:布置在所述鞋底(11)上的第一圆柱体(31),布置在所述第一圆柱体(31)上且具有相比于所述第一圆柱体(31)更小的直径的第二圆柱体(32),以及布置在所述第二圆柱体(32)上且具有相比于所述第二圆柱体(32)更小的直径的第三圆柱体(33)。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鞋基部,包括:鞋底(11);构造成可替换地固定鞋跟(20)的固定器件(30);其中所述固定器件(30)提供构造成提供与所述鞋跟的形状配合的正形式,其中所述正形式包括:布置在所述鞋底(11)上的第一圆柱体(31),布置在所述第一圆柱体(31)上且具有相比于所述第一圆柱体(31)更小的直径的第二圆柱体(32),以及布置在所述第二圆柱体(32)上且具有相比于所述第二圆柱体(32)更小的直径的第三圆柱体(3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基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柱体(31)、所述第二圆柱体(32)和所述第三圆柱体(33)具有公共圆柱轴线。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鞋基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柱体(31)、所述第二圆柱体(32)和所述第三圆柱体(33)为直圆柱。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鞋基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柱体(31)的直径在22mm到30mm之间,所述第二圆柱体(32)的直径在12mm到20mm之间,以及所述第三圆柱体(33)的直径在4mm到12mm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鞋基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柱体(31)的直径为26mm,所述第二圆柱体(32)的直径为16mm,以及所述第三圆柱体(33)的直径为8mm。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一项所述的鞋基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柱体(31)布置成带有在所述鞋底(11)上的第一平侧,所述第二圆柱体(32)布置成带有在所述第一圆柱体(31)的第二平侧上的第一平侧,且所述第三圆柱体(33)利用第一平侧固定在所述第二圆柱体(32)的第二平侧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鞋基部,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第一圆柱体(31)的第一平侧到所述第三圆柱体(33)的第二平侧的高度小于40mm,特别小于30mm。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鞋基部,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第一圆柱体(31)的第一平侧到所述第三圆柱体(33)的第二平侧的所述高度等于22mm。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的一项所述的鞋基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柱体(31)的高度为7mm,所述第二圆柱体(32)的高度为10mm,以及所述第三圆柱体(33)的高度为5mm。10.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的一项所述的鞋基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器件包括止挡器件,其用于在闭合状态中止挡安装在所述固定器件上的鞋跟沿所述第一圆柱体、所述第二圆柱体和/或所述第三圆柱体的圆柱轴线的方向的移动,以及用于在开启状态中释放安装在所述固定器件上的鞋跟沿所述第一圆柱体、所述第二圆柱体和/或所述第三圆柱体的圆柱轴线的方向的移动。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鞋基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器件包括所述第一圆柱体(31)、所述第二圆柱体(32)或所述第三圆柱体(33)中的一个的侧向侧上的按钮,其在所述闭合状态中引起销从所述第一圆柱体(31)、所述第二圆柱体(32)或所述第三圆柱体(33)中的另一个的侧向侧凸出,以及在所述开启状态中引起所述销消失在所述第一圆柱体(31)、所述第二圆柱体(32)或所述第三圆柱体(33)中的另一个的侧向侧中。12.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1中的一项所述的鞋基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11)包括金属层(114),其从点(13)起沿所述鞋底(11)的鞋跟端部的方向延伸至少直到所述固定器件(30),所述点(13)距离所述鞋底(11)的鞋跟端部介于11cm到14cm之间,具体是12.5cm,,其中所述固定器件(30)固定在所述金属层(114)上。13.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2中的一项所述的鞋基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11)在所述鞋底(11)的长度上包括第一纤维层(115)、第二纤维层(113)和泡沫层(112),其中金属层(114)在所述鞋底(11)的长度的一部分上布置在所述第一纤维层(115)与所述第二纤维层(115)之间,以及其中所述固定器件(30)固定在所述金属层(114)上。14.鞋跟,包括构造成与行走地面接触的地面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A艾森A根由
申请(专利权)人:奥兹勒姆·爱德华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阿联酋,AE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