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换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52918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4 03: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气管、换热机构与冷媒输液管。上述新型换热装置通过冷媒输液管将冷媒输送至内筒中,冷媒通过换热机构进行第一次吸热蒸发,此时冷媒与压机油分离。气管的出气段与压缩机相连通,气管的输送段设有回油孔,一部分在内筒中就蒸发的气态冷媒直接通过回油孔吸入气管中,另一部分冷媒通过冷媒导通孔进入外筒,此时冷媒与换热机构进行第二次换热,蒸发后的气态冷媒通过气管的进气段吸入气管。气态冷媒在气管回流的同时也进一步带动了管壳式换热器内部的压机油通过回油孔吸入气管,最终使压机油与气态冷媒一同流入压缩机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换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管壳式换热器,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换热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管壳式换热器的市场越来越大,对管壳式换热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冷媒从压缩机进入管壳式换热器的过程中会携带一部分压机油,当冷媒从液态蒸发变为气态后,此时压机油会滞留在管壳式换热器中并不能顺利地回流到压缩机中,因此压缩机由于回油不足而出现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换热装置,能够将管壳式换热器中滞留的压机油回流到压缩机中。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气管、换热机构与冷媒输液管。所述换热器包括外筒与内筒,所述外筒套设在所述内筒外部,且所述内筒的端面开设有开口,所述冷媒输液管穿过所述开口伸入内筒中;所述气管包括进气段、出气段与输送段,所述输送段设置在所述内筒中,且所述输送段上设有回收压机油的第一回油孔,所述输送段的一端与所述进气段相连通,所述输送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气段相连通;所述内筒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进气段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外筒相连通;所述内筒的侧壁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外筒上设有与所述第二通孔对应的第三通孔,所述出气段依次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与第三通孔并用于与压缩机的进气阀相连;所述内筒的侧壁上还设有冷媒导通孔,所述冷媒导通孔用于冷媒从所述内筒流入所述外筒;换热机构,所述换热机构设置在所述换热器内部,且所述换热机构用于吸收冷媒的热量。上述新型换热装置通过冷媒输液管将冷媒输送至内筒中,冷媒通过换热机构进行第一次吸热蒸发,此时冷媒与压机油分离。气管的出气段与压缩机相连通,气管的输送段设有回油孔,一部分在内筒中就蒸发的气态冷媒直接通过回油孔吸入气管中,另一部分冷媒通过冷媒导通孔进入外筒,此时冷媒与换热机构进行第二次换热,蒸发后的气态冷媒通过气管的进气段吸入气管。气态冷媒在气管回流的同时也进一步带动了管壳式换热器内部的压机油通过回油孔吸入气管,最终使压机油与气态冷媒一同流入压缩机中。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所述第一回油孔设置在所述输送段靠近内筒底部的一端,所述冷媒导通孔开设在靠近输送段的内筒侧壁上,且所述冷媒导通孔与所述第一回油孔对应设置。所述换热机构包括进水管、出水管与环形螺旋水管,所述环形水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水管相连,所述环形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管相连。所述环形螺旋水管套设在所述内筒与所述输送段的外部。所述外筒的侧壁开设有第四通孔与第五通孔,所述出水管穿过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环形螺旋水管相连,所述进水管穿过所述第五通孔与所述环形螺旋水管相连。所述第一通孔设置在内筒上靠近所述进水管的一侧,所述进气段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外筒相连通。所述出气段设置在所述外筒中,所述第二通孔设置在内筒上靠近所述出水管的一侧,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对应设置在所述外筒的另一侧。新型换热装置还包括回油板与第二回油孔,所述回油板设置在所述外筒的内部,所述第二回油孔设置在所述出气段上,所述回油板设置在所述出气段的上方,且所述回油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回油孔对应的导油孔。所述第一回油孔与所述第二回油孔内部均设有过滤网。所述换热器的外表面涂覆有隔热层。附图说明图1为一实施例所述的新型换热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述的新型换热装置内部气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述的新型换热装置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0、换热器,101、隔热层,110、外筒,113、回油板,114、导油孔,120、内筒,121、开口,122、上端部,123、下端部,200、气管,210、进气段,211、出气段,212、输送段,213、第一回油孔,214、第二回油孔,215、过滤网,220、第一通孔,221、第二通孔,222、第三通孔,230、冷媒导通孔,300、换热机构,310、进水管,320、第四通孔,330、环形螺旋水管,340、第五通孔,350、出水管,400、冷媒输液管,410、斜切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技术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如图1及图3所示,一种新型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100、气管200、换热机构300与冷媒输液管400。所述换热器100包括外筒110与内筒120,所述外筒110套设在所述内筒120外部,且所述内筒120的端面开设有开口121,所述冷媒输液管400穿过所述开口伸入内筒120中。所述气管200包括进气段210、出气段211与输送段212,所述输送段212设置在所述内筒120中,且所述输送段212上设有回收压机油的第一回油孔213,所述输送段212的一端与所述进气段210相连通,所述输送段212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气段211相连通。所述内筒120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通孔220,所述进气段210穿过所述第一通孔220与所述外筒110相连通。所述内筒120的侧壁上设有第二通孔221,所述外筒110上设有与所述第二通孔221对应的第三通孔222,所述出气段211依次穿过所述第二通孔221与第三通孔222并与压缩机的进气阀相连。所述内筒120的侧壁上还设有冷媒导通孔230,所述冷媒导通孔230用于冷媒从所述内筒120流入所述外筒110。所述换热机构300设置在所述换热器100内部,且所述换热机构300用于吸收冷媒的热量。上述新型换热装置通过冷媒输液管400将冷媒输送至内筒120中,冷媒通过换热机构300进行第一次吸热蒸发,此时冷媒与压机油分离。气管200的出气段211与压缩机相连通,气管200的输送段212设有回油孔(213、214),一部分在内筒120中就蒸发的气态冷媒直接通过回油孔吸入气管200中,另一部分冷媒通过冷媒导通孔230进入外筒110,此时冷媒与换热机构300进行第二次换热,蒸发后的气态冷媒通过气管200的进气段210吸入气管200。气态冷媒在气管200回流的同时也进一步带动了管壳式换热器100内部的压机油通过回油孔吸入气管200,最终使压机油与气态冷媒一同流入压缩机中。进一步地,新型换热装置通过将内筒120中滞留的压机油通过第一回油孔213吸入气管200最终回到压缩机中。在这个过程中不但保证了压缩机中有充足的压机油,同时也保证了内筒120中冷媒的换热空间。避免了由于压机油滞留在内筒120中影响冷媒在内筒120中的换热效率。具体地,为了保证换热器100内部环境与外界环境的隔离,所述第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和冷媒输液管,所述换热器包括外筒与内筒,所述外筒套设在所述内筒外部,且所述内筒的端面开设有开口,所述冷媒输液管穿过所述开口伸入内筒中;气管,所述气管包括进气段、出气段与输送段,所述输送段设置在所述内筒中,且所述输送段上设有回收压机油的第一回油孔,所述输送段的一端与所述进气段相连通,所述输送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气段相连通;所述内筒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进气段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外筒相连通;所述内筒的侧壁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外筒上设有与所述第二通孔对应的第三通孔,所述出气段依次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与第三通孔并用于与压缩机的进气阀相连;所述内筒的侧壁上还设有冷媒导通孔,所述冷媒导通孔用于冷媒从所述内筒流入所述外筒;换热机构,所述换热机构设置在所述换热器内部,且所述换热机构用于吸收冷媒的热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和冷媒输液管,所述换热器包括外筒与内筒,所述外筒套设在所述内筒外部,且所述内筒的端面开设有开口,所述冷媒输液管穿过所述开口伸入内筒中;气管,所述气管包括进气段、出气段与输送段,所述输送段设置在所述内筒中,且所述输送段上设有回收压机油的第一回油孔,所述输送段的一端与所述进气段相连通,所述输送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气段相连通;所述内筒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进气段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外筒相连通;所述内筒的侧壁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外筒上设有与所述第二通孔对应的第三通孔,所述出气段依次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与第三通孔并用于与压缩机的进气阀相连;所述内筒的侧壁上还设有冷媒导通孔,所述冷媒导通孔用于冷媒从所述内筒流入所述外筒;换热机构,所述换热机构设置在所述换热器内部,且所述换热机构用于吸收冷媒的热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油孔设置在所述输送段靠近出气段的一端,所述冷媒导通孔开设在靠近输送段的内筒侧壁上,且所述冷媒导通孔与所述第一回油孔对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机构包括进水管、出水管与环形螺旋水管,所述环形螺旋水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水管相连,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典志刘杨张靖刘志文柳维杨佳钰张欢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芬尼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