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发光背光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2858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4 0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补光灯具领域,为解决现有侧发光光源结构导致的生产效率低,加工成本高的问题,发明专利技术人提供了一种侧发光背光源,包括矩形底板、侧框、LED灯板、导光板和漫射板;侧框包括四条首尾相互连接的压条,相邻压条通过L形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压条与矩形底板之间形成容置槽;所述LED灯板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漫射板和导光板为矩形板并且由内至外上下层叠设置,所述漫射板和导光板的四边分别夹合于所述侧框与矩形底板之间的容置槽内。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侧发光背光源的底壳与侧框均不需要铣床加工,降低了背光源的生产工艺难度和生成成本,大大提高了该背光源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侧发光背光源
本技术涉及补光灯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检测中补光使用的侧发光的背光源。
技术介绍
侧发光背光源具有结构轻薄,多边发光,光线分布均匀等优点,常被用于光学检测中的补光灯具,特别适用于透视尺寸测量,透明物体表面缺陷、污渍、内部异物检测,轮廓定位侧量,大面积电路板电子元器件检测与识别,LED坏点检测。然而,现有侧发光背光板的主体结构大多采用底壳加上盖结构,在生产尺寸较大的光源时,需要使用铣床在铝板上加工出凹槽作为底壳,并在另一块铝板上加工出与底壳相适配的回字形上盖。因此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效率很低,加工成本高,并且耗时耗力。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侧发光光源结构,用于解决现有侧发光光源结构导致的生产效率低,加工成本高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了一种侧发光背光源,包括矩形底板、侧框、LED灯板、导光板和漫射板;所述侧框设置于所述矩形底板的四周,包括四条首尾相互连接的压条,相邻压条通过L形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压条与矩形底板之间形成容置槽;所述LED灯板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并朝向矩形底板中部;所述漫射板和导光板为矩形板并且由内至外上下层叠设置,所述漫射板和导光板的四边分别夹合于所述侧框与矩形底板之间的容置槽内。进一步的,所述压条和矩形底盘为铝合金板,压条通过螺丝固定于所述矩形底板上。进一步的,所述LED灯板包括基板和设置于基板上的多个LED二极管,所述基板与压条之间设置有导热硅胶。进一步的,所述基板为铝基板。进一步的,所述压条包括相邻的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所述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分别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所述第一阶梯的第一平面与所述矩形底板的端板相对,第一阶梯的第二平面与矩形底板的上表面相对,所述第二阶梯与矩形底板的上表面形成所述容置槽,所述LED灯板设置于所述第二阶梯的第一平面上,第二阶梯的第二平面与所述漫射板相对。进一步的,所述矩形底板的厚度为3mm-5mm。进一步的,所述L形连接件的两端分别通过螺丝与对应的压条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漫射板为乳白色亚克力漫射板。进一步的,所述导光板为透明亚克力网点导光板。进一步的,所述矩形底板的内表面贴有反光纸。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侧发光背光源的底壳为矩形底板,侧框由四条压条首尾通过L形连接件相互连接形成,因此灯具的底壳与侧框均不需要铣床加工,降低了背光源的生产工艺难度和生成成本,大大提高了该背光源的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侧发光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侧发光背光源的结构爆炸图;图3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侧发光背光源矩形底板与侧框的剖面图;图4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侧发光背光源在厚度方向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2-1、压条;2-2、L形连接件;2-3、LED灯板;2-4、漫射板;2-5、导光板;2-6、反光纸;2-7、矩形底板;2-8、安装螺丝;2-9、电源线;2-10、容置槽;2-11、第一阶梯;2-12、第二阶梯;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侧发光背光源。如图1所示,该侧发光背光源为矩形的平板结构,具有厚度薄、质量轻、发光面积大等优点。请参阅图2,为所述侧发光背光源的结构爆炸图。该侧发光背光源包括矩形底板2-7、侧框、LED灯板2-3、导光板2-5和漫射板2-4。其中,所述矩形底板2-7为金属材质的平板结构,优选为铝合金板,厚度为3mm-5mm。该矩形底板可由整片的金属片材按尺寸剪裁下料得到,剪裁下料后只需按要求在四周打固定孔。所述侧框通过安装螺丝2-8固定设置于所述矩形底板2-7的四周,所述侧框包括四条首尾相互连接的压条2-1,相邻压条2-1通过L形连接件2-2固定连接,如图2所示,所述L形连接件2-2的两端分别通过螺丝与对应的压条固定连接。如图3所示,所述压条2-1与矩形底板2-7之间形成容置槽2-10。优选的,所述L形连接件2-3为塑料连接件。所述容置槽2-10用于设置LED灯板2-3、导光板2-5和漫射板2-4,具体的,所述LED灯板2-3包括基板和设置于基板上的多个LED二极管,所述漫射板2-4和导光板2-5为矩形板并且由内至外上下层叠设置,漫射板2-4和导光板2-5的边缘卡合至所述容置槽2-10内,所述LED灯板2-3设置于容置槽2-10底部,并且LED灯板2-3上LED二极管的顶部与所述导光板2-5侧面相对。所述LED灯板2-3连接有电源线2-9,电源线2-9优选为高柔电源线。相对于普通电源线,高柔电源线的柔软性更佳,具有更强的耐弯曲性。LED灯板2-3通电后,其上的LED二极管产生的光线通过所述导光板2-5射向漫射板2-4。为了提高所述侧发光背光源亮度的均匀性,所述漫射板优选为乳白色亚克力漫射板,导光板为透明亚克力网点导光板。进一步的,为了提高所述矩形底板的反光效果,在所述矩形底板2-7的内表面贴有反光纸2-6,照射至矩形底板方向的光线经所述反光线2-6返照后进入所述导光板2-5。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压条2-1包括相邻的第一阶梯2-11和第二阶梯2-12,所述第一阶梯2-11和第二阶梯2-12分别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所述第一阶梯2-11的第一平面与所述矩形底板2-7的端板相对,第一阶梯2-11的第二平面与矩形底板2-7的上表面相对。在装配时,所述第一阶梯2-11的第一平面与所述矩形底板2-7的端板相抵,第一阶梯2-11的第二平面与矩形底板2-7的上表面相抵,然后通过螺丝将压条2-1与矩形底板2-7固定在起。所述第二阶梯2-12与矩形底板2-7的上表面形成所述容置槽2-10,所述LED灯板设置于所述容置槽2-10内,并朝向矩形底板2-7中部;所述漫射板2-4和导光板2-5为矩形板并且由内至外上下层叠设置,所述漫射板2-4和导光板2-5的四边分别夹合于所述侧框与矩形底板之间的容置槽2-10内。如图4所示,所述LED灯板2-3设置于所述第二阶梯2-12的第一平面上,第二阶梯2-12的第二平面与所述漫射板2-4相对。为了提高LED灯板2-3的散热性,所述基板优选为铝基板,并且在所述基板与压条2-1之间设置有导热硅胶。因此LED二极管产生的热量通过所述铝基板-导热硅胶-压条2-1传递至外部。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压条2-1之间通过L形连接件2-2固定连接,形成矩形围框,所述压条2-1可由现有的铝合金型材剪切得到,加工方便,并且相邻所述压条2-1通过L形连接件2-2固定连接,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并且通过所述第一阶梯可增大压条2-1与矩形底板2-7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压条2-1的连接强度,以及便于装配时压条2-1与矩形底板2-7的定位。而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压条可以为截面为L形的压条,压条与矩形底板的内表面形成所述容置槽。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文中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基于本技术的创新理念,对本文所述实施例进行的变更和修改,或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直接或间接地将以上技术方案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包括在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侧发光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底板、侧框、LED灯板、导光板和漫射板;所述侧框设置于所述矩形底板的四周,包括四条首尾相互连接的压条,相邻压条通过L形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压条与矩形底板之间形成容置槽;所述LED灯板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并朝向矩形底板中部;所述漫射板和导光板为矩形板并且由内至外上下层叠设置,所述漫射板和导光板的四边分别夹合于所述侧框与矩形底板之间的容置槽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发光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底板、侧框、LED灯板、导光板和漫射板;所述侧框设置于所述矩形底板的四周,包括四条首尾相互连接的压条,相邻压条通过L形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压条与矩形底板之间形成容置槽;所述LED灯板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并朝向矩形底板中部;所述漫射板和导光板为矩形板并且由内至外上下层叠设置,所述漫射板和导光板的四边分别夹合于所述侧框与矩形底板之间的容置槽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发光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条和矩形底盘为铝合金板,压条通过螺丝固定于所述矩形底板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发光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LED灯板包括基板和设置于基板上的多个LED二极管,所述基板与压条之间设置有导热硅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发光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为铝基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发光背光源,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攀徐琪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图灵微视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