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帐篷骨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2714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4 02: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帐篷骨架,包括第一顶棚支杆、第二顶棚支杆、第三顶棚支杆、底面框架、底框方形支架及旅行架连接杆,所述第二顶棚支杆与所述第三顶棚支杆通过一二联支杆基座与所述底面框架相连,所述第一顶棚支杆通过一U型座与所述第二顶棚支杆相连,所述底框方形支架为多个,均匀的设置在所述底面框架内,所述旅行架连接杆设于所述底框方形支架下方;具有较好的支撑性,能够对整体的帐篷骨架提供稳定的支撑效果;能够快速讲帐篷骨架进行搭建,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帐篷骨架
本技术属于建筑物
,尤其是涉及一种帐篷骨架。
技术介绍
现有的小型帐篷技术,普遍使用骨架结构进行支撑和搭建,帐篷骨架需要具备较为可靠的支撑力,不易被外力所摧毁,对帐篷起到良好的稳固支撑作用,且在安装帐篷时需能方便的对帐篷骨架进行搭建,避免繁琐的工序支撑起帐篷骨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易于搭建、能够提供较好稳定支撑性的帐篷骨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帐篷骨架,包括第一顶棚支杆、第二顶棚支杆、第三顶棚支杆、底面框架、底框方形支架及旅行架连接杆,所述第二顶棚支杆与所述第三顶棚支杆通过一二联支杆基座与所述底面框架相连,所述第一顶棚支杆通过一U型座与所述第二顶棚支杆相连,所述底框方形支架为多个,均匀的设置在所述底面框架内,所述旅行架连接杆设于所述底框方形支架下方;第二顶棚支杆与所述第三顶棚支杆通过二联支杆基座与所述底面框架相连,第二顶棚支杆和第三顶棚支杆与二联支杆基座铰接,第二顶棚支架和第三顶棚支架可绕着铰接点进行转动,第一顶棚支杆与U型座铰接,第一顶棚支杆可绕铰接点进行转动,当在搭建帐篷骨架时,将第三顶棚支杆和第二顶棚支杆往上拉,使第二顶棚支杆和第三顶棚支杆立起,第一顶棚支杆也随之立起,起到支撑帐篷的作用,操作简单方便;通过底框方形支架和旅行架连接杆提升帐篷骨架底部的强度,对帐篷提供较好的支撑效果,增加帐篷骨架的稳定性。作为优选,所述二联支杆基座包括底座、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分别设于所述底座两侧;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结构相同,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设有间隙,通过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相互作用,提升连接于二联支杆基座上的第二顶棚支杆和第三顶棚支杆的连接强度,提高帐篷骨架的支撑稳定性。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侧板上部设有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高于所述第一凸部,所述第二侧板上部设有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应的第三凸部和第四凸部;第一凸部和第三凸部相互配合用于连接第二顶棚支架,第二凸部与第四凸部相互配合用于连接第三顶棚支架,通过两个凸部同时固定顶棚支架的方式,提升了顶棚支架在二联支杆基座上的稳定性,第二凸部高于第一凸部,使第二顶棚支架和第三顶棚支架在活动时拥有各自的独立活动空间,不会产生相互阻碍的现象,使操作变的更加方便。作为优选,所述底面框架为长条形结构,所述底面框架顶面、底面及内侧面上分别设有U型槽,所述底面框架外侧面设有外凸部;通过U型槽的设置,便于其他部件与底面框架的相互配合,提升底面框架与其他部件固定的稳定性,底面框架外侧面设置外凸部,通过凸面结构设计提升底面框架强度,使帐篷骨架更具可靠性。作为优选,所述底面框架接头处设有底框包角接头;通过底框包角接头对底面框架进行连接,使底面框架形成一个整体,提升底面框架的稳固性,增加帐篷骨架的强度。作为优选,所述底框包角接头顶面设有与所述底面框架顶面凹槽相对应的凸块;底框包角接头内设有与底面框架外轮廓相同的空腔,底面框架可通过卡接与底框包角接头相配合,通过凸块与凹槽的相互配合,提升底框包角接头与底面边框的连接强度,防止底面边框轻易掉出底框包角接头。作为优选,所述旅行架连接杆中部为矩形结构,所述旅行架连接杆中部设有圆形通孔,所述旅行架连接杆中部矩形结构四角分别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内设有方形通孔;旅行架连接杆的横截面为正四边形,通过旅行架连接杆的设置,增强帐篷骨架的支撑性,通过通孔的设置进一步的增强了旅行架连接杆的强度,圆形通孔使通孔内壁受力均匀,提升旅行架连接杆支撑效果,通孔设置减少物料,降低制作成本。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具有较好的支撑性,能够对整体的帐篷骨架提供稳定的支撑效果;能够快速讲帐篷骨架进行搭建,使用方便操作简单。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二联支杆基座的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二联支杆基座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底面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底框方形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底框包角接头的主视图。图7为图6中的A向视图。图8为图6中的B向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8所示,一种帐篷骨架,包括第一顶棚支杆2、第二顶棚支杆3、第三顶棚支杆4、底面框架1、底框方形支架12及旅行架连接杆13,所述第二顶棚支杆3与所述第三顶棚支杆4通过一二联支杆基座15与所述底面框架1相连,所述第一顶棚支杆2通过一U型座32与所述第二顶棚支杆3相连,所述底框方形支架12为多个,均匀的设置在所述底面框架1内,所述旅行架连接杆13设于所述底框方形支架12下方,对底框方形支架12起支撑作用,通过底框方形支架12和旅行架连接杆13的相互配合,使帐篷骨架的底部强度加大,增加了骨架底面的支撑效果,所述底面框架1上还设有第一气动伸缩杆5,第二顶棚支架3通过U型座与第一气动伸缩杆5活动连接,第二顶棚支架3上还设有侧边顶部支撑座31,第三顶棚支架4上设有气动杆侧边底座41,所述侧边顶部支撑座31上铰接一第二气动伸缩杆6,所述第二气动伸缩杆6另一端铰接于气动杆侧边底座41上;所述活动连接均为铰接,当帐篷骨架不使用时,气动伸缩杆收缩,第一顶棚支架2、第二顶棚支架3及第三顶棚支架4均可向下倾倒,放置在底面框架1上。所述二联支杆基座15包括底座153、第一侧板151及第二侧板152,所述第一侧板151和第二侧板152分别设于所述底座153两侧,第一侧板151和第二侧板152相对设置,第一侧板151和第二侧板152之间存在间隙,两块侧板分别对连接件进行连接固定;所述第一侧板151上部设有第一凸部1511和第二凸部1512,所述第二凸部1512高于所述第一凸部1511,所述第二侧板152上部设有与所述第一侧板151相对应的第三凸部和第四凸部;第一凸部1511与第二凸部1512存在一定距离,第三凸部与第四凸部设置和第一凸部与第二凸部的设置相同,第一凸部1511和第三凸部相互配合与第二顶棚支杆3铰接,第二凸部1512和第四凸部相互配合与第三顶棚支杆4铰接,采用这种设计,使第二顶棚支杆3和第三顶棚支杆4在二联支杆基座15上的连接更为可靠;第二凸部1512高于第一凸部1511且两凸部之间存在一定间隙,使第二顶棚支杆3和第三顶棚支杆4在活动时不会相互受到影响,使各自拥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二联支杆基座15通过底座153与底面框架1连接,以此固定在底面框架1上,使骨架具备良好的支撑效果。所述底面框架1为长条形结构,所述底面框架1顶面、底面及内侧面上分别设有U型槽,所述底面框架1外侧面设有外凸部;优选的将底面框架1顶面凹槽深度设为17mm,底面框架1的高度设为69mm,底面框架1的宽度设为59.5mm,在底面框架1的顶面、底面及内侧面分别设置U型槽,使其他部件在和底面框架1连接时更为方便,可通过U型槽加固底面框架1与其他部件的连接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帐篷骨架,包括第一顶棚支杆(2)、第二顶棚支杆(3)、第三顶棚支杆(4)、底面框架(1)、底框方形支架(12)及旅行架连接杆(1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棚支杆(3)与所述第三顶棚支杆(4)通过一二联支杆基座(15)与所述底面框架(1)相连,所述第一顶棚支杆(2)通过一U型座(32)与所述第二顶棚支杆(3)相连,所述底框方形支架(12)为多个,均匀的设置在所述底面框架(1)内,所述旅行架连接杆(13)设于所述底框方形支架(12)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帐篷骨架,包括第一顶棚支杆(2)、第二顶棚支杆(3)、第三顶棚支杆(4)、底面框架(1)、底框方形支架(12)及旅行架连接杆(1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棚支杆(3)与所述第三顶棚支杆(4)通过一二联支杆基座(15)与所述底面框架(1)相连,所述第一顶棚支杆(2)通过一U型座(32)与所述第二顶棚支杆(3)相连,所述底框方形支架(12)为多个,均匀的设置在所述底面框架(1)内,所述旅行架连接杆(13)设于所述底框方形支架(12)下方。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帐篷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二联支杆基座(15)包括底座(153)、第一侧板(151)及第二侧板(152),所述第一侧板(151)和第二侧板(152)分别设于所述底座(153)两侧。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帐篷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151)上部设有第一凸部(1511)和第二凸部(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阮帅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雷奈克户外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