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感潮防水倒流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52641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4 01: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河道感潮防水倒流控制系统,包括下开式堰门、第一建筑砼工作台、第一驱动装置、第一液位传感器、第二液位传感器以及控制装置;下开式堰门包括分别嵌入固定于两个第一建筑砼工作台的两个加强架、与两个加强架相连并以与第一建筑砼工作台固定相连的堰门框架和滑动安装于堰门框架的堰门门板;第一驱动装置安装于堰门框架内,第一液位传感器设于下开式堰门的上游侧,第二液位传感器设于下开式堰门的下游侧,控制装置与第一驱动装置、第一液位传感器和第二液位传感器相连;涨潮时,通过控制装置来控制第一驱动装置工作,使堰门门板向上移动,以挡住随潮水的上涨而带来的污水团,退潮时,堰门门板向下滑动,以保证景观水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河道感潮防水倒流控制系统
本技术属于河道治理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河道感潮防水倒流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许多河道受到严重污染,成为“黑臭河道”。据相关统计,我国80%以上的城市河道受到污染,其中许多河道出现季节性甚至常年性的“黑臭现象”。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对河湖水质治理提出了明确目标,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我国沿海的河道多处在冲积性平原地带,底坡平缓,流速缓慢,河口处水动力条件较差,大量污染物在河口蓄积,涨潮时污水团随潮水进入河道,并沿河上溯,对河道及支流感潮河段水环境造成反复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道感潮防水倒流控制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污水团随潮水进入河道造成反复污染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河道感潮防水倒流控制系统,包括用于挡住涨潮污染团且位于河道下游的下开式堰门、用于稳固安装所述下开式堰门并设于河道两岸的第一建筑砼工作台、用于驱动所述下开式堰门上升或下降的第一驱动装置、用于实时监测上游河水液位的第一液位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下游河水液位的第二液位传感器以及用于远程控制和监管的控制装置;所述下开式堰门包括分别嵌入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建筑砼工作台的两个加强架、与两个所述加强架相连并以与所述第一建筑砼工作台固定相连的堰门框架和滑动安装于所述堰门框架的堰门门板;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堰门框架内,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设于所述下开式堰门的上游侧,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设于所述下开式堰门的下游侧,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相连。进一步地,各所述加强架包括:第一支架,用于稳固所述堰门框架底部,设于所述堰门框架底部且沿远离所述堰门门板的一侧向外延伸;第二支架,用于稳固所述堰门框架中部,设于所述堰门框架的中部且沿远离所述堰门门板的一侧向外延伸;以及第三支架,用于稳固所述堰门框架顶部,设于所述堰门框架的顶部且沿远离所述堰门门板的一侧向外延伸;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第三支架均嵌入固定于所述第一建筑砼工作台内。进一步地,各所述加强架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以及连接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三支架的若干加强筋。进一步地,所述堰门框架包括底板和分别安装于所述底板两端的两个立柱,两个所述第一支架分别与所述底板的两端相连,两个所述第二支架分别与两个所述立柱的中部相连,两个所述第三支架分别与两个所述立柱的顶部相连,所述堰门门板的两侧分别滑动安装于两个所述立柱内,各所述立柱中安装有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上开设有供所述堰门门板穿过的第一开孔,各所述立柱沿其长度方向上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堰门门板的两侧滑动安装于两个所述导向槽内。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实时监管河道上下游水面状况的摄影装置和用于固定所述摄影装置的安装座,所述摄影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并通过所述安装座固定于所述堰门门板顶部一侧。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清除江河底部污泥以保证所述堰门门板正常工作的排泥泵,所述排泥泵安装于所述下开式堰门的两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为电动驱动装置、液动驱动装置或气动驱动装置。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装置为PLC控制装置。进一步地,所述排泥泵为多个。本技术提供的河道感潮防水倒流控制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河道感潮防水倒流控制系统通过设置第一液位传感器和第二液位传感器来感应河道上下游的液位,通过设置下开式堰门以实现泄洪或挡住外来污染源;其中,下开式堰门包括分别嵌入固定于第一建筑砼工作台中的两个加强架、与加强架相连以与第一建筑砼工作台固定相连的堰门框架和滑动安装于堰门框架的堰门门板;通过加强架使下开式堰门稳固的固定于建筑工作台上,还通过设置控制装置来控制第一驱动装置工作,使堰门门板相对于堰门框架自动上升或下降;涨潮时,堰门门板向上移动,以挡住随潮水的上涨而带来的污水团,退潮时,堰门门板向下滑动,以保证景观水位。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河道感潮防水倒流控制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下开式堰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上游;11-下游;12-污染团;2-控制装置;3-第一建筑砼工作台;4-下开式堰门;41-堰门框架;411-底板;412-立柱;42-加强架;421-第一支架;422-第二支架;423第三支架;424-加强筋;43-堰门门板;44-摄影装置;5-第一驱动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现对本技术提供的河道感潮防水倒流控制系统进行说明。河道感潮防水倒流控制系统,包括用于挡住涨潮污染团12且位于河道下游11的下开式堰门4、用于稳固安装下开式堰门4并设于河道两岸的第一建筑砼工作台3、用于驱动下开式堰门4上升或下降的第一驱动装置5、用于实时监测上游1河水液位的第一液位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下游11河水液位的第二液位传感器以及用于远程控制和监管的控制装置2;下开式堰门4包括分别嵌入固定于两个第一建筑砼工作台3中的两个加强架42、与两个加强架42相连以与第一建筑砼工作台3固定相连的堰门框架41和滑动安装于堰门框架41的堰门门板43;第一驱动装置5安装于堰门框架41内,第一液位传感器设于下开式堰门4的上游1侧,第二液位传感器设于下开式堰门4的下游11侧,控制装置2与第一驱动装置5、第一液位传感器和第二液位传感器相连。本技术提供的河道感潮防水倒流控制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河道感潮防水倒流控制系统通过设置第一液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河道感潮防水倒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挡住涨潮污染团且位于河道下游的下开式堰门、用于稳固安装所述下开式堰门并设于河道两岸的两个第一建筑砼工作台、用于驱动所述下开式堰门上升或下降的第一驱动装置、用于实时监测上游河水液位的第一液位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下游河水液位的第二液位传感器以及用于远程控制和监管的控制装置;所述下开式堰门包括分别嵌入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建筑砼工作台的两个加强架、与两个所述加强架相连并以与所述第一建筑砼工作台固定相连的堰门框架和滑动安装于所述堰门框架的堰门门板;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堰门框架内,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设于所述下开式堰门的上游侧,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设于所述下开式堰门的下游侧,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河道感潮防水倒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挡住涨潮污染团且位于河道下游的下开式堰门、用于稳固安装所述下开式堰门并设于河道两岸的两个第一建筑砼工作台、用于驱动所述下开式堰门上升或下降的第一驱动装置、用于实时监测上游河水液位的第一液位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下游河水液位的第二液位传感器以及用于远程控制和监管的控制装置;所述下开式堰门包括分别嵌入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建筑砼工作台的两个加强架、与两个所述加强架相连并以与所述第一建筑砼工作台固定相连的堰门框架和滑动安装于所述堰门框架的堰门门板;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堰门框架内,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设于所述下开式堰门的上游侧,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设于所述下开式堰门的下游侧,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感潮防水倒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加强架包括:第一支架,用于稳固所述堰门框架底部,设于所述堰门框架底部且沿远离所述堰门门板的一侧向外延伸;第二支架,用于稳固所述堰门框架中部,设于所述堰门框架的中部且沿远离所述堰门门板的一侧向外延伸;以及第三支架,用于稳固所述堰门框架顶部,设于所述堰门框架的顶部且沿远离所述堰门门板的一侧向外延伸;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第三支架均嵌入固定于所述第一建筑砼工作台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道感潮防水倒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加强架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惠明姚俊甘申东宋志松吴基昌陈伟锋陈平川王星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电建水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