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景阳专利>正文

一种透气缓震鞋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1913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3 20: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透气缓震鞋底,包括中底以及大底。上述中底顶面开设有复数个缓震透气孔,缓震透气孔贯穿中底设置。上述缓震透气孔位于中底顶面的开口沿中底宽度方向的延伸距离为a,沿中底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缓震透气孔位于中底顶面的开口的间距为b,b/a≤10。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缓震透气孔的设置,通过沿中底宽度方向上复数个具有一定的密度布设的缓震透气孔结构,来均衡鞋底的缓震性能与支撑性能,并且改善鞋底受压缓震过程的脚感,令鞋底缓震过程更加线性,不会出现诸如走路等低运动量状态下太软而剧烈运动又一下被压缩而缺乏缓震支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透气缓震鞋底
本技术涉及鞋类的组成构件,具体涉及一种透气缓震鞋底。
技术介绍
鞋的舒适性涉及的指标很多,有合脚性、减震性能、能量回归性能、热湿舒适性、支撑稳定性、压感舒适性、弯折性能、轻量化等等。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体育运动的日益专业化,人们对鞋底的舒适性期望与日渐增。现有的鞋底,特别是MD中底,大多通过发泡温度、配方等调整来实现鞋底的软硬调节,但是随着消费者对鞋底要求的日益提升,现有的直接通过发泡温度、配方等调整来实现鞋底的软硬调节的方案具有以下不足:其一,现有的单纯改变材质软硬的方案,材质太软容易导致整体支撑性能、回弹性能差,脚感虚浮,材质太硬脚感不好且缓震性能差;其二,现有的鞋底的缓震结构大多与鞋底的透气结构分开设置,结构复杂且效果差;其三,现有的鞋底的缓震结构与动力引导、弯折引导的结构分开设置,结构复杂且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透气缓震鞋底,以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透气缓震鞋底,包括中底以及大底。上述中底顶面开设有复数个缓震透气孔,缓震透气孔贯穿中底设置。上述缓震透气孔位于中底顶面的开口沿中底宽度方向的延伸距离为a,沿中底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缓震透气孔位于中底顶面的开口的间距为b,b/a≤10。进一步地:上述缓震透气孔为圆形通孔结构,该缓震透气孔位于中底顶面的开口沿中底宽度方向的延伸距离a为缓震透气孔孔径。上述缓震透气孔孔径a≤3mm设置。上述中底为MD中底。上述缓震透气孔位于上述中底顶面的开口呈行状平行排布设置,每一行的缓震透气孔的布设方向均沿中底宽度方向延伸设置。更进一步地,该缓震透气孔有两种设置方式:其一:上述缓震透气孔均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其二,每一行的上述缓震透气孔的延伸方向均位于同一延伸平面内,该延伸平面垂直于上述中底所在平面设置。每一行的上述缓震透气孔的延伸方向呈辐射状设置。位于上述中底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缓震透气孔朝向中底两侧侧面延伸并首尾贯通设置。由上述对本技术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第一,本技术通过缓震透气孔的设置,通过沿中底宽度方向上复数个具有一定的密度布设的缓震透气孔结构,来均衡鞋底的缓震性能与支撑性能,并且改善鞋底受压缓震过程的脚感,令鞋底缓震过程更加线性,不会出现诸如走路等低运动量状态下太软而剧烈运动又一下被压缩而缺乏缓震支撑。第二,本技术的缓震透气孔的设置,在人们使用的过程中,中底受压形变,挤压缓震透气孔,从而排出部分孔内空气,而中底形变恢复过程中缓震透气孔又会吸入部分鞋内空气,从而实现类似呼吸效果,而密布的缓震透气孔可以为整个脚底都带来更为舒适的穿戴体验。第三,本技术的缓震透气孔沿中底宽度方向呈行状排布,通过调整缓震透气孔的位置可以更好地引导中底在需要弯折的地方弯折性能,进而提升鞋底的弯折性能。第四,本技术的缓震透气孔的设置,可以有效降低中底重量,鞋的重量每增加1克,对足部造成的负担相当于在人的脊背上增加几十克的重量,因此中底重量的减轻,对鞋底使用过程中的穿戴体验有质的提升。第五,本技术呈辐射状设置排布的缓震透气孔的设置,在中底受压过程中,位于中底两侧的缓震透气孔更为倾斜,即在形变初期,中底两侧拥有与中底中部一样甚至更强的形变能力,为使用者踩压初期提供更为舒适的脚感,而随着中底形变加剧,更为倾斜的缓震透气孔随着形变闭合,而中部更为竖直的缓震透气孔确还拥有一定的形变空间,因此形成两侧支撑中部缓震的效果,综合提升鞋底的缓震支撑性能以及使用安全性能。第六,本技术于中底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缓震透气孔朝向中底两侧侧面延伸并首尾贯通的结构可以将中底两侧的空气导入鞋子内部,从而进一步增强鞋底的透气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透气缓震鞋底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一中本技术的透气缓震鞋底沿图1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二中本技术的透气缓震鞋底沿图1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参考图1、图2,一种透气缓震鞋底,包括中底1以及大底2,中底1为MD中底,大底2为耐磨橡胶大底。上述中底1顶面开设有复数个缓震透气孔11,缓震透气孔11贯穿中底1设置。上述缓震透气孔11位于中底1顶面的开口沿中底1宽度方向的延伸距离为a,沿中底1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缓震透气孔11位于中底1顶面的开口的间距为b,b/a≤10,本具体实施方式优选采用b/a=4。本实施例优选上述缓震透气孔11为圆形通孔结构,该缓震透气孔11位于中底1顶面的开口沿中底1宽度方向的延伸距离a为缓震透气孔11孔径。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要,该缓震透气孔11可以设置为如椭圆孔甚至截面为方形、三角形等异形孔。该缓震透气孔11孔径a≤3mm设置。上述缓震透气孔11均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上述缓震透气孔11位于上述中底1顶面的开口呈行状平行排布设置,每一行的缓震透气孔11的布设方向均沿中底1宽度方向延伸设置。该缓震透气孔11密布结构,配合MD材质中底1、b/a=4以及a≤3mm,该种密度以及孔径的缓震透气孔11的设置,可以改善MD中底的缓震回弹性能,提升鞋底的穿戴舒适性。实施例二:参考图1、图3,一种透气缓震鞋底,包括中底1以及大底2,中底1为MD中底,大底2为耐磨橡胶大底。上述中底1顶面开设有复数个缓震透气孔11,缓震透气孔11贯穿中底1设置。上述缓震透气孔11位于中底1顶面的开口沿中底1宽度方向的延伸距离为a,沿中底1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缓震透气孔11位于中底1顶面的开口的间距为b,b/a≤10。上述缓震透气孔11为圆形通孔结构,该缓震透气孔11位于中底1顶面的开口沿中底1宽度方向的延伸距离a为缓震透气孔11孔径。该缓震透气孔11孔径a≤3mm设置。上述缓震透气孔11位于上述中底1顶面的开口呈行状平行排布设置,每一行的缓震透气孔11的布设方向均沿中底1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继续参考图1、图3,每一行的上述缓震透气孔11的延伸方向均位于同一延伸平面内,该延伸平面垂直于上述中底1所在平面设置。每一行的上述缓震透气孔11的延伸方向呈辐射状设置。位于上述中底1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缓震透气孔11朝向中底1两侧侧面延伸并首尾贯通设置。每一行的缓震透气孔11均至少有4个缓震透气孔11延伸至中底1侧沿,即每一行的缓震透气孔11的沿中底1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至少有2个缓震透气孔11延伸至中底1侧沿并贯通设置。2个缓震透气孔11延伸至中底1侧沿的方案,配合MD材质中底1、b/a≤10以及a≤3mm,可以有效保证:在中底1受压过程中,位于中底1两侧的缓震透气孔11更为倾斜,即在形变初期,中底1两侧拥有与中底1中部一样甚至更强的形变能力,为使用者踩压初期提供更为舒适的脚感,而随着中底1形变加剧,更为倾斜的缓震透气孔11随着形变闭合,而中部更为竖直的缓震透气孔11确还拥有一定的形变空间,因此形成两侧支撑中部缓震的效果,综合提升鞋底的缓震支撑性能以及使用安全性能。上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技术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技术保护范围的行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透气缓震鞋底,包括中底以及大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底顶面开设有复数个缓震透气孔,缓震透气孔贯穿中底设置;所述缓震透气孔位于中底顶面的开口沿中底宽度方向的延伸距离为a,沿中底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缓震透气孔位于中底顶面的开口的间距为b,b/a≤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气缓震鞋底,包括中底以及大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底顶面开设有复数个缓震透气孔,缓震透气孔贯穿中底设置;所述缓震透气孔位于中底顶面的开口沿中底宽度方向的延伸距离为a,沿中底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缓震透气孔位于中底顶面的开口的间距为b,b/a≤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气缓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震透气孔为圆形通孔结构,该缓震透气孔位于中底顶面的开口沿中底宽度方向的延伸距离a为缓震透气孔孔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透气缓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震透气孔孔径a≤3mm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气缓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震透气孔位于所述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景阳
申请(专利权)人:王景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