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苗景兼用林的构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489445 阅读:3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0 20: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苗景兼用林的构建方法,属于园林景观构建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造林地块选择乔木进行移栽,所述乔木的移栽密度为150~220株/亩;2)移栽完成2~3年后,每年隔行疏移苗木,待乔木密度达到30株/亩时,停止疏移;3)待停止疏移后,在步骤2)所述疏移产生的林冠孔隙内补种灌木和/或地被,形成近自然森林景观。利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构建得到的苗景兼用林是一种新型的绿化形式,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树种搭配、疏移计划,在建设初期以苗木培育为主,兼顾景观效果,随着逐年的苗木疏移,最终形成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森林,通过疏移出售苗木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减少森林建设的资金压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苗景兼用林的构建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园林景观构建
,具体涉及一种苗景兼用林的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传统的苗圃及林场以生产树苗、木材等林产品为目标,其运营理念为最大限度的生产苗木从而达到盈利,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传统的行列式栽植,无主动计划性的上市出售苗木,不具备景观效果。同时,在景观设计中,如一次性造林或森林公园,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回报甚微。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苗景兼用林的构建方法,将苗圃景观和一次性建成景观森林有机结合,使树种栽植多样化和土地产效最大化,最大限度的获得经济效益,最终建设成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森林。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苗景兼用林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移栽乔木至造林地块,所述乔木的移栽密度为150~220株/亩;2)移栽完成2~3年后,每年隔行疏移苗木,待乔木密度达到30株/亩时,停止疏移;3)待停止疏移后,在步骤2)所述疏移产生的林冠孔隙内补种灌木和/或地被,形成苗景兼用林。优选的,所述乔木为原生冠苗。优选的,所述乔木包括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优选的,所述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的数量比为(2~4):(6~8)。优选的,所述落叶乔木包括银杏、白皮松、国槐、栾树、元宝枫、华山松、五角枫、旱柳、杜仲、复叶槭、山楂、山杏、杏树、枣树、楸树、梓树、黄栌、山荆子、杜梨、白蜡、小叶白蜡、榆叶梅、合欢、柿树、苹果、山茱萸、糠椴、丝棉木、圆头柳、七叶树、榉树、槲栎、洋白蜡、流苏树、榔榆、千头椿、大叶朴、毛泡桐、杂种鹅掌楸、紫椴、槲树、鹅耳栎、三花槭、皂荚、大果榆、桑树、青檀、毛梾木、黄檗、黄连木、锐齿鼠李、银毛椴、麻栎、黑榆、苦楝、山桐子、青榨槭、蒙古栎、拐枣、脱皮榆、梧桐、板栗、枫杨、栓皮栎、血皮槭和柘树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的,所述落叶乔木移栽时的行距为1.5~3m。优选的,所述常绿乔木包括油松、白皮松、侧柏、华山松、桧柏、云杉、青扦、杜松、樟子松、黑松、北美乔松和白扦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的,所述常绿乔木移栽时的行距为1.5~2.5m。优选的,所述疏移的苗木胸径为4~12cm。优选的,所述疏移的苗木数量逐年递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苗景兼用林的构建方法,使得林苗一体化,弥补了苗圃仅栽植小苗缺少景观性和一次性建成大规格景观森林投入巨大资金的空档,是二者有机结合的一个平衡点。通过合理有序的疏移苗木,最终形成近自然森林,解决了传统苗圃管理模式难以转换为近自然景观林的问题;在传统苗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土地空间,树种栽植多样化和土地产效最大化,最大限度的获得经济效益。同时苗景兼用林的建设目标是森林景观,逐年疏移的树苗造林或者城市绿化用,可作为附属产品,疏移完成后,再种植灌木地被等,建设成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森林。利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构建得到的苗景兼用林是一种新型的绿化形式,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树种搭配、疏移计划,在建设初期以苗木培育为主,兼顾景观效果,随着逐年的苗木疏移,最终形成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森林,通过疏移出售苗木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减少森林建设的资金压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苗景兼用林的定植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三年移苗规划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四年移苗规划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五年移苗规划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六年移苗规划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景观序列对比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苗景兼用林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移栽乔木至造林地块,所述乔木的移栽密度为150~220株/亩;2)移栽完成2~3年后,每年隔行疏移苗木,待乔木密度达到30株/亩时,停止疏移;3)待停止疏移后,在步骤2)所述疏移产生的林冠孔隙内补种灌木和/或地被,形成苗景兼用林。构建本专利技术所述苗景兼用林时,首先移栽乔木至造林地块,所述乔木的移栽密度为150~220株/亩。本专利技术对所述造林地块并没有特殊限定,优选的包括一般用地和交通枢纽地区。本专利技术所述乔木优选为原生冠苗,更优选的包括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的数量比优选为(2~4):(6~8),更优选为(2.5~3.8):(6.4~7.5),最优选为3:7。本专利技术所述落叶乔木优选包括银杏、白皮松、国槐、栾树、元宝枫、华山松、五角枫、旱柳、杜仲、复叶槭、山楂、山杏、杏树、枣树、楸树、梓树、黄栌、山荆子、杜梨、白蜡、小叶白蜡、榆叶梅、合欢、柿树、苹果、山茱萸、糠椴、丝棉木、圆头柳、七叶树、榉树、槲栎、洋白蜡、流苏树、榔榆、千头椿、大叶朴、毛泡桐、杂种鹅掌楸、紫椴、槲树、鹅耳栎、三花槭、皂荚、大果榆、桑树、青檀、毛梾木、黄檗、黄连木、锐齿鼠李、银毛椴、麻栎、黑榆、苦楝、山桐子、青榨槭、蒙古栎、拐枣、脱皮榆、梧桐、板栗、枫杨、栓皮栎、血皮槭和柘树的一种或多种。本专利技术所述落叶乔木优选为宽窄行移栽,所述宽窄行的行距优选为1.5~3m,更优选为宽行行距3m,窄行行距2m。本专利技术移栽时所述落叶乔木的株距优选为1.5~3m,更优选的针对不同类型落叶乔木设置不同的株距,当所述落叶乔木为大乔木时,株距优选为2m、2.5m或3m;当所述落叶乔木为亚乔木时,株距优选为1.5m,以保证机械设备的进入。本专利技术所述常绿乔木优选包括油松、白皮松、侧柏、华山松、桧柏、云杉、青扦、杜松、樟子松、黑松、北美乔松和白扦中的一种或多种。本专利技术所述常绿乔木移栽时优选设置为宽窄行,宽行的行距优选为2.5m,窄行的行距优选为1.5m。本专利技术所述移栽时常绿乔木的株距优选为1~2.5m,更优选为1.2~2m,最优选为1.5m。本专利技术所述移栽的密度优选为160~200株/亩,更优选为165~180株/亩,最优选为170株/亩。本专利技术所述移栽,优选的结合造林地块的现状条件,充分利用现状道路、灌溉系统等设施,统筹搭配小班树种。本专利技术所述小班树种优选的包括主导树种和辅导树种,所述主导树种与辅导树种的数量比优选为1:(3~5)。本专利技术对所述主导树种与辅导树种的移栽种植方式并没有特殊限定,优选的通过行间混交及株间混交,更优选的通过树种的生活习性及景观效果进行组合。本专利技术所述主导树种优选的包括油松、银杏、白皮松、国槐、侧柏、栾树、元宝枫、华山松、桧柏或五角枫。本专利技术所述辅导树种优选的包括旱柳、杜仲、复叶槭、山楂、山杏、杏树、枣树、楸树、梓树、黄栌、山荆子、青扦、杜梨、白蜡、杜松、小叶白蜡、榆叶梅、樟子松、黑松、君迁子、暴马丁香、合欢、柿树、北美乔松、苹果、山茱萸、糠椴、丝棉木、圆头柳、白扦、七叶树、榉树、槲栎、洋白蜡、流苏树、榔榆、千头椿、大叶朴、毛泡桐、杂种鹅掌楸、紫椴、槲树、鹅耳栎、三花槭、雪松、皂荚、大果榆、桑树、青檀、毛梾木、黄檗、黄连木、锐齿鼠李、银毛椴、麻栎、黑榆、苦楝、山桐子、青榨槭、蒙古栎、美国黄松、拐枣、脱皮榆、梧桐、板栗、枫杨、栓皮栎、血皮槭或柘树。移栽完成2~3年后,本专利技术每年隔行疏移苗木,待乔木密度达到30株/亩时,停止疏移。本专利技术首次疏移的苗木胸径优选为4~12cm。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疏移的苗木数量逐年递减。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目标建设雄安新区10万亩苗景兼用林,选择基茎2~3cm的落叶树,定植后,定植图如图1所示,每年胸径增加1~1.5cm,三年后可达6~7cm,满足大面积造林规划需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苗景兼用林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移栽乔木至造林地块,所述乔木的移栽密度为150~220株/亩;2)移栽完成2~3年后,每年隔行疏移苗木,待乔木密度达到30株/亩时,停止疏移;3)待停止疏移后,在步骤2)所述疏移产生的林冠孔隙内补种灌木和/或地被,形成苗景兼用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苗景兼用林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移栽乔木至造林地块,所述乔木的移栽密度为150~220株/亩;2)移栽完成2~3年后,每年隔行疏移苗木,待乔木密度达到30株/亩时,停止疏移;3)待停止疏移后,在步骤2)所述疏移产生的林冠孔隙内补种灌木和/或地被,形成苗景兼用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乔木为原生冠苗。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乔木包括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的数量比为(2~4):(6~8)。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落叶乔木包括银杏、白皮松、国槐、栾树、元宝枫、华山松、五角枫、旱柳、杜仲、复叶槭、山楂、山杏、杏树、枣树、楸树、梓树、黄栌、山荆子、杜梨、白蜡、小叶白蜡、榆叶梅、合欢、柿树、苹果、山茱萸、糠椴、丝棉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增巨魏全伟侯永清徐成立李海林张子垚杨尉栋张陈浩石其旺张尚路李金涛李红宇冯武朱晓磊罗启华王诗景张亮陈津陵刘国阳赵智卓胡森映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