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流变扰动效应仪冲击扰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48603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7 11:23
岩石流变扰动效应仪冲击扰动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岩石流变扰动领域。传力轴上套装有冲击弹簧,冲力弹簧上端顶靠在固定环上,下端与连接环片固定连接,连接环片与冲击砝码固定连接,冲击砝码设置在找平器上,扰动动态传感器套装在找平器上,扰动动态传感器设置在上承压板上,上承压板设置在三轴箱上,动力油缸的缸杆与三轴箱之间设置压力传感器,触发触杆与冲击砝码固定连接,复位弹簧支架与可伸缩双层管固定连接,冲击复位弹簧固定在可伸缩双层管的内管凸台上,冲击复位弹簧上端固定有弹簧卡片,传力绳一端与卡片固定连接,另一端绕过定滑轮后穿入可伸缩双层管的内管以及冲击复位弹簧内并与弹簧卡片固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于岩石流变扰动效应冲击试验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岩石流变扰动效应仪冲击扰动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岩石流变扰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岩石流变扰动效应仪冲击扰动系统。
技术介绍
岩石流变扰动效应仪冲击扰动装置适用于岩石流变扰动相关特性研究。即对处于不同蠕变阶段的岩石进行扰动,使其蠕变量出现瞬时变化,以此来研究分析外界扰动荷载与其蠕变增量之间的关系。公告号为CN206161442U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岩石流变扰动效应三轴实验设备”,公开号为CN106370526A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岩石流变扰动效应三轴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法”,当冲击砝码受到冲击时,存在上下振动时间长、幅度大的问题,致使监测系统在后期处理时扰动时间t和扰动力F难以确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岩石流变扰动效应仪冲击扰动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岩石流变扰动效应仪冲击扰动系统,其组成包括扰动动态传感器、上承压板、三轴箱、压力传感器、动力油缸、找平器、底座、传力轴、冲击扰动动力装置及两个冲击扰动复位装置,每个所述冲击扰动复位装置包括控制器和复位器,每个所述控制器均包括控制卡片、控制触杆、可伸缩套管一、可伸缩套管二、控制器支架、控制器弹簧、钢筋、固定卡板及控制卡框,每个所述复位器均包括冲击复位弹簧、可伸缩双层管、复位弹簧支架、定滑轮支架、弹簧卡片、传力绳及定滑轮,所述冲击扰动动力装置包括固定环、冲击弹簧、冲击砝码、连接环片、两个触发触杆;所述传力轴竖直设置,传力轴上套装有冲击弹簧,所述冲力弹簧上端顶靠在固定环上,所述固定环固定套装在传力轴上端,冲击弹簧下端与连接环片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环片套装在传力轴上,连接环片下端面与冲击砝码固定连接,冲击砝码套装在传力轴上,所述冲击砝码设置在找平器上,所述扰动动态传感器套装在所述找平器外侧,所述扰动动态传感器设置在上承压板上,所述上承压板设置在三轴箱上,所述三轴箱设置在动力油缸上方,所述动力油缸的缸杆与三轴箱之间设置压力传感器,所述动力油缸固定在底座上,所述两个触发触杆一端均与冲击砝码侧壁固定连接,两个触发触杆相对于传力轴轴线对称设置;所述两个复位弹簧支架对称设置在三轴箱两侧,两个复位弹簧支架均固定在底座上,每个复位弹簧支架上端均与一个可伸缩双层管的外管固定连接,每个所述可伸缩双层管的内管上端设有凸台,所述冲击复位弹簧下端固定在可伸缩双层管的内管的凸台上,冲击复位弹簧上端固定有弹簧卡片,两个定滑轮支架固定在底座上并位于对应的复位弹簧支架内,每个定滑轮支架上均固定有一个定滑轮,每根传力绳一端与卡片固定连接,每根传力绳另一端绕过定滑轮后穿入可伸缩双层管的内管以及冲击复位弹簧内并与弹簧卡片固定连接,所述卡片匹配设置在控制卡框与固定卡板之间的空隙内,固定卡板与底座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控制器弹簧竖向设置,控制器弹簧下端与底座固定连接,控制器弹簧上端与控制卡框下端面固定连接,控制器弹簧及控制卡框均设置在控制器支架内,所述控制卡框上端与竖向设置的钢筋下端螺纹连接,所述钢筋上端穿过可伸缩套管二与可伸缩套管一固定连接,所述控制触杆竖向设置在触发触杆下方,控制触杆下端设置在可伸缩套管一的内管内,可伸缩套管一的内管通过顶丝一与控制触杆固定连接,所述控制器支架下端与底座固定连接,控制器支架上端与可伸缩套管二的外管外壁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扰动荷载加载方式采用冲击砝码配合冲击弹簧综合加载的方式,其可操作性较高,冲击形式稳定,有效的避免了冲击砝码振动现象,使后期的数据处理更加简便。2、扰动动态传感器为圆环状,在试验过程中不受轴压影响,确保了传感器的量程不会过大,保证了传感器的精度,为试验提供了良好的监测基础。3、冲击扰动复位装置使每次扰动加载时间极短,不会影响试件总体蠕变性能。4、冲击扰动复位装置并非整体结构,其中的可伸缩双层管、可伸缩套管一及可伸缩套管二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从而满足不同需求的试验。综上,本专利技术适用于岩石流变扰动相关特性研究中,即对处于不同蠕变阶段的岩石进行扰动,使其蠕变量出现瞬时变化,以此来研究分析外界扰动荷载与其蠕变增量之间的关系。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主视图;图2是图1中底座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找平器主视示意图;图4是图1中的复位器主视示意图;图5是图1中的控制器主视示意图;图6是图1中的可伸缩双层管、可伸缩套管一或可伸缩套管二的主剖视示意图。图中各部件名称及标号说明如下:固定环1、冲击弹簧2、冲击砝码3、扰动动态传感器4、上承压板5、三轴箱6、压力传感器7、动力油缸8、冲击复位弹簧9、可伸缩双层管10、复位弹簧支架11、定滑轮支架12、找平器13、触发触杆14、控制卡片15、控制触杆16、可伸缩套管一17、可伸缩套管二18、控制器弹簧19、底座20、传力轴21、弹簧卡片22、传力绳23、定滑轮24、固定卡板25、控制卡框26、钢筋27、控制器支架28。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专利的方案,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凡是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中。具体实施方式一: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披露了一种岩石流变扰动效应仪冲击扰动系统,其组成包括扰动动态传感器4、上承压板5、三轴箱6、压力传感器7、动力油缸8、找平器13、底座20、传力轴21、冲击扰动动力装置及两个冲击扰动复位装置,每个所述冲击扰动复位装置包括控制器和复位器,每个所述控制器均包括控制卡片15、控制触杆16、可伸缩套管一17、可伸缩套管二18、控制器支架28、控制器弹簧19、钢筋27、固定卡板25及控制卡框26,每个所述复位器均包括冲击复位弹簧9、可伸缩双层管10、复位弹簧支架11、定滑轮支架12、弹簧卡片22、传力绳23及定滑轮24,所述冲击扰动动力装置包括固定环1、冲击弹簧2、冲击砝码3、连接环片、两个触发触杆14;所述传力轴21竖直设置,传力轴21上套装有冲击弹簧2,所述冲力弹簧2上端顶靠在固定环1上,所述固定环1固定套装在传力轴21上端,冲击弹簧2下端(通过焊接)与连接环片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环片套装在传力轴1上,连接环片下端面与冲击砝码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冲击砝码3套装在传力轴21上,所述冲击砝码3设置在找平器13上,所述扰动动态传感器4套装在所述找平器13外侧,所述扰动动态传感器4设置在上承压板5上,所述上承压板5设置在三轴箱6上,所述三轴箱6设置在动力油缸8上方,所述动力油缸8的缸杆与三轴箱6之间设置压力传感器7,所述动力油缸8固定在底座20上(底座20上设有圆孔,动力油缸8固定在底座20的圆孔内),所述两个触发触杆14一端均与冲击砝码3侧壁固定连接,两个触发触杆14相对于传力轴21轴线对称设置;所述两个复位弹簧支架11对称设置在三轴箱6两侧,两个复位弹簧支架11均固定在底座20上,每个复位弹簧支架11上端均与一个可伸缩双层管10的外管固定连接,每个所述可伸缩双层管10的内管上端设有凸台,所述冲击复位弹簧9下端固定在可伸缩双层管10的内管的凸台上,冲击复位弹簧9上端固定有弹簧卡片22,两个定滑轮支架12固定在底座20上并位于对应的复位弹簧支架11内,每个定滑轮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岩石流变扰动效应仪冲击扰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包括扰动动态传感器4、上承压板5、三轴箱6、压力传感器7、动力油缸8、找平器13、底座20、传力轴21、冲击扰动动力装置及两个冲击扰动复位装置,每个所述冲击扰动复位装置包括控制器和复位器,每个所述控制器均包括控制卡片15、控制触杆16、可伸缩套管一17、可伸缩套管二18、控制器支架28、控制器弹簧19、钢筋27、固定卡板25及控制卡框26,每个所述复位器均包括冲击复位弹簧9、可伸缩双层管10、复位弹簧支架11、定滑轮支架12、弹簧卡片22、传力绳23及定滑轮24,所述冲击扰动动力装置包括固定环1、冲击弹簧2、冲击砝码3、连接环片、两个触发触杆14;所述传力轴21竖直设置,传力轴21上套装有冲击弹簧2,所述冲力弹簧2上端顶靠在固定环1上,所述固定环1固定套装在传力轴21上端,冲击弹簧2下端(通过焊接)与连接环片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环片套装在传力轴1上,连接环片下端面与冲击砝码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冲击砝码3套装在传力轴21上,所述冲击砝码3设置在找平器13上,所述扰动动态传感器4套装在所述找平器13外侧,所述扰动动态传感器4设置在上承压板5上,所述上承压板5设置在三轴箱6上,所述三轴箱6设置在动力油缸8上方,所述动力油缸8的缸杆与三轴箱6之间设置压力传感器7,所述动力油缸8固定在底座20上,所述两个触发触杆14一端均与冲击砝码3侧壁固定连接,两个触发触杆14相对于传力轴21轴线对称设置;所述两个复位弹簧支架11对称设置在三轴箱6两侧,两个复位弹簧支架11均固定在底座20上,每个复位弹簧支架11上端均与一个可伸缩双层管10的外管固定连接,每个所述可伸缩双层管10的内管上端设有凸台,所述冲击复位弹簧9下端固定在可伸缩双层管10的内管的凸台上,冲击复位弹簧9上端固定有弹簧卡片22,两个定滑轮支架12固定在底座20上并位于对应的复位弹簧支架11内,每个定滑轮支架12上均固定有一个定滑轮24,每根传力绳23一端与卡片15固定连接,每根传力绳23另一端绕过定滑轮24后穿入可伸缩双层管10的内管以及冲击复位弹簧9内并与弹簧卡片22固定连接,所述卡片15匹配设置在控制卡框26与固定卡板25之间的空隙内,固定卡板25与底座20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控制器弹簧19竖向设置,控制器弹簧19下端与底座20固定连接,控制器弹簧19上端与控制卡框26下端面固定连接,控制器弹簧19及控制卡框26均设置在控制器支架28内,所述控制卡框26上端与竖向设置的钢筋27下端螺纹连接(控制卡框26上端面固定有螺母,所述钢筋27下端设有外螺纹,钢筋27与控制卡框26上的螺母螺纹连接),所述钢筋27上端穿过可伸缩套管二18与可伸缩套管一17固定连接,所述控制触杆16竖向设置在触发触杆14下方,控制触杆16下端设置在可伸缩套管一17的内管内,可伸缩套管一17的内管通过顶丝一与控制触杆16固定连接,所述控制器支架28下端与底座20固定连接,控制器支架28上端与可伸缩套管二18的外管外壁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岩石流变扰动效应仪冲击扰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包括扰动动态传感器4、上承压板5、三轴箱6、压力传感器7、动力油缸8、找平器13、底座20、传力轴21、冲击扰动动力装置及两个冲击扰动复位装置,每个所述冲击扰动复位装置包括控制器和复位器,每个所述控制器均包括控制卡片15、控制触杆16、可伸缩套管一17、可伸缩套管二18、控制器支架28、控制器弹簧19、钢筋27、固定卡板25及控制卡框26,每个所述复位器均包括冲击复位弹簧9、可伸缩双层管10、复位弹簧支架11、定滑轮支架12、弹簧卡片22、传力绳23及定滑轮24,所述冲击扰动动力装置包括固定环1、冲击弹簧2、冲击砝码3、连接环片、两个触发触杆14;所述传力轴21竖直设置,传力轴21上套装有冲击弹簧2,所述冲力弹簧2上端顶靠在固定环1上,所述固定环1固定套装在传力轴21上端,冲击弹簧2下端(通过焊接)与连接环片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环片套装在传力轴1上,连接环片下端面与冲击砝码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冲击砝码3套装在传力轴21上,所述冲击砝码3设置在找平器13上,所述扰动动态传感器4套装在所述找平器13外侧,所述扰动动态传感器4设置在上承压板5上,所述上承压板5设置在三轴箱6上,所述三轴箱6设置在动力油缸8上方,所述动力油缸8的缸杆与三轴箱6之间设置压力传感器7,所述动力油缸8固定在底座20上,所述两个触发触杆14一端均与冲击砝码3侧壁固定连接,两个触发触杆14相对于传力轴21轴线对称设置;所述两个复位弹簧支架11对称设置在三轴箱6两侧,两个复位弹簧支架11均固定在底座20上,每个复位弹簧支架11上端均与一个可伸缩双层管10的外管固定连接,每个所述可伸缩双层管10的内管上端设有凸台,所述冲击复位弹簧9下端固定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波刘重阳谷长宛闫刚杨建林康庆涛
申请(专利权)人:华北科技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