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田含油泥砂的微生物处理工艺及处理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油田环保
,涉及一种油田含油泥砂的微生物处理工艺及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油井压裂后放喷、排液求产过程中,压裂返排液、地层水混合支撑剂、井底岩石碎屑以及原油从井内返出,固液分离后,产生含油支撑剂及含油压裂返排液进入下步处理流程。起下钻过程中,抽汲过程中,尽管铺置防护垫,但不可避免产生原油洒落井口周围,形成少量落地油泥。经测定,含油率0.2%~15.9%;据估算,仅储层改造及测试求产过程中,单井产生油泥砂约3吨,由于井数多且分布分散,储层改造及测试求产过程中产生的油泥砂处理一直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含油污泥因其毒性和易燃性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代号HW08,“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3吨,属严重染环境事件,触及红线将追究刑责”。按照国家及地方相关标准中规定,用于铺设油田井场、等级公路时含油率≤1%;用于工业生产原料时含油率≤2%。含油污泥常用处理方法包括机械脱水、焚烧处理;固化处理、生物处理;萃取处理、热解处理、焦化处理、化学热洗处理、调剖技术等等。生物处理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含油污泥处理技术,也是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田含油泥砂的微生物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均质检测将待处理的油泥砂注入微生物处理装置中并混合均匀,检测其含油率;步骤二:浮油回收若由步骤一检测油泥砂中油泥含油率<5%,则将油泥砂搅拌混合均匀后,注入清水,并加热至60~80℃,继续搅拌,待静置后,将上部浮油通过原油回收装置回收再利用;若由步骤一检测,油泥含油率≥5%,则将油泥砂搅拌混合均匀后,注入清水,再加入清洗药剂,并加热至60~80℃,继续搅拌,待静置后,将上部浮油通过原油回收装置回收再利用;步骤三:污水排出将步骤二浮油回收后置于反应罐上层的污水,排入污水处理装置净化;步骤四:微生物降解往经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田含油泥砂的微生物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均质检测将待处理的油泥砂注入微生物处理装置中并混合均匀,检测其含油率;步骤二:浮油回收若由步骤一检测油泥砂中油泥含油率<5%,则将油泥砂搅拌混合均匀后,注入清水,并加热至60~80℃,继续搅拌,待静置后,将上部浮油通过原油回收装置回收再利用;若由步骤一检测,油泥含油率≥5%,则将油泥砂搅拌混合均匀后,注入清水,再加入清洗药剂,并加热至60~80℃,继续搅拌,待静置后,将上部浮油通过原油回收装置回收再利用;步骤三:污水排出将步骤二浮油回收后置于反应罐上层的污水,排入污水处理装置净化;步骤四:微生物降解往经步骤三处理后剩余的混合物中投入微生物复合菌剂和营养剂,并进行搅拌,保持温度在28-32℃,静置5-9天进行微生物降解;经过反复检测、搅拌、投菌,直到使反应罐中混合物含油率<1%,达到处理标准,降解完成;步骤五:脱水处理将由步骤四处理后达到含油率<1%处理标准的油泥砂进行脱水处理,使其含水率<40%;步骤六:油泥砂达标排放及污水净化将经过步骤五处理后达标的油泥砂排放;将步骤五中产生的污水,排入污水处理装置净化,然后将净化后的净化水存储;步骤七:净化水循环利用将经过步骤六净化后的净化水输入再利用系统,完成整个含油泥砂的微生物处理过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田含油泥砂的微生物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四中的微生物复合菌剂由多株降解菌和产表面活性剂菌种组成,所述的多株降解菌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encimensisstrainencimensis)、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faecalisstrain)、西图则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stutzeristrain)、黄色类诺卡氏菌(Nocardioidesluteus)和白色类诺卡氏菌(Nocardioidesalbus)按重量比为1.5:1.5:1.5:3:2.5混合而成。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田含油泥砂的微生物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四中的营养剂包括无机氮、磷、钾、镁、钙、铁或铜元素中任意一种或几种组合而成。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油田含油泥砂的微生物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四中的营养剂包括无机氮、磷、钾且无机氮、磷、钾与污泥中碳含量的质量比为5~10∶1∶1∶100。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田含油泥砂的微生物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五中采用的是自然干化或真空过滤或板框压滤或带式压滤或离心脱水的方式进行脱水处理。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田含油泥砂的微生物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六污水净化过程中还投入净水处理剂,并进行微米级过滤;所述的微米级过滤采用的是袋式或筒式或压滤式。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油田含油泥砂的微生物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净水处理剂包含破乳剂、絮凝剂、助凝剂及添加剂聚丙烯酰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博丽,徐迎新,张冕,王祖文,高银锁,兰建平,陈文博,姚兰,席仲琛,谢涛,吴简,李大维,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长庆井下技术作业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