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
本技术属于装配式建筑
,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剪力墙与楼板之间装配节点的主要形式为:上下剪力墙之间通过灌浆套筒连接,采用叠合楼板搁置在剪力墙顶侧,放置纵向钢筋后浇筑叠合楼板现浇层,将叠合楼板与剪力墙形成整体。现有技术中上述装配节点在施工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当剪力墙起吊时,其底部伸出钢筋容易碰撞弯折,后期需要人工校准调整,施工效率低;2、剪力墙顶侧预留伸出钢筋的精度难以做到精准,施工时切割预留伸出钢筋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钢筋材料的浪费,影响工程质量,且将钢筋与套筒精准对位耗时费工,易发生错位严重导致无法安装的情况,严重影响工期及施工成本;3、套筒灌浆的灌浆质量良莠不齐,灌浆密实度难以统一和严格控制,浆锚连接接头处的灌浆料密实度缺乏有效检测手段,灌浆料成本高,灌浆设备清理费时繁杂;4、剪力墙之间的砂浆砌缝,高度无法精准控制,密实度和强度比剪力墙预制构件大幅度降低,为抗震薄弱带,且存在渗水的隐患;5、灌浆设备清理费时繁杂;6、浆料质量要求高,成本高;7、人工成本较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剪力墙、设置于第一剪力墙顶侧的第二剪力墙以及楼板;所述第一剪力墙和第二剪力墙均包括连接为一体的外侧保温层和内侧承重层,且所述保温层底侧长于所述承重层、顶侧低于所述承重层;所述承重层中设有连接钢筋,所述连接钢筋从所述承重层顶侧和底侧伸出形成连接钢筋锚固端;所述楼板搭接于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的顶侧,所述楼板、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所述第二剪力墙承重层与所述第二剪力墙保温层底侧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由纵向钢筋与所述连接钢筋锚固端连接形成的钢筋架;向所述空腔内填充现浇混凝土,构成现浇梁或水平浇筑带,所述现浇梁或水平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剪力墙、设置于第一剪力墙顶侧的第二剪力墙以及楼板;所述第一剪力墙和第二剪力墙均包括连接为一体的外侧保温层和内侧承重层,且所述保温层底侧长于所述承重层、顶侧低于所述承重层;所述承重层中设有连接钢筋,所述连接钢筋从所述承重层顶侧和底侧伸出形成连接钢筋锚固端;所述楼板搭接于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的顶侧,所述楼板、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所述第二剪力墙承重层与所述第二剪力墙保温层底侧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由纵向钢筋与所述连接钢筋锚固端连接形成的钢筋架;向所述空腔内填充现浇混凝土,构成现浇梁或水平浇筑带,所述现浇梁或水平浇筑带将所述楼板与第一剪力墙、第二剪力墙连接成一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的连接钢筋为箍筋、竖向矩形钢筋环和竖向受力筋中的一种,所述第二剪力墙承重层的连接钢筋为箍筋、竖向矩形钢筋环和竖向受力筋中的一种;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和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交叉叠合在所述空腔中。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与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端面交接处的内侧设有纵向钢筋,所述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与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端面交接处的内侧有纵向钢筋;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向上抵住或固定在所述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端面的纵向钢筋上,所述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向下抵住或固定在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端面的纵向钢筋上。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为箍筋锚固端或矩形钢筋锚环,所述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为箍筋锚固端或矩形钢筋锚环,所述箍筋锚固端或矩形钢筋锚环上垂直固定一排锚杆或锚网或锚板或锚头。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剪力墙顶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和第二剪力墙底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为箍筋锚固端或矩形钢筋锚环或竖向受力筋锚固端。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剪力墙和第二剪力墙的承重层的双面都设有水平分布钢筋和竖向矩形钢筋环,靠近所述第一剪力墙顶侧的水平分布钢筋与竖向矩形钢筋环的交叉点上设有下拉筋,靠近所述第二剪力墙底侧的水平分布钢筋与竖向矩形钢筋环的交叉点上设有上拉筋,所述上拉筋和下拉筋的两端分别横向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向荣,沈鸣,谢怀宇,李浩,谢向阳,赵万选,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晨熙绿色建筑产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