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人工顶管后的渣土挖掘及转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462579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7 0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人工顶管后的渣土挖掘及转运装置,包括组合式传送带装置、管道牵引装置和铲斗装置,所述组合式传送带装置包括第一传动组件和第N传送带组件,第一传动组件和第N传送带组件活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一前辊轮、第一后辊轮和导向轮组,在第一前辊轮和第一后辊轮上套设传动带,所述第一前辊轮和第一后辊轮之间至少设有两套第一导向轮组,所述第一导向轮组包括导向轴,所述导向轴两端分别设有与管道下部内壁面贴合的下滚轮,导向轴与第一前辊轮及第一后辊轮通过连接轴连接形成支撑架;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用于人工顶管后的渣土挖掘及转运装置可以无需工人进入管道内自动将渣土挖掘并转运处理,不但节省人力还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人工顶管后的渣土挖掘及转运装置
本技术涉及市政地下管道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人工顶管后的渣土挖掘及转运装置。
技术介绍
在城市道路拓宽改造项目中地质比较复杂,施工时既要考虑施工工期,又要考虑封闭交通问题,如果按常规施工方法施工(开槽放坡、开槽支护)不能保证周围建筑物的安全,同时施工成本提高,无法保证工期。还有在常规施工方法中,采用开槽施工需要采取一定的沟槽支护措施,一但施工环境发生变化,施工条件复杂,施工工期较长,周围管线无法保证安全,施工成本提高。因此必须研究新施工方法才能使工程顺利展开。人工顶管施工是一种非开挖施工方法,能够不开挖或者少开挖而实现管道埋设,它通过在工作坑内借助于顶进设备产生的顶力,克服管道与周围土壤的摩擦力,将管道按设计的坡度和方向顶入图中,并将土方运走。一节管子完成顶入土层之后,再下第二节管子继续顶进,其原理是借助于主顶油缸及管道间、中继间等推力,把工具关或掘进机从工作坑内穿过土层一直推进到接收坑内。现有的顶进机缺乏钻刀与运土设备的配合,钻刀钻松土壤后,需要人工挖取并运走土壤,既耗费人力,又耽误工期,对于一些直径较小的管道,无法通过人工进入现场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人工顶管后的渣土挖掘及转运装置,包括组合式传送带装置、管道牵引装置和铲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式传送带装置包括第一传动组件(1)和第N传送带组件(2),第一传动组件(1)和第N传送带组件(2)活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组件(1)包括第一前辊轮(3)、第一后辊轮(4)和第一导向轮组(5),在第一前辊轮(3)和第一后辊轮(4)上套设传动带(6),所述第一前辊轮(3)和第一后辊轮(4)之间至少设有两套第一导向轮组(5),所述第一导向轮组(5)包括导向轴(7),所述导向轴(7)两端分别设有与管道(8)下部内壁面贴合的下滚轮(9),导向轴(7)与第一前辊轮(3)及第一后辊轮(4)通过连接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人工顶管后的渣土挖掘及转运装置,包括组合式传送带装置、管道牵引装置和铲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式传送带装置包括第一传动组件(1)和第N传送带组件(2),第一传动组件(1)和第N传送带组件(2)活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组件(1)包括第一前辊轮(3)、第一后辊轮(4)和第一导向轮组(5),在第一前辊轮(3)和第一后辊轮(4)上套设传动带(6),所述第一前辊轮(3)和第一后辊轮(4)之间至少设有两套第一导向轮组(5),所述第一导向轮组(5)包括导向轴(7),所述导向轴(7)两端分别设有与管道(8)下部内壁面贴合的下滚轮(9),导向轴(7)与第一前辊轮(3)及第一后辊轮(4)通过连接轴(10)连接形成支撑架;所述管道牵引装置包括两套牵引架(11),两套牵引架(11)对称架设在第一传动组件(1)的导向轴(7)两端部,两套牵引架(11)上分别设有与管道(8)中部内壁面贴合的上滚轮(12),所述上滚轮(12)通过牵引电机(13)驱动,在牵引架(11)上设有传送带驱动电机(14),所述传送带驱动电机(14)通过链条与第一后辊轮(4)传动连接;所述铲斗装置设置在第一传动组件(1)的前端部,铲斗装置包括铲斗电机(16)和铲齿(17),所述铲斗电机(16)的内定子轴(18)两端通过支架(19)连接安装在导向轴(7)两端部上,多件铲齿(17)环绕设置在铲斗电机(16)的外转子(20)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人工顶管后的渣土挖掘及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两套所述牵引架(11)之间设有张紧弹簧(21),通过张紧弹簧(21)的弹力使上滚轮(12)贴紧在管道(8)内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人工顶管后的渣土挖掘及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N传送带组件(2)包括第N前辊轮(22)、第N后辊轮(23)、传动轴(24)和导向轮组(25),在第N前辊轮(22)和第N后辊轮(23)上套设传动带(6),所述第N前辊轮(22)和第N后辊轮(23)之间至少设有两套导向轮组(25),导向轮组(25)包括导向轴(7),所述第N前辊轮(22)的中部转轴上设有第N前伞齿(26),所述第N后辊轮(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建波刘安贵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