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家胜男专利>正文

一种辅助针灸治疗胃脘痛的中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62567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7 02:57
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辅助针灸治疗胃脘痛的中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效果显著且无副作用,治疗后不易复发的治疗胃脘痛的中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用药材按照以下重量份配比:高良姜30‑70份,肉桂20‑40份,丁香20‑40份,山奈5‑25份,荜菝5‑25份,上述诸药配伍,在作用上相互佐助,共奏祛寒止痛、温胃止呕、止痛祛积、散风除寒、理气和胃之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辅助针灸治疗胃脘痛的中药
本专利技术一种辅助针灸治疗胃脘痛的中药,属于中草药

技术介绍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胃脘痛,是以胃脘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脘痛而言。胃脘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脘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脘痛;若劳倦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而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脘痛发作。总之,胃脘痛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胃脘痛发生的原因有两类: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目前临床常规治疗胃脘痛的疗程较长,药物副作用大,而且病症经常反复发作,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辅助针灸治疗胃脘痛的中药,根据中医学理论,通过针灸,配合中药调理,效果显著且无副作用,治疗后不易复发。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辅助针灸治疗胃脘痛的中药,所用药材按照以下重量份配比:高良姜30-70份,肉桂20-40份,丁香20-40份,山奈5-25份,荜菝5-25份。作为优选的一种辅助针灸治疗胃脘痛的中药,所述药材按照以下重量份配比:高良姜40-60份,肉桂25-35份,丁香25-35份,山奈10-20份,荜菝10-20份。作为优选的一种辅助针灸治疗胃脘痛的中药,所述药材按照以下重量份配比:高良姜45-55份,肉桂28-33份,丁香28-33份,山奈13-17份,荜菝13-17份。本专利技术的制备方法为现有的中药制备方法,将上述药材研成细粉,用姜汁调成膏状。本专利技术的用法用量:先针灸,选取内关穴、中脘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内庭穴等穴位组合针灸刺激,形成物理刺激穴疗法,结合本专利技术中药,两相结合配伍治疗达到最佳治疗高血压疾病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用量为每日1次,针灸后将本专利技术膏药贴在中脘穴、神阙穴。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内关穴: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炎、心律不齐、胃炎、癔病等,直刺0.5-1寸。中脘穴:属奇经八脉之任脉。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此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治疗恶心、治疗烧心、嗳气、治疗慢性肝炎、治疗慢性胃炎、胃痛,辅助消化等。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直刺0.5-1寸;可灸。三阴交穴:三阴,足三阴经也。交,交会也。三阴交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穴。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遗精,阳痿,阴茎中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膝脚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等。用度骨同身寸的方法在内踝尖上直上3吋,自己的手指,4指幅宽,按压有一骨头为胫骨,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刺灸法:直刺1.0-1.5寸。足三里穴:位于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赢瘦。针法:直刺1.5-2寸。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在足背当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主治:齿痛,咽喉肿病,足背肿痛等。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此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清胃热,化积滞。主治胃痛,齿痛,鼻衄,口歪,口噤,口臭,胃热上冲,喉痹,腹胀满,肠疝痛,泄泻,赤白痢,便秘,足背肿痛,发热,烦躁,嘈杂,食不化,胫痛不可屈伸,疟,不嗜食,恶食,小便出血,小腹满,石蛊,寒疟面肿,肠鸣,瘾疹,耳鸣。直刺或斜刺0.5-0.8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神阙穴:别称脐中、气舍、气合。属任脉。在脐中部,脐中央。穴下为皮肤、结缔组织、壁腹膜。浅层主要有第十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脐周静脉网。深层有第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分支。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穴当元神之门户,故有回阳救逆、开窍苏厥之功效。加之穴位于腹之中部,下焦之枢纽,又邻近胃与大小肠,所以该穴还能健脾胃、理肠止泻。本穴除治中风脱症,厥逆之痰外,还可用治腹泻、绞痛、脱肛等症。一般不针,可纳炒盐,外敷姜片灸之。所用药材功效如下。高良姜:味辛,性热。归脾、胃经。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肉桂:味辛甘性热,归肾、脾、心、肝经,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丁香:辛,温。归脾、胃、肺、肾经。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山奈:味辛,性温。归胃经。有行气温中,消食,止痛的功效。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荜菝:辛、热。入胃、大肠经。温中散寒。用于胃寒呕吐及脘腹疼痛等症,善走肠胃,能温胃腑沉冷,又解大肠寒郁,功能温中散寒,故对胃寒引起的脘腹疼痛、呕吐、腹泻等症,常与厚朴、广木香、高良姜等配合应用。本专利技术是在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精选药物组方,本专利技术中药组合物中:高良姜、肉桂祛寒止痛、温胃止呕为君药;丁香温中降逆、补肾助阳为臣药;山奈行气温中、消食止痛为佐药;荜菝燥湿健脾、温中散寒为使药;药物组分经辩证配伍,在作用上相互佐助,共奏祛寒止痛、温胃止呕、止痛祛积、散风除寒、理气和胃之功效。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辅助针灸,两相结合配伍治疗达到最佳治疗胃脘痛的效果,能够有效治疗胃疼,消化不良,有行气消胀、温胃止呕、止痛祛积、散风除寒、理气和胃之效,本专利技术组合物的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药原料,其配制简便、药源广、成本低,本专利技术遵循中医的处方用药原则。经临床应用验证,其疗效显著可靠、无任何毒副作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一种辅助针灸治疗胃脘痛的中药,所用药材按照以下重量份配比: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辅助针灸治疗胃脘痛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用药材按照以下重量份配比:高良姜30‑70份,肉桂20‑40份,丁香20‑40份,山奈5‑25份,荜菝5‑25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辅助针灸治疗胃脘痛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用药材按照以下重量份配比:高良姜30-70份,肉桂20-40份,丁香20-40份,山奈5-25份,荜菝5-25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辅助针灸治疗胃脘痛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药材按照以下重量份配比:高良姜40-6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家胜男
申请(专利权)人:家胜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