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床检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46074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7 02: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离床检测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检测心率,在睡眠状态时,接收智能手表检测的智能手表与室内蓝牙设备连接数目以及传感器检测的智能手表与已连接的室内蓝牙设备的距离,设定为初始数目与初始值;在智能手表检测到非睡眠状态时,接收智能手表检测的智能手表与室内蓝牙设备的连接数目以及传感器检测的智能手表与已连接的室内蓝牙设备之间的距离,若连接数目不同于初始数目,则判断离床;若连接数目与初始数目相同,则将传感器检测的智能手表与已连接的室内蓝牙设备之间的距离与初始值进行对比,若超出初始值误差范围,则判断离床。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同时检测智能手表与室内蓝牙设备的连接数目及距离的变化,提高了离床判断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离床检测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睡眠辅助设备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离床检测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发展与健康,睡眠作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日益被重视起来。当前市场上,出现了一系列检测睡眠状态的智能手表和手环,其遵循的原理通常都是:依靠智能手表或手环的蓝牙设备检测用户心率或者活动量或者两者同时检测,以此来判断用户是否处于睡眠状态。但检测心率或者活动量并不够准确,容易出现错误判断,且无法判断用户是否在固定场所睡觉,也无法判断用户在非睡眠状态时是否离床。公开号CN107157444A的专利提供了一种睡眠手环及其睡眠监护方法,该方法通过同时监测用户的心率值与睡眠期间的产生动作,从而精确地分析用户的睡眠状态。这种方法实现了睡眠手环的低能耗设计,同时也使睡眠监测更加精确,但无法准确判断用户非睡眠状态时是否离床,也无法判断用户是否在固定场所睡觉,且心率值并不能准确说明用户的睡眠状态,容易出现误判。公开号CN105513294A的专利提供了一种离床智能预警系统及其预警方法,该方法通过在床上设置压力感应器采集压力信号,当压力信号小于设定阈值时发出报警信号。该方法能较为及时地发出离床提醒,但压力感应器耐用性不够长久,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与改进需求,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离床检测方法及系统,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为准确的离床检测方法及系统,由此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监控范围极其有限,且无法准确判定离床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离床检测方法,包括步骤:接收智能手表检测的智能手表与室内蓝牙设备的连接数目;若连接数目不同于初始数目,则判断离床。进一步的,还包括步骤:当连接数目与初始数目相同时,接收传感器检测的智能手表与已连接的室内蓝牙设备之间的距离;若超出初始值误差范围,则判断离床。进一步的,在接收智能手表检测的智能手表与室内蓝牙设备的连接数目之前还包括步骤:接收智能手表检测的心率状态,在睡眠状态时,接收智能手表与室内蓝牙设备的连接数目,设定为初始数目。进一步的,在接收传感器检测的智能手表与已连接的室内蓝牙设备之间的距离之前还包括步骤:接收智能手表检测的心率状态,在睡眠状态时,接收传感器检测的智能手表与已连接的室内蓝牙设备之间的距离,设定为初始值。进一步的,在接收智能手表检测的智能手表与室内蓝牙设备的连接数目之前还包括步骤:接收智能手表检测的心率状态,在非睡眠状态时,则开始接收智能手表与室内蓝牙设备的连接数目。相应的,还提供一种离床检测的系统,包括: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智能手表检测的智能手表与室内蓝牙设备的连接数目;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连接数目与初始数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判断离床。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传感器检测的智能手表与已连接的室内蓝牙设备之间的距离;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距离与初始值是否在误差范围内,若超出误差范围,则判断离床。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三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智能手表检测的心率状态,在睡眠状态时,接收智能手表与室内蓝牙设备的连接数目;第一设定模块,将在睡眠状态时,接收的智能手表与室内蓝牙设备的连接数目设定为初始数目。进一步的,还包括:第四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智能手表检测的心率状态,在睡眠状态时,接收传感器检测的智能手表与已连接的室内蓝牙设备之间的距离;第二设定模块,将在睡眠状态时,接收的传感器检测的智能手表与已连接的室内蓝牙设备之间的距离设定为初始值。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五接收模块,接收智能手表检测的心率状态,在非睡眠状态时,启动所述第一判断模块。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在检测心率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对智能手表与室内蓝牙设备的连接数目以及智能手表与已连接的室内蓝牙设备之间的距离的检测,有效地解决了只通过检测心率或者检测活动量来判断用户睡眠状态的不准确性,并且还能判断用户是否在固定场所睡觉以及非睡眠状态时用户是否离床,检测范围更广,检测结果也更准确。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离床检测方法流程图;图2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离床检测系统原理图;图3是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离床检测方法流程图;图4是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离床检测系统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离床检测的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步骤:S11.接收智能手表检测的智能手表与室内蓝牙设备的连接数目;S12.若连接数目不同于初始数目,则判断离床。现在市场上的智能手表或手环大多具有心率监测以及活动量检测的功能,可以反映用户的睡眠状态,但随着用户对睡眠质量监测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心率监测本身的不稳定性,单纯的检测心率以及活动量已经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本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离床检测方法,既能提高检测用户睡眠状态的精确度,又能判断用户是否在固定场所睡觉以及用户处于非睡眠状态时是否离开了固定场所。在室内各处放置若干蓝牙设备,用户自身佩戴智能手表,因智能手表里也含有蓝牙设备,而智能手表里的蓝牙设备需在一定的距离范围内才能与室内蓝牙设备进行连接,超出一定的距离范围则会断开连接,因此,通过智能手表与室内蓝牙设备之间的连接数目可以判断用户是否离床。由于人躺在床上时会有位置的移动,可能导致连接数目的变化,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在床的左右两边各放置几个同样数目的距离相同且较近的蓝牙设备,再放置几个同样数目的距离较远的蓝牙设备,使人在床上睡眠时,从床的中线位置到床的边缘位置范围内,总能连上固定数目的蓝牙设备,例如,在床的左右两边各放置3个距离相同且较近的蓝牙设备与另外2个距离较远的蓝牙设备,用户在床的中线位置到床的左侧边缘位置总能连上床左边的3个室内蓝牙设备;用户在床的右半部分到床的右侧边缘位置则与左边3个室内蓝牙设备断开连接,转而连上床右边3个室内蓝牙设备;若用户离床,则会与另外2个距离较远的蓝牙设备进行连接,连接数目则会产生变化。在离床检测系统自主进行离床检测之前,需进行系统初始值设定,其方法是:当用户在床上睡觉时,因为用户处于睡眠状态即可判断未离床,此时用户佩戴的智能手表与室内蓝牙设备连接,例如连接上了3个蓝牙设备,即连接数目为3,说明用户躺在床上的这个距离范围内可连上的室内蓝牙设备数目是3,那么连接数目3即为初始数目。若日后用户佩戴的智能手表与更多的室内蓝牙设备连接上,或者用户佩戴的智能手表与更少的室内蓝牙设备连接上,连接数目不再是初始数目3,则可判断离床。具体的,在步骤S11之前,还包括步骤:接收智能手表检测的心率状态,在睡眠状态时,接收智能手表与室内蓝牙设备的连接数目,设定为初始数目。该步骤主要用于在系统初次使用之前或使用时,进行初始值的设定,方便日后进行离床检测的对照。例如,智能手表检测到的用户心率状态显示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此时智能手表与室内蓝牙设备的连接数目为3个,则将3设为初始数目。具体的,在步骤S11之前,还包括步骤:接收智能手表检测的心率状态,在非睡眠状态时,则开始接收智能手表与室内蓝牙设备的连接数目。在睡眠状态时,可以判定用户未离床,因此,只有当智能手表检测到的心率状态显示用户处于非睡眠状态时,服务器才开始接收智能手表检测的智能手表与室内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离床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接收智能手表检测的智能手表与室内蓝牙设备的连接数目;若连接数目不同于初始数目,则判断离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离床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接收智能手表检测的智能手表与室内蓝牙设备的连接数目;若连接数目不同于初始数目,则判断离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离床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若连接数目与初始数目相同,则接收传感器检测的智能手表与已连接的室内蓝牙设备之间的距离;若超出初始值误差范围,则判断离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离床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收智能手表检测的智能手表与室内蓝牙设备的连接数目之前还包括步骤:接收智能手表检测的心率状态,在睡眠状态时,接收智能手表与室内蓝牙设备的连接数目,设定为初始数目。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离床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收传感器检测的智能手表与已连接的室内蓝牙设备之间的距离之前还包括步骤:接收智能手表检测的心率状态,在睡眠状态时,接收传感器检测的智能手表与已连接的室内蓝牙设备之间的距离,设定为初始值。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离床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收智能手表检测的心率状态,在非睡眠状态时,则开始接收智能手表与室内蓝牙设备的连接数目。6.一种离床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智能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争艳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斐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