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和集电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3294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4 12: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其具备多个正极片与多个负极片重叠而形成的层叠型的电极体。集电端子(22、24)的集电板部(22b、24b)分别沿着与正极片的露出部(20a3)和负极片的露出部(20b3)正交的面而延伸。基板部(22a、24a)分别从集电板部(22b、24b)连续,沿着电极体(20)的与露出部(20a3、20b3)伸出的一边正交的一边而延伸。在集电板部(22b、24b)分别形成有以从集电板部(22b、24b)的顶端起沿着与基板部(22a、24a)正交的方向而到达R部(22d、24d)的方式形成的多个缝隙(22c、24c)。露出部(20a3、20b3)插入集电端子(22、24)的缝隙22c、24c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二次电池和集电端子
本专利技术涉及二次电池和集电端子。
技术介绍
日本特开2014-182880号公报公开了具备所谓层叠型的电极体的二次电池。在此,层叠型的电极体中,多个正极片与多个负极片隔着隔板交替层叠。正极片和负极片没有被卷绕。该公报公开的二次电池中,公开了正极和负极分别具有多枚被称为接片(tab)的金属箔的部分,在该多枚接片安装有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结构。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8288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正极片形成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在负极片形成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活性物质层。在电池壳体内,正极活性物质层与负极活性物质层相对的面积越大,有助于电池反应的区域就越大。考虑到这一点,在电池壳体内配置集电端子所需的空间越小,电池壳体内的有效面积就越大。本申请中,特别是将正极片与负极片隔着隔板交替层叠并且不卷绕的形态的所谓层叠型的电极体作为对象。在此,关于具备层叠型的电极体的二次电池提出能够使容量或能量密度提高的集电端子的结构,并且对于使用该集电端子的二次电池提出新的结构。在此提出的二次电池,具备正极集电端子、负极集电端子、多个正极片和多个负极片。正极片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和矩形的正极集电箔,正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正极集电箔上除了沿着矩形的正极集电箔的一条边而设定的露出部以外的部分。负极片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矩形的负极集电箔,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负极集电箔上除了沿着矩形的负极集电箔的一条边而设定的露出部以外的部分。正极活性物质层与负极活性物质层在厚度方向上隔着隔板交替重叠。多个正极片的露出部从隔板的宽度方向的一侧伸出,多个负极片的露出部在与多个正极片的露出部相反的一侧从隔板伸出。正极集电端子具备第1集电板部、第1基板部和多个缝隙,第1集电板部沿着与多个正极片的露出部正交的面而延伸,第1基板部从第1集电板部弯曲连续,沿着多个正极片的与设有露出部的一边正交的一边而延伸,多个缝隙从第1集电板部的顶端起沿着与第1基板部正交的方向而形成,并且分别到达第1基板部与第1集电板部之间的R部。负极集电端子具备第2集电板部、第2基板部和多个缝隙,第2集电板部沿着与多个负极片的露出部正交的方向而延伸,第2基板部从第2集电板部弯曲连续,沿着多个负极片的与设有露出部的一边正交的一边而延伸,多个缝隙从第2集电板部的顶端起沿着与第2基板部正交的方向而形成,并且分别到达第2基板部与第2集电板部之间的R部。多个正极片的露出部插入正极集电端子的缝隙内。多个负极片的露出部插入负极集电端子的缝隙内。二次电池谋求节省配置正极集电端子和负极集电端子的空间。并且确保正极活性物质层与负极活性物质层在厚度方向上隔着隔板交替重叠的部分的面积较大。因此能够增大电池容量。也就是说,谋求二次电池的高容量化。在该二次电池的一实施方式中,第1集电板部的多个缝隙可以分别到达第1基板部。第2集电板部的多个缝隙可以分别到达第2基板部。另外,第1集电板部的多个缝隙可以分别在第1集电板部的顶端部越靠近顶端侧、缝隙的宽度越大。第2集电板部的多个缝隙可以分别在第2集电板部的顶端部越靠近顶端侧、缝隙的宽度越大。另外,第1集电板部和第2集电板部可以分别为平板状。在此提出的集电端子,具备基板部、集电板部和多个缝隙,集电板部从基板部弯曲连续,沿着与基板部正交的方向而延伸,多个缝隙从集电板部的顶端起沿着与基板部正交的方向而形成,并且分别到达基板部与集电板部之间的R部。多个缝隙可以分别到达所述基板部。多个缝隙可以分别在集电板部的顶端部越靠近顶端侧、缝隙的宽度越大。集电板部可以为平板状。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在此提出的二次电池10的电极体20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电极体的结构的分解图。图3是表示正极集电端子22的立体图。图4是图示安装于电极体20的正极集电端子22和负极集电端子24的正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二次电池20电极体20a正极片20a1正极集电箔20a2正极活性物质层20a3露出部20b负极片20b1负极集电箔20b2负极活性物质层20b3露出部20c隔板22正极集电端子22a基板部(第1基板部)22a1突起22b集电板部(第1集电板部)22b1集电板部的两侧边缘22c缝隙22dR部23外部端子24负极集电端子24a基板部(第2基板部)24a1突起24b集电板部(第2集电板部)24b1集电板部的两侧边缘24c缝隙24dR部25外部端子30电池壳体32盖34壳体主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在此提出的二次电池和集电端子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此说明的实施方式,当然并不意图限定本专利技术。只要没有特别说明,本专利技术就不限定于在此说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在此提出的二次电池10的电极体20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电极体的结构的分解图。图1所示的形态,在电极体20安装有正极集电端子22和负极集电端子24。电极体20通过正极集电端子22和负极集电端子24而安装于电池壳体30的盖32。另外,图1中电池壳体30的壳体主体34由作为假想线的两点划线表示。电池壳体30是所谓的方型的壳体,壳体主体34具有一面开口的有底的长方体形状。安装于盖32的电极体20与电解质等一起收纳在壳体主体34中。电解质例如可使用在有机溶剂中溶解锂盐而得到的电解液。电解液例如可举出使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等非水溶剂的混合溶剂中含有LiPF6这样的电解质而得到的非水电解液等。电极体20如图2所示,多个正极片20a与多个负极片20b隔着隔板20c交替重叠。电极体20是没有被卷绕、所谓层叠型的电极体。隔板20c例如是具有所需的耐热性的能够使电解质穿过的多孔树脂片。图2中,以正极片20a、负极片20b和隔板20c的位置错开的状态进行图示。另外,图2中示出两枚正极片20a与两枚负极片20b隔着隔板20c重叠的状态。电极体20由更多枚数的正极片20a与负极片20b隔着隔板20c重叠而成。正极片20a具有正极集电箔20a1和正极活性物质层20a2。正极集电箔20a1是矩形的片。在矩形的正极集电箔20a1上沿着一条边设定有露出部20a3。正极活性物质层20a2设置在正极集电箔20a1上除了露出部20a3以外的部分。该实施方式中,正极集电箔20a1是铝箔。正极活性物质层20a2包含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例如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是像锂过渡金属复合材料那样能够在充电时释放锂离子、在放电时吸收锂离子的材料。正极活性物质除了锂过渡金属复合材料以外还提出很多种,并不特别限定。负极片20b具有负极集电箔20b1和负极活性物质层20b2。负极集电箔20b1是矩形的片。在矩形的负极集电箔20b1上沿着一条边设定有露出部20b3。负极活性物质层20b2设置在负极集电箔20b1上除了露出部20b3以外的部分。该实施方式中,负极集电箔20b1是铜箔。负极活性物质层20b2包含负极活性物质。负极活性物质例如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是像天然石墨那样能够在充电时吸藏锂离子、在放电时将吸藏的锂离子释放的材料。负极活性物质除了天然石墨以外还提出很多种,并不特别限定。正极集电箔20a1和负极集电箔20b1的厚度例如为8μm~20μm左右。该实施方式中,正极活性物质层20a2的厚度在正极集电箔20a1的两面合计例如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二次电池,具备正极集电端子、负极集电端子、多个正极片和多个负极片,所述正极片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和矩形的正极集电箔,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所述正极集电箔上除了沿着所述矩形的正极集电箔的一条边而设定的露出部以外的部分,所述负极片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矩形的负极集电箔,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所述负极集电箔上除了沿着所述矩形的负极集电箔的一条边而设定的露出部以外的部分,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在厚度方向上隔着隔板交替重叠,所述多个正极片的所述露出部从所述隔板的宽度方向的一侧伸出,所述多个负极片的所述露出部在与所述多个正极片的所述露出部相反的一侧从所述隔板伸出,所述正极集电端子具备第1集电板部、第1基板部和多个缝隙,所述第1集电板部沿着与所述多个正极片的露出部正交的面而延伸,所述第1基板部从所述第1集电板部弯曲连续,沿着所述多个正极片的与设有露出部的一边正交的一边而延伸,所述多个缝隙从所述第1集电板部的顶端起沿着与所述第1基板部正交的方向而形成,并且分别到达所述第1基板部与所述第1集电板部之间的R部,所述负极集电端子具备第2集电板部、第2基板部和多个缝隙,所述第2集电板部沿着与所述多个负极片的露出部正交的方向而延伸,所述第2基板部从所述第2集电板部弯曲连续,沿着所述多个负极片的与设有露出部的一边正交的一边而延伸,所述多个缝隙从所述第2集电板部的顶端起沿着与所述第2基板部正交的方向而形成,并且分别到达所述第2基板部与所述第2集电板部之间的R部,所述多个正极片的露出部插入所述正极集电端子的所述缝隙内,所述多个负极片的露出部插入所述负极集电端子的所述缝隙内。...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4.28 JP 2017-0903171.一种二次电池,具备正极集电端子、负极集电端子、多个正极片和多个负极片,所述正极片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和矩形的正极集电箔,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所述正极集电箔上除了沿着所述矩形的正极集电箔的一条边而设定的露出部以外的部分,所述负极片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矩形的负极集电箔,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在所述负极集电箔上除了沿着所述矩形的负极集电箔的一条边而设定的露出部以外的部分,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在厚度方向上隔着隔板交替重叠,所述多个正极片的所述露出部从所述隔板的宽度方向的一侧伸出,所述多个负极片的所述露出部在与所述多个正极片的所述露出部相反的一侧从所述隔板伸出,所述正极集电端子具备第1集电板部、第1基板部和多个缝隙,所述第1集电板部沿着与所述多个正极片的露出部正交的面而延伸,所述第1基板部从所述第1集电板部弯曲连续,沿着所述多个正极片的与设有露出部的一边正交的一边而延伸,所述多个缝隙从所述第1集电板部的顶端起沿着与所述第1基板部正交的方向而形成,并且分别到达所述第1基板部与所述第1集电板部之间的R部,所述负极集电端子具备第2集电板部、第2基板部和多个缝隙,所述第2集电板部沿着与所述多个负极片的露出部正交的方向而延伸,所述第2基板部从所述第2集电板部弯曲连续,沿着所述多个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本瑞穗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