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陆正新专利>正文

同层排水回填层积水排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41548 阅读:2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同层排水回填层积水排除装置,它包括外壳和内管,内管设在埋设于楼板内回填层底面下的外壳中,外壳和内管之间形成排水腔,在排水腔的底端,内管和外壳闭合使排水腔底端密封,在靠近排水腔底端的内管管壁上设有排水孔,而排水腔的顶端开放形成进水口,内管上端具有连接排水接头或总管的上接口,外壳或内管的下端具有连接排水总管或排水配件的下接口。为了提高排水效果,在回填层底面附近铺设与排水腔相通的排水管。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排水总管上增加一个简单的部件就可以解决同层排水系统中回填层可能出现的积水问题,其结构简单,安装也很方便,与排水总管及接头之间的连接结构紧凑,成本较低,并且也无需在回填层上面再做防水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卫生间同层排水系统,特别是一种降板式同层排水回填层积水排除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楼房建筑里,特别是在卫生间中都设有污水排放装置,但目前广泛使用的污水排放装置均无法达到在本层内铺设排水支管的国家标准,其安装时必须在楼板上打洞,把本层污水排放管道安装在下一层卫生间的顶部,暴露在外的吊管不仅容易老化和发生滴漏的现象,而且影响了下层住户卫生间的美观。针对这些缺陷,本申请人曾提出了一项申请号为200610096701.5,名为“同层排水系统”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该申请中的各排水部件及管线在沉降后的楼板上首先铺设好,并根据需要依次连接,然后回填轻质混凝土或轻质加气砖,再确定标高并切除超出地面的接口,最后盖上面板并做好面层,这种结构设计能保证各部件的面板与地面平齐,并无需象现有排水管路那样将楼板洞穿再吊管,极大提高了美观性。部件中的排水支管由于具有一定的倾斜度,排水通畅不会出现滞水,满足了国家标准;各部件上部开口处的配件均可拆卸,使清理和疏通非常方便,无需再求助专业人员。但是由于该专利技术必须先将楼板沉降后再实施,这就需要在楼板及回填层表面做两道防水层,而表面防水层容易在装修时被破坏,同时回填的轻质混凝土存在孔隙,并不能达到防水的目的,在卫生间长期使用后,水份可能会向下渗透到回填层中并最终被楼板表面的第二层防水层阻隔而滞留在回填层,滞留的水份无法排出不断淤积会滋生细菌并发出臭味,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楼板上的防水层也可能会逐渐被破坏,最终积水会向下层渗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将同层排水系统回填层中的积水排除的装置。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同层排水回填层积水排除装置,它包括外壳和内管,所述内管设在埋设于楼板内回填层底面下的外壳中,外壳和内管之间形成排水腔,在排水腔的底端,内管和外壳闭合使排水腔底端密封,在靠近排水腔底端的内管管壁上设有排水孔,而排水腔的顶端开放形成进水口,内管上端具有连接排水接头或总管的上接口,外壳或内管的下端具有连接排水总管或排水配件的下接口。为防止回填层中混凝土堵塞排水腔,在进水口处设有防沙网,防沙网由上下两层的夹板夹紧并固定在外壳与内管之间。为了提高排水效果,还可以在回填层底面附近铺设多节排水管,排水管一端与排水腔相通,另一端可以延伸至回填层底面的另一边,排水管表面间隔的设有多个吸水孔以便吸水,为利用水的自重顺畅流动,排水管向排水腔倾斜一定角度。为了防止沙子进入排水管也可以在排水管外套一层防沙网。在排水孔处可以设有防止水回流的单向阀,从而防止总管内水流量过大时从排水孔回流入排水腔。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楼板内的排水总管上增加一个简单的部件就可以方便的解决同层排水系统中回填层可能出现的积水问题,其结构简单,安装也很方便,与排水总管及接头之间的连接结构紧凑,成本较低,并且也无需在回填层上面再做防水层。四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主剖视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装配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在同层排水系统中的结构示意图。五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回填层积水排除装置主要应用在同层排水系统中,它包括外壳1、内管2、上接口6、下接口7、防沙网8、夹板9和排水管10;外壳1埋设在楼板内的回填层13底面下,内管2的外径比外壳1内径小,将其装在外壳1中时,两者之间形成排水腔3。在排水腔3的底端,外壳1向内侧弯折并与内管2闭合密封,在靠近排水腔3下端的内管2管壁上设有1个或多个排水孔4,排水孔4内还设有防止水回流的单向阀12;而排水腔3的上端开放并形成进水口5,安装时,进水口5的位置与回填层13底面持平或略低以便于水流入,在楼板表面和进水口5周围,包括总管预留孔、排气道预留口及卫生间四周用防水材料封填和铺设。内管2上端具有上接口6用于连接排水接头或总管,外壳1或内管2的下端具有的下接口7用于连接排水总管或接头、防火圈,这样就使得本专利技术与同层排水系统的其他部件可靠的结合在了一起。为防止回填层中沙子从进水口进入堵塞排水腔,在进水口5处还装有防沙网8,防沙网8由上下两层夹板夹紧并固定在外壳1和内管2之间。排水管10则铺设在回填层13底面附近用于充分快捷的排出积水,其一端与排水腔3相通,另一端延伸至楼板另一边,排水管10表面间隔的设有多个吸水孔11,并用防沙网覆盖在排水管10表层。如图4所示,在安装了同层排水系统的房间特别是卫生间中,当地面的积水没有及时从地漏流入下水管,则会慢慢透过回填层表面渗入回填层13中,但是由于楼板上回填层下有防水层,所以积水会淤积在回填层13底部,由于在现浇楼板时,其表面已经向排水总管14方向倾斜并且已做好防水层,故积水会流向总管附近,而本专利技术中的内管2或外壳1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排水接头15和排水总管14,其外壳1上端是不封闭的,与内管2之间形成开口,积水就会从该开口流入排水腔3中,并通过内管2上位于排水腔3下端附近的排水孔4流入内管2中,最终进入排水总管14排放。而设置排水管10的目的则是在回填层13中设置多条排除积水的快速通道,可以加快回填层积水的排除。权利要求1.一种同层排水回填层积水排除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外壳(1)和内管(2),所述内管(2)设在埋设于楼板内回填层底面下的外壳(1)中,外壳(1)和内管(2)之间形成排水腔(3),在排水腔(3)的底端,内管(2)和外壳(1)闭合使排水腔(3)底端密封,在靠近排水腔(3)底端的内管(2)管壁上设有排水孔(4),而排水腔(3)的顶端开放形成进水口(5),内管(2)上端具有连接排水接头或总管的上接口(6),外壳(1)或内管(2)的下端具有连接排水总管或排水配件的下接口(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层排水回填层积水排除装置,其特征是在进水口(5)处设有防沙网(8),防沙网(8)由上下两层的夹板(9)夹紧并固定在外壳(1)与内管(2)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层排水回填层积水排除装置,其特征是在回填层底面附近铺设有一端与排水腔(3)相通的排水管(10),排水管(10)表面间隔的设有多个吸水孔(1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层排水回填层积水排除装置,其特征是在排水孔(4)处设有防止水回流的单向阀(12)。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同层排水回填层积水排除装置,它包括外壳和内管,内管设在埋设于楼板内回填层底面下的外壳中,外壳和内管之间形成排水腔,在排水腔的底端,内管和外壳闭合使排水腔底端密封,在靠近排水腔底端的内管管壁上设有排水孔,而排水腔的顶端开放形成进水口,内管上端具有连接排水接头或总管的上接口,外壳或内管的下端具有连接排水总管或排水配件的下接口。为了提高排水效果,在回填层底面附近铺设与排水腔相通的排水管。本专利技术在排水总管上增加一个简单的部件就可以解决同层排水系统中回填层可能出现的积水问题,其结构简单,安装也很方便,与排水总管及接头之间的连接结构紧凑,成本较低,并且也无需在回填层上面再做防水层。文档编号E03C1/12GK101054811SQ20071002246公开日2007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21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21日专利技术者陆正新 申请人:陆正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同层排水回填层积水排除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外壳(1)和内管(2),所述内管(2)设在埋设于楼板内回填层底面下的外壳(1)中,外壳(1)和内管(2)之间形成排水腔(3),在排水腔(3)的底端,内管(2)和外壳(1)闭合使排水腔(3)底端密封,在靠近排水腔(3)底端的内管(2)管壁上设有排水孔(4),而排水腔(3)的顶端开放形成进水口(5),内管(2)上端具有连接排水接头或总管的上接口(6),外壳(1)或内管(2)的下端具有连接排水总管或排水配件的下接口(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正新
申请(专利权)人:陆正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