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滑鞋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0494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3 21: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鞋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防滑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对应脚掌和脚跟位置分别设置脚掌防滑部和脚跟防滑部;脚掌防滑部和脚跟防滑部均沿鞋底本体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抓地防滑区、吸附区、抓地防滑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防滑鞋底,通过沿鞋底本体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抓地防滑区、吸附区、抓地防滑区,使鞋底本体防滑区域间隔分布在鞋底本体的长度方向上,同时在脚掌防滑部和脚跟防滑部的中间位置均设置吸附区,由于脚掌防滑部和脚跟防滑部的中间位置为行走过程中鞋底本体与地面之间的主要接触面,使行走过程中吸附区将鞋底本体与地面之间进行吸附,使鞋底本体的防滑效果更好。

Antiskid sol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footwear, in particular to the anti-skid sole, which includes: the sole body, the anti-skid part of the sole body corresponding to the position of the sole and the heel, respectively; the anti-skid part of the sole and the anti-skid part of the heel are arranged in turn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sole body, the anti-skid area of the sole, the adsorption area and the anti-skid area of the sole body. Area. The anti-skid sole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can distribute the anti-skid area of the sole body in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sole body by arranging the anti-skid area of the sole body, the adsorption area and the anti-skid area of the sole body in turn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sole body,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adsorption area is arranged in the middle position of the anti-skid part of the sole and the anti-skid part of the heel. The middle position of the anti-skid part and heel anti-skid part is the main contact surface between the sole body and the ground during walking, which makes the adsorption area absorb the sole body and the ground during walking, and makes the anti-skid effect of the sole body bet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滑鞋底
本技术涉及鞋类
,具体涉及防滑鞋底。
技术介绍
鞋底是鞋子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与地面进行接触。鞋子在使用过程中,对其防滑能力要求较高,否则在湿滑路面行走时很容易滑倒,鞋底的防滑能力直接决定了鞋子的防滑能力。目前市场上的鞋底在潮湿、油污环境下,防滑效果很差,很容易滑倒,对使用者的身体和财产造成危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鞋底防滑效果差的缺陷。为此,采用的技术方案,防滑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对应脚掌和脚跟位置分别设置脚掌防滑部和脚跟防滑部;脚掌防滑部和脚跟防滑部均沿鞋底本体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均设置吸附区,吸附区两侧均设置有抓地防滑区。为了使鞋底的防滑效果更好,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抓地防滑区为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一六边形块,第一六边形块呈蜂巢型设置,相邻的第一六边形块间隔设置。通过在抓地防滑区中布满第一六边形块,相邻的第一六边形块之间间隔设置,增加与地面的摩擦力。为了使鞋底的防滑效果更好,优选的技术方案为,第一六边形块每个边均设置三角凸块,三角凸块的其中一个边与第一六边形块的边重合,三角凸块的顶角朝向第一六边形块的中心,相邻的三角凸块间隔设置。通过在第一六边形块每个边均设置三角凸块,使鞋底与地面通过若干三角凸块接触,使鞋底与地面接触的防滑点增多,提高了鞋底的防滑效果。为了使鞋底在油污、潮湿以及光滑地面上的防滑效果更好,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吸附区为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二六边形块,第二六边形块呈蜂巢型设置,相邻的第二六边形块间隔设置,每个第二六边形块的中间设置凹槽。在油污、潮湿以及光滑地面,通过凹槽与地面挤压,挤压后排出凹槽中的部分空气,使凹槽吸附在地面上,增加鞋底的稳定性,使行走更加稳定。为了使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水及时排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脚掌防滑部和脚跟防滑部上的两个抓地防滑区与吸附区之间均设置排水槽。在行走过程中,鞋底本体与地面挤压,使水从排水槽中流出,增大水的流出效率,减小了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水量,进而使鞋底与地面之间的防滑效果更好。为了使排水槽、抓地防滑区、吸附区在鞋底本体的长度方向覆盖更长,提高排水效果,提高防滑长度,提高吸附长度,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排水槽在鞋底本体上倾斜设置,排水槽平行于鞋底本体的底面,使鞋底本体的防滑效果和吸附效果更好。为了防止鞋底本体发生侧滑,优选的技术方案为,脚掌防滑部和脚跟防滑部上的排水槽倾斜方向相反,使鞋底本体两侧的防滑区的面积相同,防止行走过程中鞋底本体容易向防滑区面积小的方向侧滑。为了使鞋底本体对应使用者脚部一面的水能够流出,防止行走过程中脚掌与鞋底本体的摩擦力过小,优选的技术方案为,脚掌防滑部上靠近鞋底本体中间位置的排水槽中,沿排水槽长度方向均匀设置若干通孔,通孔贯通鞋底本体。行走过程中,由于脚抬起后靠近脚掌一段会向下倾斜,使鞋底本体对应使用者脚部一面中不能直接从其边缘流出的积水能够通过通孔排出。为了使鞋底本体对应使用者脚部一面的积水能够排出的更彻底,优选的技术方案为,通孔的两端均设置单向阀,两个单向阀的出水口均朝向地面;排水槽中对应每个通孔旁边均设置挤压槽,挤压槽与通孔连通;挤压槽中设置活塞,活塞与挤压槽底部之间设置弹簧,挤压槽的口端形状尺寸小于挤压槽内部截面形状尺寸,活塞靠近挤压槽口端的侧面设置挤压柱,挤压柱伸出排水槽。行走过程中,脚掌部分着地后,挤压柱将活塞顶入挤压槽内部,活塞将通孔中的积水排出,通孔中的积水排出后,由于通孔中的压力小于外部气压,使鞋底本体对应使用者脚部一面的积水被吸入通孔中,从而排出鞋底本体对应使用者脚部一面的积水。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本技术提供了防滑鞋底,脚掌防滑部和脚跟防滑部均沿鞋底本体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抓地防滑区、吸附区、抓地防滑区,抓地防滑区增大鞋底本体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吸附区使鞋底本体吸附在地面上,使鞋底在油污、潮湿以及光滑地面上行走更稳定;当鞋底本体对应使用者脚部一面有积水,行走过程中,脚掌部分着地后,挤压柱将活塞顶入挤压槽内部,活塞将通孔中的积水排出,通孔中的积水排出后,由于通孔中的压力小于外部气压,使鞋底本体对应使用者脚部一面的积水被吸入通孔中,从而排出鞋底本体对应使用者脚部一面的积水。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提供的防滑鞋底,通过沿鞋底本体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抓地防滑区、吸附区、抓地防滑区,使鞋底本体防滑区域间隔分布在鞋底本体的长度方向上,同时在脚掌防滑部和脚跟防滑部的中间位置均设置吸附区,由于脚掌防滑部和脚跟防滑部的中间位置为行走过程中鞋底本体与地面之间的主要接触面,使行走过程中吸附区将鞋底本体与地面之间进行吸附,使鞋底本体的防滑效果更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图之一;图3为本技术的剖视图之二;图4为本技术中第一六边形块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第二六边形块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鞋底本体;2-脚掌防滑部;3-脚跟防滑部;4-抓地防滑区;5-吸附区;6-第一六边形块;7-三角凸块;8-第二六边形块;9-凹槽;10-排水槽;11-通孔;12-单向阀;13-挤压槽;14-活塞;15-弹簧;16-挤压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防滑鞋底,包括:鞋底本体1,鞋底本体1对应脚掌和脚跟位置分别设置脚掌防滑部2和脚跟防滑部3;脚掌防滑部2和脚跟防滑部3均沿鞋底本体1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均设置吸附区5,吸附区5两侧均设置有抓地防滑区4。如图1、4所示,为了使鞋底的防滑效果更好,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抓地防滑区4为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一六边形块6,第一六边形块6呈蜂巢型设置,相邻的第一六边形块6间隔设置。通过在抓地防滑区4中布满第一六边形块6,相邻的第一六边形块6之间间隔设置,增加与地面的摩擦力。为了使鞋底的防滑效果更好,优选的技术方案为,第一六边形块6每个边均设置三角凸块7,三角凸块7的其中一个边与第一六边形块6的边重合,三角凸块7的顶角朝向第一六边形块6的中心,相邻的三角凸块7间隔设置。通过在第一六边形块6每个边均设置三角凸块7,使鞋底与地面通过若干三角凸块7接触,使鞋底与地面接触的防滑点增多,提高了鞋底的防滑效果。如图1、5所示,为了使鞋底在油污、潮湿以及光滑地面上的防滑效果更好,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吸附区5为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二六边形块8,第二六边形块8呈蜂巢型设置,相邻的第二六边形块8间隔设置,每个第二六边形块8的中间设置凹槽9。在油污、潮湿以及光滑地面,通过凹槽9与地面挤压,挤压后排出凹槽9中的部分空气,使凹槽9吸附在地面上,增加鞋底的稳定性,使行走更加稳定。为了使鞋底与地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防滑鞋底,其特征在于,包括:鞋底本体(1),鞋底本体(1)对应脚掌和脚跟位置分别设置脚掌防滑部(2)和脚跟防滑部(3);脚掌防滑部(2)和脚跟防滑部(3)均沿鞋底本体(1)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均设置吸附区(5),吸附区(5)两侧均设置有抓地防滑区(4)。

【技术特征摘要】
1.防滑鞋底,其特征在于,包括:鞋底本体(1),鞋底本体(1)对应脚掌和脚跟位置分别设置脚掌防滑部(2)和脚跟防滑部(3);脚掌防滑部(2)和脚跟防滑部(3)均沿鞋底本体(1)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均设置吸附区(5),吸附区(5)两侧均设置有抓地防滑区(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滑鞋底,其特征在于,抓地防滑区(4)为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一六边形块(6),第一六边形块(6)呈蜂巢型设置,相邻的第一六边形块(6)间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滑鞋底,其特征在于,第一六边形块(6)每个边均设置三角凸块(7),三角凸块(7)的其中一个边与第一六边形块(6)的边重合,三角凸块(7)的顶角朝向第一六边形块(6)的中心,相邻的三角凸块(7)间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滑鞋底,其特征在于,吸附区(5)为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二六边形块(8),第二六边形块(8)呈蜂巢型设置,相邻的第二六边形块(8)间隔设置,每个第二六边形块(8)的中间设置凹槽(9)。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滑鞋底,其特征在于,脚掌防滑部(2)和脚跟防滑部(3)上的两个抓地防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解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鑫美缘商贸有限公司解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