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式防倒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9630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0 04: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支撑装置的技术领域,是一种移动式防倒支架,其包括前卡箍、后卡箍,前卡箍的右侧设置有铰接机构,前卡箍的右侧与后卡箍的右侧通过铰接机构固定连接,前卡箍的左侧设置有能使前卡箍与后卡箍连接在一起的固定机构,沿前卡箍与后卡箍外缘的四周方向上至少铰接有三个支腿。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而紧凑,通过设置前卡箍、后卡箍、支腿,在需要修理倾斜的电线杆时,将前卡箍与后卡箍通过锁定机构与铰接机构环抱在电线杆上,三个支腿形成三角锥状,对电线杆形成有力支撑,避免了倒杆事故的发生,使现场的工人生命安全与输电安全得以保障,人民的日常用电需求不会因为倒杆而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动式防倒支架
本技术涉及支撑装置的
,是一种移动式防倒支架。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建设进度的加快,电力网络不断延伸,纵横交错的高压、低压电力线路如同动脉一样向城乡、厂矿、工业区延伸,形成了强大的电力能源输送网络,支撑电网有效运作的电线杆密布林立,并且大多数电线杆设立在野外,在风雨冲刷或自然灾害的作用下,电线杆的地基很容易发生松动、不稳,经常发生电线杆倾斜甚至倒杆的状况,尤其是新架线路,往往在电线杆基坑回填并初步夯实后就要登杆工作,此时电线杆的固定并不牢固,很容易发生倒杆伤人事件,造成很严重的安全问题,倾斜的电线杆也会给电力线路的日后运行埋下了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倒杆状况,就会导致大面积停电,严重威胁正常的供电秩序,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为了避免上述状况,现有常见的解决办法就给电线杆加装支撑装置,这些支撑装置大都是一些水泥柱或者木头柱,十分笨重,安装起来费时费力,运输与架设的过程中都需要吊车的帮助,十分的不便,遇到自然灾害等状况,不利于快速抢修,而且有一些倾斜的电线杆其实不需要设置永久性的支撑装置,那些通过设置拉线等其它措施就可使其恢复正常竖直状态的电线杆,在修复完成后其实可以将支撑装置拆下,以便下次使用,但是由于笨重与不方便移动的原因,很多临时架设的支撑装置干脆就滞留在施工现场,成为永久性支撑,这样就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也提高了作业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移动式防倒支架,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由于地基不稳,造成电线杆容易发生倒杆伤人、威胁供电安全的问题,并且能进一步解决现有支撑装置不方便移动、安装过程费时费力,以至于作业成本高、不能及时抢修电线杆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移动式防倒支架包括前卡箍、后卡箍,前卡箍与后卡箍都呈半圆弧状,前卡箍的右侧设置有铰接机构,前卡箍的右侧与后卡箍的右侧通过铰接机构固定连接,前卡箍的左侧设置有能使前卡箍与后卡箍连接在一起的固定机构,沿前卡箍与后卡箍外缘的四周方向上至少铰接有三个支腿。下面是对上述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上述沿前卡箍与后卡箍外缘的四周方向上至少固定连接有三个支腿安装座,支腿的上端与支腿安装座铰接,每个支腿的长度可调,每条支腿的底部都铰接有垫板。上述铰接机构为合页,合页上的两个页板分别与前卡箍的右端、后卡箍的右端固定连接。上述固定机构包括螺柱安装座、双头螺柱,螺柱安装座固定安装在后卡箍的左端,前卡箍的左端固定安装有向上凸出的左限位体与右限位体,左限位体与右限位体为间隔分布,双头螺柱设置在左限位体与右限位体之间,双头螺柱前端的螺纹段上固定安装有前螺帽,双头螺柱的中部通过转轴铰接在螺柱安装座内。上述双头螺柱后端的螺纹段上固定安装有后螺帽,在转轴与后螺帽之间的双头螺柱上套装有弹簧,弹簧的一端顶在转轴上,弹簧的另一端顶在后螺帽上。上述前卡箍与后卡箍都为不锈钢卡箍,每个支腿的外表面上设置有防腐涂层。本技术结构合理而紧凑,通过设置前卡箍、后卡箍、支腿,在需要修理倾斜的电线杆时,将前卡箍与后卡箍通过锁定机构与铰接机构环抱在电线杆上,三个支腿形成三角锥状,对电线杆形成有力支撑,避免了倒杆事故的发生,使现场的工人生命安全与输电安全得以保障,人民的日常用电需求不会因为倒杆而受到影响,此外本技术的质量相比现有装置质量轻,便于拆卸与运输,能够重复使用,降低了施工成本。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最佳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附图1中所示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本技术最佳实施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前卡箍,2为后卡箍,3为铰接机构,4为固定机构,401为螺柱安装座,402为双头螺柱,403为左限位体,404为右限位体,405为前螺帽,406为转轴,5为支腿,6为电线杆,7为支腿安装座,8为垫板,9为后螺帽,10为弹簧。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附图1、2、3所示,该移动式防倒支架包括前卡箍1、后卡箍2,前卡箍1与后卡箍2都呈半圆弧状,前卡箍1的右侧设置有铰接机构3,前卡箍1的右侧与后卡箍2的右侧通过铰接机构3固定连接,前卡箍1的左侧设置有能使前卡箍1与后卡箍2连接在一起的固定机构4,沿前卡箍1与后卡箍2的四周至少铰接有三个支腿5。当因为临时施工加固电线杆6或抢修户外倾斜的电线杆6时,只需先打开安装在前卡箍1与后卡箍2之间的固定机构4,然后将电线杆6套在前卡箍1与后卡箍2之间,接着再重新锁定固定机构4,使前卡箍1与后卡箍2环抱住电线杆6,最后将支腿5张开并与地面形成合适的角度,使本技术对电线杆6形成支撑,在实际施工时,为了提高支腿5的稳定性,可以将支腿5的底部通过深埋的方式进行固定,支腿5的数量一般为三个,三个支腿5形成三角锥状,这样能够对电线杆6形成有力支撑,避免了倒杆事故的发生,使现场的工人生命安全与输电安全得以保障,人民的日常用电需求不会因为倒杆而受到影响,本技术为架体结构且本技术的整个重量大都集中在支腿5部位,在制造的过程中,支腿5完全可以由空心钢管构成,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本技术的重量,在安装时不再需要大型吊装机械,两三个工人就可完成安装,方便了运输与拆装过程,使工人能够迅速地将本技术运送到事故现场,并进行进行抢修,效率大为提高,有了这样轻便的支撑装置,可使本技术能够重复利用,降低了施工成本。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移动式防倒支架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如附图1、2所示,沿前卡箍1与后卡箍2外缘的四周方向上至少固定连接有三个支腿安装座7,支腿5的上端与支腿安装座7铰接,每个支腿5的长度可调,每条支腿5的底部都铰接有垫板8。支腿安装座7的设置,可以增强本技术的强度,不容易损坏,而支腿5的长度可调,一方面可以提高本实用型对环境的适应性,因为地面不可能完全是平整,如果支腿5的高度不可调,在不平整的地面上,每个支腿5的受力大小也会不同,这样很容易导致本技术在支撑电线杆6的过程中失稳,失去对电线杆6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减小收纳空间,方便运输,垫板8的设置,可以使本技术在松软地面的状况下,增大支腿5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提高本技术的稳定性,支腿5长度可调的结构形式有很多,比如支腿5是由外套筒与内套筒构成,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为螺纹连接,通过螺纹,可以使内套筒旋入或旋出外套筒,进而完成伸缩动作,实现长度可调。如附图2、3所示,铰接机构3为合页,合页上的两个页板分别与前卡箍1的右端、后卡箍2的右端固定连接。合页为现有公知的技术,这种铰接机构3结构简单,工作性能稳定,已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如附图1、2所示,固定机构4包括螺柱安装座401、双头螺柱402,螺柱安装座401固定安装在后卡箍2的左端,前卡箍1的左端固定安装有向上凸出的左限位体403与右限位体404,左限位体403与右限位体404为间隔分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式防倒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卡箍、后卡箍,前卡箍与后卡箍都呈半圆弧状,前卡箍的右侧设置有铰接机构,前卡箍的右侧与后卡箍的右侧通过铰接机构固定连接,前卡箍的左侧设置有能使前卡箍与后卡箍连接在一起的固定机构,沿前卡箍与后卡箍外缘的四周方向上至少铰接有三个支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式防倒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卡箍、后卡箍,前卡箍与后卡箍都呈半圆弧状,前卡箍的右侧设置有铰接机构,前卡箍的右侧与后卡箍的右侧通过铰接机构固定连接,前卡箍的左侧设置有能使前卡箍与后卡箍连接在一起的固定机构,沿前卡箍与后卡箍外缘的四周方向上至少铰接有三个支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防倒支架,其特征在于沿前卡箍与后卡箍外缘的四周方向上至少固定连接有三个支腿安装座,支腿的上端与支腿安装座铰接,每个支腿的长度可调,每条支腿的底部都铰接有垫板。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动式防倒支架,其特征在于铰接机构为合页,合页上的两个页板分别与前卡箍的右端、后卡箍的右端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动式防倒支架,其特征在于固定机构包括螺柱安装座、双头螺柱,螺柱安装座固定安装在后卡箍的左端,前卡箍的左端固定安装有向上凸出的左限位体与右限位体,左限位体与右限位体为间隔分布,双头螺柱设置在左限位体与右限位体之间,双头螺柱前端的螺纹段上固定安装有前螺帽,双头螺柱的中部通过转轴铰接在螺柱安装座内。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式防倒支架,其特征在于固定机构包括螺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彦锋刘佳林洪昌伍卫东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巴州供电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疆,6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