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鲁小和专利>正文

自动渗干渗漏积水环片止漏式排水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7788 阅读:2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动渗干渗漏积水环片止漏式排水管,在圆筒管外周面至上而下设有四个向外凸出并向上倾斜的薄环形片状的止水环、第二止水环、第三止水环和第四止水环;在所述的上部圆筒管的内侧设有轴向的多个渗水槽,在该渗水槽的底部设有与外周面相通的上部渗水孔,该上部渗水孔的内端低于外端。在第四止水环与中部圆筒管的夹角处设有向下倾斜并与中部圆筒管内侧相通的下部渗水孔。楼板上面的水从渗水槽及周围的渗水孔自动渗透到管内,管外凸出的上部三个止水环被紧紧地夹在混凝土、防水胶之间,阻止了水沿中部外壳外渗透到楼下,第四止水环内的渗水孔又把来自施工预留洞立面与所填补的混凝土结合处的间隙渗下来的水自动渗透到管内,能够有效地防止渗漏。(*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动渗干渗漏积水环片止漏式排水管,用于自动渗干建筑地面上各种原因引起的渗漏积水,阻止水向楼板下面渗漏。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技术中,大多采用建筑排水用PVC-U管材,如上海力德奇塑胶有限公司生产的φ50*1.8,φ75*2.0GB/T5836.1-92,这种排水管排水效果好,但这种排水管只能排掉已进入管道内的下水,而低于管道入口或使用中由瓷砖缝隙渗入积存于水泥等缝隙中的水却无法排入排水管内,而且这些管材都是光滑的圆筒外表面与混凝土、防水胶相切接触,而混凝土与PVC-U管材的膨胀系不一样,防水胶与混凝土混合在一起容易变硬,温度变化及其它因素的碰撞等,使二者之间容易产生间隙,水就沿此间隙渗透到楼板下面。另外,安装排水管须预留洞,即补洞的混凝土不能与楼板一次成型,二者之间难免不渗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自动渗干渗漏积水环片止漏式排水管,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能将低于管道入口或使用中由瓷砖缝隙渗入积存于水泥等缝隙中的水却无法排入排水管内,以及与楼板之间容易产生间隙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在PVC-U圆筒管外周面至上而下设有向外凸出并向上倾斜的簿环形片状的第一止水环、第二止水环、第三止水环和第四止水环;该第一止水环环片面与上部圆筒管面夹角为25-50度,该第二止水环与第三止水环平行,其环片面与中部圆筒管的夹角为40-80度,上面三个止水环的半径比中部圆筒管的半径大8-25mm,其表面是粗糙的;最下面的第四止-->水环环片面与中部圆筒管的夹角为70-80度,其半径比中部圆筒管大30一70mm,在第四止水环与中部圆筒管的夹角处设有向下倾斜并与中部圆筒管内侧相通的下部渗水孔;在所述的上部圆筒管的内侧设有轴向的多个渗水槽,在该渗水槽的底部设有与外周面相通的上部渗水孔,该上部渗水孔的内端低于外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建筑楼面施工时可以直接把该排水管放入楼板中,省去了开洞及填补洞口的麻烦,即使放入预留的施工洞中施工,也无须在楼板的下面制模板,减少了浪费,降低了总成本,提高了效率;建筑楼面地坪以上铺贴瓷砖后水泥垫层中的水能自动渗透到该排水管内,而且在地坪以上管外不需要做防水馒头,即使原楼板地坪以上部分人为损坏,水也不会溢出管外,是一种免维修防渗漏且自动渗干渗漏积水式排水管。结构简单,成本低,施工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主视图;图3是图2的俯视图;图4是图2的仰视图;图5是图3的A-A剖面图;图6是图3的B-B剖面图(与现有配套排水管连接状态);图7是本技术带有粘贴渗水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图7,本技术在PVC-U圆筒管外周面至上而下设有向外凸出并向上倾斜的簿环形片状的第一止水环5、第二止水环6、第三止水环7和第四止水环12。第一止水环5环片面与上部圆筒管3面夹角为25-50度,第二止水环6与第三止水环7平行,其环片面与中部圆筒管8的夹角为40-80度。上面三个止水环5、6和7的径向半径比中部圆筒管8的半径大8-25mm,其表面是粗糙的。所述的第四止水环12环片面与中部圆筒管8的夹角为70-80-->度,其半径比中部圆筒管8大30-70mm。在第四止水环12与中部圆筒管8的夹角处设有向下倾斜并与中部圆筒管8内侧相通的下部渗水孔11。在所述的上部圆筒管3的内侧设有轴向的多个渗水槽2,在该渗水槽2的底部设有与外周面相通的上部渗水孔4,该上部渗水孔4的内端低于外端。所述的上部圆筒管3的顶端与所述的第一止水环5上口边缘的距离为60-100mm;所述的第一止水环5、第二止水环6和第三止水环7三层止水环之间相距10-25mm;所述的第四止水环12上口边缘到第三止水环7边缘的距离为70-100mm;下部圆筒管13最低端比第四止水环12上口边缘低50-60mm。所述的上部圆筒管3与现有的同型号下水管1配套连接,下部圆筒管13与现有的下水管14配套连接(参见图6)。在所述的第四止水环12内均布有四个加固隔9,在该加固隔9上各开一个加固孔10。以上各部分均可用模型注塑组合而成。在所述的渗水槽2的顶面粘贴顶面渗水布15,在所述的上部圆筒管3的外周面粘贴上部渗水布16,在所述的下部渗水孔11的外端面粘贴下部渗水布17(参见图7)。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现有配套排水管1与上部圆筒管3连接后,纵向的渗水槽2的槽口和上部渗水孔4的孔口管里面比外面低,第一止水环5以上有积水时,水就从渗水槽2、上部渗水孔4自动渗透到排水管内。上面三层止水环5、6、7之间相隔10-25mm,第一止水环5上口边缘处在原建筑楼板地坪以下10-30mm,这三个止水环就在不同的位置被大面积地紧紧夹在混凝土和防水胶之间,不会因温度变化及碰撞产生间隙,阻止了水沿排水管外渗透到楼板下。第四止水环12环片面与中部外壳面夹角在70-80度,其中倾斜的下部渗水孔11又把建筑施工预留洞所填补混凝土结合处的间隙渗下来的水自动渗透到排水管内。水的重力始终向下,排放的水也不可能是满容量地完全连续的,即管内水向管外不会有压力,所以管内的水不会向管外流淌。第四止水环12上口边缘与楼板底面高度相同,半径比中部圆筒管8大30-70mm,施工时省去了填补洞口制模板的麻烦,而且不会向楼下漏水泥浆,减少了浪费,提高了填补洞口的质量,降低了总成本,提高了效率。另外,上部圆筒管3比楼板地坪面高出50-70mm,-->以保证地坪以上铺贴瓷砖的水泥垫层中的水都能从上部渗水孔4向排水管内渗透,而且瓷砖面上的水也能向管内渗透。第一止水环5上口边缘比楼板地坪面低10-30mm,以保证建筑地地坪面以上的水都能渗透到管内,下部圆筒管13最低端比楼板底面低50-60mm,以便于下部圆筒管13能与现有配套排水管14连接和下部渗水孔(11)是倾斜的。现有配套排水管1最低端口处在上部渗水孔4最下一圈渗水孔以下,上部圆筒管3与现有配套排水管1连接后,一当渗漏水量较大时渗透水产生虹吸现象,极大地提高了渗透速度,而且在地坪以上管外不需要做防水馒头,即使上部圆筒管3原楼板地坪以上部分人为损坏,水也不会溢出管外。在第四止水环12内隔成四个第四止水环加固隔9,把第四止水环12分成四隔,同时在加固隔9上各开一个第四止水环加固孔10,所填补施工洞的水泥就牢牢地固定了第四止水环。在渗水槽2顶面粘贴顶面渗水布15,上部圆筒管3周围粘贴上部渗水布16,下部渗水孔11所在平面粘贴下面渗水布17,减少施工时渗水槽2、上部渗水孔4、下部渗水孔11被水泥浆完全堵塞的数量,而且增大了吸附水间隙,在潮湿或有水的状态下渗水布有良好的渗水作用和防臭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向管内渗水速度,而且管道内的臭气不会进入室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渗干渗漏积水环片止漏式排水管,其特征在于:在PVC-U圆筒管外周面至上而下设有向外凸出并向上倾斜的簿环形片状的第一止水环(5)、第二止水环(6)、第三止水环(7)和第四止水环(12);该第一止水环(5)环片面与上部圆筒管(3)面夹角为25-50度,该第二止水环(6)与第三止水环(7)平行,其环片面与中部圆筒管(8)的夹角为40-80度,这第一止水环(5)、第二止水环(6)、第三止水环(7)的半径比中部圆筒管(8)的半径大8-25mm,其表面是粗糙的;所述的第四止水环(12)环片面与中部圆筒管(8)的夹角为70-80度,在第四止水环(12)与中部圆筒管(8)的夹角处设有向下倾斜并与中部圆筒管(8)内侧相通的下部渗水孔(11);在所述的上部圆筒管(3)的内侧设有轴向的多个渗水槽(2),在该渗水槽(2)的底部设有与外周面相通的上部渗水孔(4),该上部渗水孔(4)的内端低于外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渗干渗漏积水环片止漏式排水管,其特征在于:在PVC-U圆筒管外周面至上而下设有向外凸出并向上倾斜的簿环形片状的第一止水环(5)、第二止水环(6)、第三止水环(7)和第四止水环(12);该第一止水环(5)环片面与上部圆筒管(3)面夹角为25-50度,该第二止水环(6)与第三止水环(7)平行,其环片面与中部圆筒管(8)的夹角为40-80度,这第一止水环(5)、第二止水环(6)、第三止水环(7)的半径比中部圆筒管(8)的半径大8-25mm,其表面是粗糙的;所述的第四止水环(12)环片面与中部圆筒管(8)的夹角为70-80度,在第四止水环(12)与中部圆筒管(8)的夹角处设有向下倾斜并与中部圆筒管(8)内侧相通的下部渗水孔(11);在所述的上部圆筒管(3)的内侧设有轴向的多个渗水槽(2),在该渗水槽(2)的底部设有与外周面相通的上部渗水孔(4),该上部渗水孔(4)的内端低于外端。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小和
申请(专利权)人:鲁小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