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交叉隧道的减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75962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8 08: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交叉隧道的减震结构,包括位于下层水平面的第一隧道和位于上层水平面且在俯视图上与第一隧道呈垂直交叉跨越的第二隧道,第一隧道的上部设置有隔层,第二隧道的底部设置有减压板,减压板与隔层之间形成有用于提高第二隧道抗震能力的缓冲减震空间带,缓冲减震空间带中等间隔垂直安装有组合了液压和弹簧双重减震方式对隧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进行吸收的垂直减震机构,并且两相邻的垂直减震机构之间设置有用于配合垂直减震机构进一步吸收振动的减震橡胶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减震橡胶体和垂直减震机构的有机配合,能更好地提高隧道结构的抗震性能,从而并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和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交叉隧道的减震结构
本技术涉及隧道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交叉隧道的减震结构。
技术介绍
交叉隧道是一种特殊的隧道结构形式,是两条隧道结构以某个角度相互交叉跨越。适用于城市地铁交叉线路轨道交通中的隧道结构,交叉隧道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机械的施工会对隧道的围岩造成晃动,由于隧道是上下隧道,所以围岩晃动会发生相互作用的力,使另一个隧道发生晃动,影响了隧道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用于交叉隧道的减震结构,用以提高隧道的安全性。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交叉隧道的减震结构,包括位于下层水平面的第一隧道和位于上层水平面且在俯视图上与第一隧道呈垂直交叉跨越的第二隧道,第一隧道的上部设置有隔层,第二隧道的底部设置有减压板,减压板与隔层之间形成有用于提高第二隧道抗震能力的缓冲减震空间带,缓冲减震空间带中等间隔垂直安装有组合了液压和弹簧双重减震方式对隧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进行吸收的垂直减震机构,并且两相邻的垂直减震机构之间设置有用于配合垂直减震机构进一步吸收振动的减震橡胶体。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上述的第二隧道的内壁设有用于进一步提高第二隧道抗震能力的防震层。上述的垂直减震机构由底座、外筒、内筒、阻尼控制阀、活塞杆、支承板和弹簧组合构成;外筒固定安装在底座上,内筒同轴套装在外筒中,并且内筒与外筒间形成有液压油箱,内筒的底部径向开有连通液压油箱和内筒内孔的径向连接孔,阻尼控制阀安装在内筒的内孔中且位于径向连接孔的上方,活塞杆滑动设置在内筒的内孔中形成利用液压减震的液压减震结构,支承板固定安装在活塞杆的顶端,弹簧套装在外筒的外周,该弹簧的上端与支承板的底面相顶接,该弹簧的下端与底座相顶接形成利用弹簧减震的弹簧减震结构。上述的支承板的顶面与减压板的底面固定相连接,底座的下方设置有减震垫并经减震垫与隔层的顶面固定相连接。上述的减震橡胶体的顶面与减压板的底面固定支撑相配合,减震橡胶体的底面与隔层的顶面固定相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第一隧道上的隔层与第二隧道下的减压板之间形成有缓冲减震空间带,该缓冲减震空间带内安装有等间隔设置的垂直减震机构,并且两相邻的垂直减震机构之间设置有减震橡胶体。垂直减震机构组合了液压减震和弹簧减震的双重减震结构,能有效地对隧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进行吸收。为了进一步提高减震效果,本技术还通过安装的减震橡胶体与垂直减震机构相配合,实现隧道施工振动能量的最佳吸收,从而达到提高隧道施工安全和保证隧道的施工质量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垂直减震机构的剖视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图1至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的附图标记为:缓冲减震空间带A、第一隧道1、第二隧道2、防震层21、隔层3、减压板4、垂直减震机构5、液压油箱5a、径向连接孔5b、底座51、外筒52、内筒53、阻尼控制阀54、活塞杆55、支承板56、弹簧57、减震垫58、减震橡胶体6。如图所示,本技术一种用于交叉隧道的减震结构,包括位于下层水平面的第一隧道1和位于上层水平面的第二隧道2,下层水平面的第一隧道1和上层水平面的第二隧道2在俯视图上看相互垂直交叉跨越。第一隧道1的上部设置有隔层3,第二隧道2的底部设置有减压板4。为了减少第一隧道1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对第二隧道2影响和损害,本技术在减压板4与隔层3之间设计形成有用于提高第二隧道2抗震能力的缓冲减震空间带A,缓冲减震空间带A中等间隔垂直安装有多个垂直减震机构5,垂直减震机构5为组合有液压减震和弹簧减震双重减震结构的一种减震机构,该减震机构能更有效地对隧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进行吸收。并且为了进一步提高隧道的减震效果,本技术在两相邻的垂直减震机构5之间设置有用于配合垂直减震机构5进一步吸收振动的减震橡胶体6。本技术通过设置的垂直减震机构5和减震橡胶体6,能利用二者的配合作用,防止机械施工使隧道周围的围岩发生晃动,能最大程度地提高第二隧道2的抗震能力,避免第一隧道1在施工时造成第二隧道2出现坍塌。实施例中,本技术的第二隧道2的内壁设有用于进一步提高第二隧道2抗震能力的防震层21。实施例中,垂直减震机构5由底座51、外筒52、内筒53、阻尼控制阀54、活塞杆55、支承板56和弹簧57组合构成;外筒52固定安装在底座51上,内筒53同轴套装在外筒52中,并且内筒53与外筒52间形成有液压油箱5a,内筒53的底部径向开有连通液压油箱5a和内筒53内孔的径向连接孔5b,阻尼控制阀54安装在内筒53的内孔中且位于径向连接孔5b的上方,活塞杆55滑动设置在内筒53的内孔中形成利用液压减震的液压减震结构,支承板56固定安装在活塞杆55的顶端,弹簧57套装在外筒52的外周,该弹簧57的上端与支承板56的底面相顶接,该弹簧57的下端与底座51相顶接形成利用弹簧减震的弹簧减震结构。实施例中,支承板56的顶面与减压板4的底面固定相连接,底座51的下方设置有减震垫58并经减震垫58与隔层3的顶面固定相连接。减震橡胶体6的顶面与减压板4的底面固定支撑相配合,减震橡胶体6的底面与隔层3的顶面固定相连接。本技术采用组合有液压减震和弹簧减震双重减震结构的垂直减震机构5,吸收隧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另外通过减震橡胶体和垂直减震机构配合作用,防止机械的施工使隧道周围的围岩发生晃动,提高隧道结构的抗震性能。以上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技术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交叉隧道的减震结构,包括位于下层水平面的第一隧道(1)和位于上层水平面且在俯视图上与第一隧道(1)呈垂直交叉跨越的第二隧道(2),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隧道(1)的上部设置有隔层(3),所述的第二隧道(2)的底部设置有减压板(4),所述的减压板(4)与隔层(3)之间形成有用于提高第二隧道(2)抗震能力的缓冲减震空间带(A),所述的缓冲减震空间带(A)中等间隔垂直安装有组合了液压和弹簧双重减震方式对隧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进行吸收的垂直减震机构(5),并且两相邻的垂直减震机构(5)之间设置有用于配合垂直减震机构(5)进一步吸收振动的减震橡胶体(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交叉隧道的减震结构,包括位于下层水平面的第一隧道(1)和位于上层水平面且在俯视图上与第一隧道(1)呈垂直交叉跨越的第二隧道(2),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隧道(1)的上部设置有隔层(3),所述的第二隧道(2)的底部设置有减压板(4),所述的减压板(4)与隔层(3)之间形成有用于提高第二隧道(2)抗震能力的缓冲减震空间带(A),所述的缓冲减震空间带(A)中等间隔垂直安装有组合了液压和弹簧双重减震方式对隧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进行吸收的垂直减震机构(5),并且两相邻的垂直减震机构(5)之间设置有用于配合垂直减震机构(5)进一步吸收振动的减震橡胶体(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交叉隧道的减震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二隧道(2)的内壁设有用于进一步提高第二隧道(2)抗震能力的防震层(2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交叉隧道的减震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垂直减震机构(5)由底座(51)、外筒(52)、内筒(53)、阻尼控制阀(54)、活塞杆(55)、支承板(56)和弹簧(57)组合构成;所述的外筒(52)固定安装在底座(51)上,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苗宝丰朱利明苗晓林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