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内加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375521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8 07: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古建筑内加固装置,用于对古建筑的柱脚和石柱进行加固,包括:设于石柱外侧的、用于与地面接触的基台;设于基台上的、用于包覆部分柱脚的第一加固结构;设于第一加固结构上的、用于包覆部分柱脚的第二加固结构;以及,一端设于第一加固结构上的、另一端设于第二加固结构上的支撑结构,通过基台用于增加石柱与地面的支撑面积,从而增加用于支撑柱脚的稳定性,第一加固结构和第二加固结构配合用于多次对柱脚进行支撑固定,并通过支撑结构进一步增加第一加固结构和第二加固结构进行加固,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古建筑内加固装置对柱脚的加固具有稳定性高、防护效果好的优点,从而有效避免了古建筑发生倾斜、坍塌等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古建筑内加固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防护设备
,尤其是涉及古建筑内加固装置。
技术介绍
古建筑是指具有历史意义的建国之前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其包括民国时期的建筑。在中国,很多古镇以及大部分的大城市还保留者一些古建筑,然而由于古建筑的历史一般比较悠久,且多为木质材料,稳固性不足,古建筑的柱脚靠近地面的一端一般设置在石柱上,且并未采用任何加固结构,使得柱脚与石柱处容易发生倾斜或位移,甚至影响古建筑的整体平衡,发生局部坍塌等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古建筑内加固结构,具有稳定性高、防护效果好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古建筑内加固装置,用于对古建筑的柱脚和石柱进行加固,包括:设于所述石柱外侧的、用于与地面接触的基台;设于所述基台上的、用于包覆部分所述柱脚的第一加固结构;设于所述第一加固结构上的、用于包覆部分所述柱脚的第二加固结构;以及,一端设于所述第一加固结构上的、另一端设于所述第二加固结构上的支撑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基台用于增加石柱与地面的支撑面积,从而增加用于支撑柱脚的稳定性,第一加固结构和第二加固结构配合用于多次对柱脚进行支撑固定,并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古建筑内加固装置,用于对古建筑的柱脚(1)和石柱进行加固,其特征是,包括:设于所述石柱外侧的、用于与地面接触的基台(2);设于所述基台(2)上的、用于包覆部分所述柱脚(1)的第一加固结构(3);设于所述第一加固结构(3)上的、用于包覆部分所述柱脚(1)的第二加固结构(4);以及,一端设于所述第一加固结构(3)上的、另一端设于所述第二加固结构(4)上的支撑结构(5)。

【技术特征摘要】
1.古建筑内加固装置,用于对古建筑的柱脚(1)和石柱进行加固,其特征是,包括:设于所述石柱外侧的、用于与地面接触的基台(2);设于所述基台(2)上的、用于包覆部分所述柱脚(1)的第一加固结构(3);设于所述第一加固结构(3)上的、用于包覆部分所述柱脚(1)的第二加固结构(4);以及,一端设于所述第一加固结构(3)上的、另一端设于所述第二加固结构(4)上的支撑结构(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内加固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加固结构(3)包括:第一半圆盘(31),第二半圆盘(32),以及若干用于将第一半圆盘(31)与第二半圆盘(32)固定在一起的固定件(33),所述第一半圆盘(31)上开设有第一半圆槽(311),所述第二半圆盘(32)上开设有第二半圆槽(321),当所述第一半圆盘(31)与第二半圆盘(32)对接时将部分所述柱脚(1)围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古建筑内加固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固定件(33)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半圆盘(31)上的第一连接耳(331),设于所述第二半圆盘(32)上的第二连接耳(332),以及将所述第一连接耳(331)和第二连接耳(332)连接在一起的第一螺栓(33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内加固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加固结构(4)包括: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磊张浩瀚吕志刚郭秀芝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