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推车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72265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8 04: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车车架包括上推杆1,下推杆2,侧扶手3,前支架4,后支架5,篮筐杆6,侧扶手连杆7以及滑动部件8,其中,所述上推杆1与所述下推杆2铰接,下推杆2与所述后支架5铰接,侧扶手3的一端与上推杆1铰接,另一端与前支架4和后支架5铰接,侧扶手连杆7的一端和侧扶手3铰接,另一端和篮筐杆6铰接,篮筐杆6的一端和滑动部件8铰接,另一端与前支架4铰接,所述滑动部件8可沿着所述后支架5滑动,前支架4与后支架5铰接。其具有以下优点:通过折叠上推杆,即可带动整个车架进行折叠,极大地简化了用户操作,并且折叠后的体积较小,便于收纳,并且折叠后车架可保持直立状态,便于提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推车车架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架,尤其涉及一种推车车架。
技术介绍
现有的推车车架在折叠时,通常需要用户对多个部件进行多个操作,而无法通过一步操作来将其进行折叠或展开。并且,现有的推车车架折叠后的体积一般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推车车架。根据本技术的方案,提供了一种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车车架包括上推杆1,下推杆2,侧扶手3,前支架4,后支架5,篮筐杆6,侧扶手连杆7以及滑动部件8,其中,所述上推杆1与所述下推杆2铰接,下推杆2与所述后支架5铰接,侧扶手3的一端与上推杆1铰接,另一端与前支架4和后支架5铰接,侧扶手连杆7的一端和侧扶手3铰接,另一端和篮筐杆6铰接,篮筐杆6的一端和滑动部件8铰接,另一端与前支架4铰接,所述滑动部件8可沿着所述后支架5滑动,前支架4与后支架5铰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通过折叠上推杆,即可带动整个车架进行折叠,使得用户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一步完成推车的折叠或者展开,极大地简化了用户操作,并且折叠后的体积较小,便于收纳,并且折叠后车架可保持直立状态,便于提拿。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示意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推车车架的侧视结构的简要示意图;图2示意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推车车架的侧视结构的结构简要示意图;图3示意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推车车架的侧视结构的半折叠状态简要示意图;图4示意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推车车架的侧视结构的折叠状态的简要示意图。附图标记列表:1上推杆2下推杆3侧扶手4前支架5后支架6篮筐杆7侧扶手连杆8滑动部件9座板结构41第一支架部42第二支架部P1第一转点P2第二转点P3第三转点P4第四转点P5第五转点P6第六转点P7第七转点P8第八转点P9第九转点P10第十转点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考图1,图1示意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的推车车架。所述推车车架包括上推杆1,下推杆2,侧扶手3,前支架4,后支架5,篮筐杆6,侧扶手连杆7和滑动部件8。其中,上推杆1与下推杆2铰接,下推杆2与后支架5铰接,侧扶手3的一端与上推杆1铰接,另一端与前支架4和后支架5铰接,侧扶手连杆7的一端和侧扶手3铰接,另一端和篮筐杆6铰接,篮筐杆6的一端和滑动部件8铰接,另一端与前支架4铰接,所述滑动部件8可沿着所述后支架5滑动,前支架4与后支架5铰接。根据本方案的一个实施例,该滑动部件8包括可沿着后支架5上下滑动的滑套。根据本方案的又一个实施例,后支架5上具有一滑槽,该滑动部件8包括可沿着该滑槽滑动的滑块。图2示意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推车车架的侧视结构的结构简要示意图。参考图2,其中,上推杆1的一端与下推杆2的一端通过第二转点P2铰接。侧扶手3的一端通过第一转点P1与上推杆1铰接,另一端通过第九转点P9,同时与前支架4和后支架5铰接。侧扶手3上具有第四转点P4,篮筐杆6上具有第六转点P6,侧扶手连杆7的一端通过第四转点P4和侧扶手3铰接,另一端通过第六转点P6和篮筐杆6铰接。篮筐杆6的一端通过第五转点P5和滑动部件8铰接,另一端通过第八转点P8与前支架4铰接,所述滑动部件8可沿着所述后支架5滑动,前支架4与后支架5铰接。前支架4的另一端与前轮连接,后支架5的另一端与后轮连接。优选地,前支架4上具有一第七转点P7,篮筐杆6通过第七转点P7与前支架4铰接。继续参考图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其中,所述推车车架还包括座板结构9,下推杆2上还具有第三转点P3,用于安装与该车架对应的座板结构9。该座板结构9通过该第三转点P3与下推杆2铰接,并能在推车车架折叠时随之移动。下面结合图3和图4进行说明,其中,图3示意出了折叠过程中的推车车架侧面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意出了完全折叠后的推车车架侧面结构示意图。当所述上推杆1向前向下折叠时,围绕第二转点P2转动,并且与下推杆2靠近,并带动下推杆2和侧扶手3分别围绕第十转点P10和第九转点P9转动并向后支架5靠近,侧扶手3进一步带动侧扶手连杆7围绕第四转点P4转动并向后支架5靠近,侧扶手连杆7带动篮筐杆6围绕第六转点P6转动并向后支架5靠近,篮筐杆6转动时带动滑动部件8沿着后支架5向下滑动,所述篮筐杆6进一步带动前支架4围绕第七转点P7转动使其靠近后支架5,以实现整个车架的折叠。优选地,根据本技术的推车车架,在折叠后可基于第二转点P2以及后轮实现直立。根据本技术的方案,通过折叠上推杆,即可带动整个车架进行折叠,使得用户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一步完成推车的折叠或者展开,极大地简化了用户操作,并且折叠后的体积较小,便于收纳,并且折叠后车架可保持直立状态,便于提拿。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前支架4由第一支架部41和第二支架部42构成,其中,第一支架部41一端和第二支架部42通过第七转点P7铰接,一端连接该前支架4相应侧的前轮,并且通过该第一支架部41上的第八转点P8与篮筐杆6铰接;第二支架部42一端与该第一支架部通过第七转点P7铰接,另一端通过第九转点P9与后支架5铰接。根据该实施例的方案,前支架4与后支架5之间的活动角度更加大,第一支架部41在折叠后可更加靠近后支架5,从而使得折叠后的推车车架能够更加稳定的直立。本说明书中,仅对推车车架的一侧的结构进行示意并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根据本技术的推车车架,在另一侧具有相同的结构,通过相同的方式互相作用,以实现整个车架的折叠,此处不再赘述。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在实际场景中,本技术中所示的各个结构,在实际场景中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上推杆可以为推车两侧相对独立的推杆,也可以为一体化推把的侧边部分;又例如,滑动部件可以为滑套形式,也可以为在滑槽内滑动的滑块形式等。诸如此类的多种实现方式,均应包含于本方案的范围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通过折叠上推杆,即可带动整个车架进行折叠,操作简单,快捷,体积更小,便于收纳,并且折叠后车架可保持直立状态,便于提拿。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显然“包括”一词不排除其他单元或步骤,单数不排除复数。系统权利要求中陈述的多个单元或装置也可以由一个单元或装置通过软件或者硬件来实现。第一,第二等词语用来表示名称,而并不表示任何特定的顺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车车架包括上推杆(1),下推杆(2),侧扶手(3),前支架(4),后支架(5),篮筐杆(6),侧扶手连杆(7)和滑动部件(8),其中,所述上推杆(1)与所述下推杆(2)铰接,下推杆(2)与所述后支架(5)铰接,侧扶手(3)一端与所述上推杆(1)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后支架(5)和前支架(4)铰接,侧扶手连杆(7)的一端和侧扶手(3)铰接,另一端和篮筐杆(6)铰接,篮筐杆(6)的一端和滑动部件(8)铰接,另一端与前支架(4)铰接,所述滑动部件(8)可沿着所述后支架(5)滑动,前支架(4)与后支架(5)铰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车车架包括上推杆(1),下推杆(2),侧扶手(3),前支架(4),后支架(5),篮筐杆(6),侧扶手连杆(7)和滑动部件(8),其中,所述上推杆(1)与所述下推杆(2)铰接,下推杆(2)与所述后支架(5)铰接,侧扶手(3)一端与所述上推杆(1)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后支架(5)和前支架(4)铰接,侧扶手连杆(7)的一端和侧扶手(3)铰接,另一端和篮筐杆(6)铰接,篮筐杆(6)的一端和滑动部件(8)铰接,另一端与前支架(4)铰接,所述滑动部件(8)可沿着所述后支架(5)滑动,前支架(4)与后支架(5)铰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架(4)包括第一支架部(41)和第二支架部(42),其中,所述第一支架部(41)与所述篮筐杆(6)铰接,并且,所述第一支架部(4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架部(42)铰接;所述第二支架部(42)与所述后支架(5)铰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宏兵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酷豆丁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