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型重组竹型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7100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8 03: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折叠型重组竹型材,由竹束编制成竹帘组坯后压制成型,重组竹型材中竹束层叠排列,竹束纤维方向与型材主轴方向平行;在重组竹型材中,在任一纵截面中平行长度方向的同一竹束两个接头的距离不小于20cm,在任一横截面中,竹束呈层叠排列,且至少包含一个折叠竹束帘;同一层叠层竹束的厚度偏差±1mm;各竹束之间通过编制线连接,在长度方向上,每一米范围内至少有一根编制线;相邻竹帘之间采用空接、搭接或斜接方式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折叠型重组竹型材,可用于不同性能要求的使用场合,满足建筑结构材性能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折叠型重组竹型材
本技术涉及一种竹木建筑用材料,具体涉及一种折叠型重组竹型材。
技术介绍
重组竹强度高、硬度大、变形小、刚度好、握钉力高、可再生,是一种优异的天然工程材料。现有的重组竹制品加工主要是板材和方材为主。现有工艺制造的重组竹规格较小,常见的方材规格(长*宽*高)为:193cm*10.5cm*15cm和1930*14.5cm*15cm;常见的板材尺寸(长*宽*高)为:122cm*244cm*(1.5-6)cm,最大的幅面500cm*120cm*5cm。这样的尺寸规格难以满足建筑上使用的梁、柱和各种大型材料的使用要求。目前,通常采用纵向接长,横向拼宽和多层层叠胶合的方式,将重组竹加工成斜接或者指接材料。但在二次胶合过程中,重组竹硬度大,强度高,表面加工缺陷等原因,导致脱胶、裂缝、空隙、胶层厚度不均和固化不充分等缺陷。这些缺陷在后期使用中将表现出胶合强度低,物理力学性能损失大的问题;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胶层开裂、开胶等现象。通过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胶合不良。同时增加的二次加工工序,造成大量的材料浪费,降低了生产效率,增加了重组竹作为工程材料的加工成本,限制了重组竹在建筑结构材领域的应用。本技术利用现有的重组竹的加工工艺,加以改进,先制造重组竹型材坯料,再将坯料通过压机一次压制成型固化得到的重组竹材,用料省、效率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本技术的目的是改进现有大规格重组竹型材的制造方法,提供一种折叠型重组竹型材,使其满足建筑结构材性能的要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折叠型重组竹型材,由竹束编制成竹帘组坯后压制成型,重组竹型材中竹束层叠排列,竹束纤维方向与型材主轴方向平行;在重组竹型材中,在任一纵截面中平行长度方向的同一竹束两个接头的距离不小于20cm,在任一横截面中,竹束呈层叠排列,且至少包含一个折叠竹束帘;同一层叠层竹束的厚度偏差±1mm;各竹束之间通过编制线连接,在长度方向上,每一米范围内至少有一根编制线;相邻竹帘之间采用空接、搭接或斜接方式连接。进一步的,重组竹型材密度大于0.8g/cm3,表层密度低于芯层密度,表层密度与芯层密度之间的差异小于0.2g/cm3;进一步的,组坯后压制成型的组竹型材截面相同。进一步的,压制成型的重组竹型材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或矩形。进一步的,采用空接时,竹帘前后间距小于2cm;采用搭接时,竹帘前后间距2-5cm;采用斜接时,竹帘斜接长度不大于2cm。进一步的,为使竹帘连接更紧密,相邻竹帘之间具有胶黏剂层。进一步的,竹帘之间可增设金属网、碳纤维网、木单板或秸秆帘。有益效果:本技术可以有效利用我国各地速生竹木材料,如竹林、速生杨木、速生桉木等。他们具有生长快、周期短、年年可择伐、持续利用时间长等优点。将这些材料复合使用,再经科学的设计和合理的组合,既可解决我国硬木短缺的困难,又可扩大建筑材料的来源,为大力发展装配式竹木结构建筑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同时,使用这种重组竹制品制造重组竹型材可以型材加工一次成型,减少后期的加工工序,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减少材料浪费。本技术利用现有的竹材加工领域的相关工艺,经过设计改造,采用先编制竹帘,再将各层竹帘按折叠组坯后经压机压制成截面相同长度不限定的重组竹型材。本技术的折叠型重组竹型材,可用于不同性能要求的使用场合,满足建筑结构材性能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折叠型重组竹型材示意图(单帘组坯)。图2:折叠型重组竹型材示意图(多帘组坯)。图中:1-竹束,2-编制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一种折叠型重组竹型材,由竹束编制成竹帘组坯后压制成型,重组竹型材中竹束层叠排列,竹束纤维方向与型材主轴方向平行;在重组竹型材中,在任一纵截面中平行长度方向的同一竹束两个接头的距离不小于20cm,在任一横截面中,竹束呈层叠排列,且至少包含一个折叠竹束帘;同一层叠层竹束的厚度偏差±1mm。各竹束之间通过编制线连接,在长度方向上,每一米范围内至少有一根编制线;相邻竹帘之间采用空接、搭接或斜接方式连接。采用空接时,竹帘前后间距小于2cm;采用搭接时,竹帘前后间距2-5cm;采用斜接时,竹帘斜接长度不大于2cm。相邻竹帘之间具有胶黏剂层。竹帘之间可增设金属网、碳纤维网、木单板或秸秆帘。组坯后压制成型的组竹型材截面相同。压制成型的重组竹型材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或矩形。重组竹型材密度大于0.8g/cm3,表层密度低于芯层密度,表层密度与芯层密度之间的差异小于0.2g/cm3;本技术的制备方法示例如下:实施例1单帘组坯步骤1竹帘的编制/干燥/浸胶:将毛竹截断开片疏解后得到竹纤维直径在0.5-2mm的竹束。将得到厚度相同竹束按照纤维方向平行,宽度方向组坯,用棉线编制成帘,干燥。编制好的竹帘表面浸胶形成胶黏剂层,干燥。步骤2定宽组坯按照设定密度和需要长度,计量需要的竹帘厚度和种类。将干燥好的竹帘平行于竹材纹理方向折叠成140mm宽的竹帘块;步骤3成型制坯将步骤2)组坯好的坯料前段送到压制模腔内,逐段压制,使之成型组坯到预定厚度。打开压机,持续向前送料,按照长度3000mm一段截断,制得重组竹型材。实施例2单帘组坯步骤2如下,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步骤2定宽组坯按照设定密度和需要长度,计量需要的竹帘厚度和种类。制得多张尺寸相同的竹帘,将多张尺寸相同的竹帘宽度方向平铺,竹帘间搭接5cm,再平行于竹材纹理方向折叠成140mm宽的竹帘块。实施例3多帘组坯步骤2如下,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步骤2定宽组坯按照设定密度和需要长度,计量需要的竹帘厚度和种类。将干燥好的竹帘平行于竹材纹理方向折叠成140mm宽的竹帘块。将多个竹帘块按照厚度方向叠加在一起。实施例4金属网替换选择中间一层使用直径1mm,网眼面积4cm2的等面积不锈钢网替换。其余步骤与实施例2相同。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的修改、等同替换与改进等,均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中使用的竹束编制成竹帘也可简单替换成木质材料编制成木帘或者秸秆类材料编制成秸秆帘,其结构相同,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折叠型重组竹型材,其特征在于:由竹束编制成竹帘组坯后压制成型,重组竹型材中竹束层叠排列,竹束纤维方向与型材主轴方向平行;在重组竹型材中,在任一纵截面中平行长度方向的同一竹束两个接头的距离不小于20cm,在任一横截面中,竹束呈层叠排列,且至少包含一个折叠竹束帘;同一层叠层竹束的厚度偏差±1mm;各竹束之间通过编制线连接,在长度方向上,每一米范围内至少有一根编制线;相邻竹帘之间采用空接、搭接或斜接方式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型重组竹型材,其特征在于:由竹束编制成竹帘组坯后压制成型,重组竹型材中竹束层叠排列,竹束纤维方向与型材主轴方向平行;在重组竹型材中,在任一纵截面中平行长度方向的同一竹束两个接头的距离不小于20cm,在任一横截面中,竹束呈层叠排列,且至少包含一个折叠竹束帘;同一层叠层竹束的厚度偏差±1mm;各竹束之间通过编制线连接,在长度方向上,每一米范围内至少有一根编制线;相邻竹帘之间采用空接、搭接或斜接方式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型重组竹型材,其特征在于:重组竹型材密度大于0.8g/cm3,表层密度低于芯层密度,表层密度与芯层密度之间的差异小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艳刚王飞刘海洋李旭罗韬张秋月蒋正飞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绿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