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施晓艳专利>正文

一种放射科CT用辅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364009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7 23: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放射科CT用辅助装置,包括连接块、连接杆、活动杆一、套管一、横板、握把、牛皮垫、环形气囊、底板、气管以及中心杆,套管一装配在CT床左侧,套管一内装配有活动杆一,活动杆一环形侧面右侧装配有横板,横板下端装配有连接杆,连接杆下端装配有连接块,该设计解决了现有放射科CT用辅助装置不能帮助患者起身的问题,握把装配在连接块右端,握把右端装配有中心杆,中心杆右端装配有底板,中心杆环形侧面装配有环形气囊,环形气囊环形侧面装配有牛皮垫,环形气囊右端装配有气管,该设计实现了便于患者抓握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利于患者起身,便于抓握,功能齐全,安全可靠。

An auxiliary device for CT in radiology department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auxiliary device for CT in radiology department, which comprises a connecting block, a connecting rod, a movable rod, a casing, a transverse plate, a grip, a cowhide pad, an annular airbag, a bottom plate, a trachea and a central rod. The casing is assembled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CT bed, the casing is equipped with a movable rod, and the movable rod is assembled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annular side. A connecting rod is assembled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transverse plate and a connecting block is assembled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connecting rod. The design solves the problem that the existing auxiliary device for radiology CT can not help patients get up. The grip is assembled at the right end of the connecting block. The grip is equipped with a central rod, the right end of the central rod is equipped with a bottom plate, and the annular side of the central rod is equipped with an annular shape. The airbag, the annular side of the airbag is equipped with a cowhide pad, and the right end of the annular airbag is equipped with a trachea. The design achieves the purpose of easy grasping for patients. The utility model is advantageous for patients to get up, grasp easily, have complete functions, and is safe and reliab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放射科CT用辅助装置
本技术是一种放射科CT用辅助装置,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技术介绍
CT是一种无痛苦、无危险、快速方便,适合于任何年龄且准确性高的辅助检查工具,因此医务人员在不能确诊时会采取让病人做CT的方式来诊断病人的病情。有些病人不便弯腰,导致在CT床上不便起身,需要医务人员帮忙扶起,如果遇到病人体重较大,会使医务人员劳动强度大,所以急需一种新型放射科CT用辅助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放射科CT用辅助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有利于患者起身,便于抓握,功能齐全,安全可靠。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放射科CT用辅助装置,包括辅助起身机构、便于抓握机构以及CT床,所述辅助起身机构包括连接块、连接杆、活动杆一、套管一、套管二、活动杆二以及横板,所述套管一装配在CT床左侧,所述套管一内装配有活动杆一,所述活动杆一上端延伸套管一上侧,所述套管二装配在CT床右侧,所述套管二内装配有活动杆二,所述活动杆二上端延伸至套管二上侧,所述活动杆一环形侧面右侧装配有横板,所述活动杆二环形侧面左侧与横板右端相连接,所述横板设置在CT床上侧,所述横板下端装配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下端装配有连接块,所述便于抓握机构包括握把、牛皮垫、环形气囊、底板、气管以及中心杆,所述握把装配在连接块右端,所述握把右端装配有中心杆,所述中心杆右端装配有底板,所述中心杆环形侧面装配有环形气囊,所述环形气囊环形侧面装配有牛皮垫,所述环形气囊右端装配有气管,所述气管右端穿过底板,并延伸至底板右侧。进一步地,所述便于抓握机构装配有两组,两组所述便于抓握机构对称装配在连接块左端和右端。进一步地,所述气管后端装配有封盖。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块右端和左端均装配有保护罩,两组所述便于抓握机构分别装配在两组保护罩内。进一步地,所述套管一环形侧面右侧装配有紧固螺栓一,所述套管二环形侧面左侧装配有紧固螺栓二。进一步地,所述套管一和套管二下端均装配有底座,两组所述底座下端均装配有万向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放射科CT用辅助装置,因本技术添加了连接块、连接杆、活动杆一、套管一、套管二、活动杆二以及横板,该设计通过活动杆一和活动杆二便于调节横板位置,进而调节握把位置,有利于患者起身,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解决了现有放射科CT用辅助装置不能帮助患者起身的问题。因本技术添加了握把、牛皮垫、环形气囊、底板、气管以及中心杆,该设计通过气管控制环形气囊膨胀体积,进而便于患者抓握,避免因握把体积过大或过小使患者不易抓握,有利于患者充分发力,进而有利于患者起身,实现了便于患者抓握的目的。因本技术添加了封盖,该设计便于控制空气的流通,另添加了保护罩,该设计避免灰尘附着在牛皮垫表面,另添加了紧固螺栓一和紧固螺栓二,该设计分别便于固定活动杆一和活动杆二,另添加了底座和万向轮,该设计便于移动套管一和套管二,本技术有利于患者起身,便于抓握,功能齐全,安全可靠。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一种放射科CT用辅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放射科CT用辅助装置中辅助起身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放射科CT用辅助装置中便于抓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辅助起身机构、2-便于抓握机构、3-CT床、11-连接块、12-连接杆、13-活动杆一、14-套管一、15-套管二、16-活动杆二、17-横板、21-握把、22-牛皮垫、23-环形气囊、24-底板、25-气管、26-中心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请参阅图1-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放射科CT用辅助装置,包括辅助起身机构1、便于抓握机构2以及CT床3,辅助起身机构1包括连接块11、连接杆12、活动杆一13、套管一14、套管二15、活动杆二16以及横板17,套管一14装配在CT床3左侧,套管一14内装配有活动杆一13,活动杆一13上端延伸套管一14上侧,套管二15装配在CT床3右侧,套管二15内装配有活动杆二16,活动杆二16上端延伸至套管二15上侧,活动杆一13环形侧面右侧装配有横板17,活动杆二16环形侧面左侧与横板17右端相连接,横板17设置在CT床3上侧,横板17下端装配有连接杆12,连接杆12下端装配有连接块11,该设计解决了现有放射科CT用辅助装置不能帮助患者起身的问题。便于抓握机构2包括握把21、牛皮垫22、环形气囊23、底板24、气管25以及中心杆26,握把21装配在连接块11右端,握把21右端装配有中心杆26,中心杆26右端装配有底板24,中心杆26环形侧面装配有环形气囊23,环形气囊23环形侧面装配有牛皮垫22,环形气囊23右端装配有气管25,气管25右端穿过底板24,并延伸至底板24右侧,该设计实现了便于患者抓握的目的。便于抓握机构2装配有两组,两组便于抓握机构2对称装配在连接块11左端和右端,气管25后端装配有封盖,连接块11右端和左端均装配有保护罩,两组便于抓握机构2分别装配在两组保护罩内,套管一14环形侧面右侧装配有紧固螺栓一,套管二15环形侧面左侧装配有紧固螺栓二,套管一14和套管二15下端均装配有底座,两组底座下端均装配有万向轮。具体实施方式:在进行使用时,首先医务人员对本技术进行检查,检查是否存在缺陷,如果存在缺陷的话就无法进行使用了,此时需要通知维修人员进行维修,如果不存在问题的话就可以进行使用,当环形气囊23体积过大时,导致患者不易抓握,患者取下保护罩,然后打开封盖,使环形气囊23内空气通过气管25流出,进而环形气囊23向中心杆26方向收缩,环形气囊23带动牛皮垫22向中心杆26方向移动,当环形气囊23收缩到一定程度时,患者关闭封盖,实现了便于患者抓握的目的。当需要起身时,医务人员分别拧松紧固螺栓一和紧固螺栓二,活动杆一13和活动杆二16因自身重力原因分别沿着套管一14和套管二15向下移动,活动杆一13和活动杆二16带动横板17向下移动,横板17带动连接杆12向下移动,连接杆12带动连接块11向下移动,连接块11带动握把21向下移动,握把21通过中心杆26带动环形气囊23向下移动,环形气囊23带动牛皮垫22向下移动,当牛皮垫22到达合适的位置时,医务人员分别拧紧紧固螺栓一和紧固螺栓二,使活动杆一13和活动杆二16固定,进而使横板17固定,患者用手握紧牛皮垫22,通过牛皮垫22挤压环形气囊23,环形气囊23挤压中心杆26,然后患者向下拉,借助中心杆26作为支撑点达到了起身的目的,有利于减轻腰部的负担,解决了现有放射科CT用辅助装置不能帮助患者起身的问题。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放射科CT用辅助装置,包括辅助起身机构(1)、便于抓握机构(2)以及CT床(3),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起身机构(1)包括连接块(11)、连接杆(12)、活动杆一(13)、套管一(14)、套管二(15)、活动杆二(16)以及横板(17),所述套管一(14)装配在CT床(3)左侧,所述套管一(14)内装配有活动杆一(13),所述活动杆一(13)上端延伸套管一(14)上侧,所述套管二(15)装配在CT床(3)右侧,所述套管二(15)内装配有活动杆二(16),所述活动杆二(16)上端延伸至套管二(15)上侧,所述活动杆一(13)环形侧面右侧装配有横板(17),所述活动杆二(16)环形侧面左侧与横板(17)右端相连接,所述横板(17)设置在CT床(3)上侧,所述横板(17)下端装配有连接杆(12),所述连接杆(12)下端装配有连接块(11);所述便于抓握机构(2)包括握把(21)、牛皮垫(22)、环形气囊(23)、底板(24)、气管(25)以及中心杆(26),所述握把(21)装配在连接块(11)右端,所述握把(21)右端装配有中心杆(26),所述中心杆(26)右端装配有底板(24),所述中心杆(26)环形侧面装配有环形气囊(23),所述环形气囊(23)环形侧面装配有牛皮垫(22),所述环形气囊(23)右端装配有气管(25),所述气管(25)右端穿过底板(24),并延伸至底板(24)右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放射科CT用辅助装置,包括辅助起身机构(1)、便于抓握机构(2)以及CT床(3),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起身机构(1)包括连接块(11)、连接杆(12)、活动杆一(13)、套管一(14)、套管二(15)、活动杆二(16)以及横板(17),所述套管一(14)装配在CT床(3)左侧,所述套管一(14)内装配有活动杆一(13),所述活动杆一(13)上端延伸套管一(14)上侧,所述套管二(15)装配在CT床(3)右侧,所述套管二(15)内装配有活动杆二(16),所述活动杆二(16)上端延伸至套管二(15)上侧,所述活动杆一(13)环形侧面右侧装配有横板(17),所述活动杆二(16)环形侧面左侧与横板(17)右端相连接,所述横板(17)设置在CT床(3)上侧,所述横板(17)下端装配有连接杆(12),所述连接杆(12)下端装配有连接块(11);所述便于抓握机构(2)包括握把(21)、牛皮垫(22)、环形气囊(23)、底板(24)、气管(25)以及中心杆(26),所述握把(21)装配在连接块(11)右端,所述握把(21)右端装配有中心杆(26),所述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晓艳吕廷勇欧阳晋
申请(专利权)人:施晓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