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适应缓冲蓄冷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63229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7 23: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适应缓冲蓄冷池,包括蓄冰池和回水池,所述蓄冰池的顶部和回水池的底部之间连接有回水管,所述蓄冰池的底部设置有取水管,所述取水管穿过回水池;位于所述回水池内的回水管上设置有限流阀,所述限流阀包括飘浮球、升降绳、升降塞和竖管,所述竖管设置在回水管上,并与回水管连通,所述升降塞设置在竖管内,并能够伸入回水管中,所述飘浮球飘浮在回流水上,所述升降塞和飘浮球之间设置有升降绳;位于所述蓄冰池内的回水管上设置有喇叭口。其能够依靠供冷端回水对制冰水进行预热,减少了双倍的能耗,且结构简单、实施方便,在回流水静止时不会结冰,在取水制冷时不会有冰渣进入管道,保证了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适应缓冲蓄冷池
本技术涉及冰蓄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适应缓冲蓄冷池。
技术介绍
现有冰蓄冷技术中,为了保证管道的通畅,通常要保证管道内流通的水不会结成冰,尤其在制冷主机进行制冰之前。水在流经换热器时,需要保持为液态。一般的做法是在水进入换热器之间,加装预热器对水进行升温。这种做法增加了电力负担、浪费了能源。回流水在进入蓄冰池时,因流速较快,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力,使蓄冰池表层的冰被冲击到底部的取水管附近,冰渣会随着回流水进入循环系统中,容易造成堵塞,进行升温去冰增加了系统的负担。而供冷之后的回流水通常具有相对较高的温度,回水会直接流回蓄冰池,这部分热量散失到蓄冰池中,而蓄冰池依靠制冷主机进行蓄冰,消耗的电量较高。另外,当回水流量较小时,在蓄冰池的管路内容易结冰,从而堵塞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适应缓冲蓄冷池,其能够依靠供冷端回水对制冰水进行预热,减少了双倍的能耗,且结构简单、实施方便,在回流水静止时不会结冰,在取水制冷时不会有冰渣进入管道,保证了效率。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适应缓冲蓄冷池,包括蓄冰池和回水池,所述蓄冰池的顶部和回水池的底部之间连接有回水管,所述蓄冰池的底部设置有取水管,所述取水管穿过回水池,所述取水管和回水池不连通;位于所述回水池内的回水管上设置有限流阀,所述限流阀包括飘浮球、升降绳、升降塞和竖管,所述竖管设置在回水管上,并与回水管连通,所述升降塞设置在竖管内,并能够伸入回水管中,所述飘浮球飘浮在回流水上,所述升降塞和飘浮球之间设置有升降绳;位于所述蓄冰池内的回水管上设置有喇叭口。作为优选的,所述回水管内设置有缓冲片。作为优选的,所述缓冲片呈月牙状,其凸弧面背着水流方向。作为优选的,所述回水池上设置有回水池入口,所述飘浮球和回水池入口位于回水池相对的两端。作为优选的,所述升降塞和竖管的顶壁之间设置有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作为优选的,所述竖管沿竖直方向设置。作为优选的,所述取水管处于回水池中的部分弯曲盘绕呈螺旋状的换热管。作为优选的,所述换热管外设置有换热片。作为优选的,所述回水管的进水口和换热管位于回水池相对的两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设置回水池,将温度相对较高的回水储存在回水池中,利用回水池中的回水对制冰水进行预热,不仅减少了预热消耗的能源,也减少了温度相对较高的回流水制冷所消耗的能源,使系统耗电量更低、蓄冷更高效;系统在从蓄冰池中取水进行制冷时,冰渣不会随回流水进入管道,减少系统负担、降低管道堵塞的风险;另外,通过在回水管的进水口设置限流阀,使回水管的出水口始终不和冰层接触,防止堵塞回水管,保持系统的通畅和高效。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能够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喇叭口的剖视图;图3为限流阀的部分剖视示意图。其中,1-蓄冰池,10-蓄冰池入口,2-回水池,20-回水池入口,3-回水管,30-喇叭口,33-缓冲片,4-取水管,40-换热管,41-换热片,5-冰层,51-制冰水,52-回流水,6-限流阀,60-飘浮球,61-升降绳,62-竖管,63-弹簧,64-升降塞。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参照图1~图3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自适应缓冲蓄冷池,包括蓄冰池1和回水池2。蓄冰池1上部开设有蓄冰池入口10,蓄冰池入口10用于注入冰水。回水池2上部开设有回水池入口20,回水池入口20用于注入回流水52。上述回水池2的底面设置在高于蓄冰池1中冰层5的高度上,蓄冰池1的顶部和回水池2的底部之间连接有回水管3,回水管3的入口和回水池入口20分别位于回水池2相对的两端。回水管3使得蓄冰池1和回水池2连通,回水池2内的回流水52可以注入蓄冰池1中。上述回水管3位于回水池2内的那一端的进水口处设置有限流阀6,位于蓄冰池1内的那一端的出水口设置在高于冰层5的高度上。限流阀6包括飘浮球60、升降绳61、竖管62、弹簧63和升降塞64。竖管62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回水管3上,并和回水管3连通。升降塞64设置在竖管62内,升降塞64可以完全收容在竖管62内;也可以靠重力由竖管62伸入回水管3内,并完全堵塞回水管3。升降塞64和竖管62的顶部之间设置有弹簧63,弹簧63处于压缩状态,其能够推动升降塞64向下运动,帮助升降塞64克服较大的阻力,增加堵塞即时性和稳定性。升降绳61其中一端设置在升降塞64上,另一端沿竖直方向穿出竖管62,并连接飘浮球60。飘浮球60为空心的轻材质球,其能够漂浮在回流水52的水面上。当回流水52水位升高时,飘浮球60上升,拉动升降塞64上升,回流水52大量的从回流管3进入蓄冰池1内;此时回流水52的水位下降,飘浮球60下降,升降塞64靠重力和弹簧63的推力下降,减小回流管3内回流水52的流量,回流水52的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升降塞64完全堵塞回流管3,从而保持回水池2内的水位高度,使得回水管3的出水口不与冰层5接触,防止回水管3堵塞。回水管3的进水口和回水池入口20分别设置在回水池相对的两端,减小回水池入口20进入的回流水52对飘浮球60的影响,保证飘浮球60位置的稳定性,从而保证通过回水管3的水流量稳定,不会对蓄冰池1产生较大冲击力。上述回水管3的出口处设置有喇叭口30,喇叭口30的收缩口和回水管3相连。流经喇叭口30的回流水52向周围扩散,减小回流水52的冲击力,防止冰层5冲刷至蓄冰池底部。在回水管3的内壁上设置有缓冲片33,缓冲片3一端位于回水管3的中间。缓冲片33呈月牙状,其凸弧面背着水流方向。当回流水52流经回水管3时,会在缓冲片33上形成涡流,进一步减小回流水52的冲击力。上述蓄冰池1的底部设置有取水管4。取水管4穿过回水池2,其与回水池2不连通。取水管4处于回水池2中的部分弯曲盘绕呈螺旋状的换热管40,换热管40设置在回水池2内靠近回水池入口20的那一端,使得刚进入回水池2的温度较高的回流水52能与换热管40直接接触,提升去冰升温的效率。换热管40外设置有换热片41。换热管40和换热片41使得流经回水池2的低温制冰水51与温度较高的回流水52进行充分的热量交换,升高制冰水51的温度,降低回流水52的温度,而不需要进行额外的加热与制冷,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消耗。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能够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适应缓冲蓄冷池,其特征在于,包括蓄冰池和回水池,所述蓄冰池的顶部和回水池的底部之间连接有回水管,所述蓄冰池的底部设置有取水管,所述取水管穿过回水池,所述取水管和回水池不连通;位于所述回水池内的回水管上设置有限流阀,所述限流阀包括飘浮球、升降绳、升降塞和竖管,所述竖管设置在回水管上,并与回水管连通,所述升降塞设置在竖管内,并能够伸入回水管中,所述飘浮球飘浮在回流水上,所述升降塞和飘浮球之间设置有升降绳;位于所述蓄冰池内的回水管上设置有喇叭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适应缓冲蓄冷池,其特征在于,包括蓄冰池和回水池,所述蓄冰池的顶部和回水池的底部之间连接有回水管,所述蓄冰池的底部设置有取水管,所述取水管穿过回水池,所述取水管和回水池不连通;位于所述回水池内的回水管上设置有限流阀,所述限流阀包括飘浮球、升降绳、升降塞和竖管,所述竖管设置在回水管上,并与回水管连通,所述升降塞设置在竖管内,并能够伸入回水管中,所述飘浮球飘浮在回流水上,所述升降塞和飘浮球之间设置有升降绳;位于所述蓄冰池内的回水管上设置有喇叭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缓冲蓄冷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水管内设置有缓冲片。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缓冲蓄冷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片呈月牙状,其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凤飞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高菱蓄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