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向耗能梁偏心支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5849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7 20: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竖向耗能梁偏心支撑,涉及钢框架支撑结构技术领域。该偏心支撑包括:非耗能梁、两个耗能梁、支撑梁、以及框架柱;两个耗能梁间隔预设距离并列设置,且垂直于非耗能梁的长度方向,耗能梁的上端面连接非耗能梁的底面;支撑梁位于两个耗能梁的外部,支撑梁的上端分别连接两个耗能梁的下端部;框架柱连接非耗能梁,以及支撑梁未连接耗能梁的端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竖向耗能梁偏心支撑,通过设置两个间隔预设距离的耗能梁,增加了整体偏心支撑的结构灵活性,可根据实际应用期望来调整两个耗能梁的间距,进而优化支撑梁的布局,以避免支撑梁影响到其他作业的顺利进行。由于设置了两个耗能梁,也可提高偏心支撑的耗能能力,增强抗震性能。

Eccentrically braced vertical beam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vertical energy dissipation beam eccentric support, which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steel frame supporting structure. The eccentric support includes: non-energy-dissipating beam, two energy-dissipating beams, supporting beam and frame column; the distance between two energy-dissipating beams is set side by side and perpendicular to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non-energy-dissipating beam; the upper end of energy-dissipating beam is connected with the bottom of non-energy-dissipating beam; the supporting beam is located outside of two energy-dissipating beams, and the upper end of the supporting beam is connected separately. The lower end of the two energy dissipation beams is connected; the frame column is connected with the non-energy dissipation beam, and the supporting beam is not connected with the end of the energy dissipation beam. The eccentric bracing of the vertical energy dissipation beam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increases the structural flexibility of the overall eccentric bracing by setting two energy dissipation beams with preset distances between them. The spacing of the two energy dissipation beams can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expectation, and the layout of the supporting beam can be optimized so as to avoid the influence of the supporting beam on the smooth operation of other operations. . Since two energy dissipation beams are installed, the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of eccentric braces can be improved and seismic performance impro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竖向耗能梁偏心支撑
本专利技术涉及钢框架支撑结构
,特别涉及一种竖向耗能梁偏心支撑。
技术介绍
偏心支撑是一种耗能能力较强的结构体系,在钢结构建筑中设置偏心支撑,可增强建筑的抗震性能。在地震时偏心支撑可出现局部塑性形变,以耗散地震能量,避免建筑坍塌,是维护建筑安全必不可少的结构之一。相关技术中提供了一种偏心支撑,如图1所示,该偏心支撑包括:非耗能梁1、耗能梁2、支撑梁3、以及框架柱4。其中,耗能梁2垂直于非耗能梁1的长度方向,耗能梁2的上端连接非耗能梁1的底面。支撑梁3分别设置在耗能梁2的两侧,且支撑梁3的上端与耗能梁2的下端连接。框架柱4分别设置在非耗能梁1两端,与非耗能梁1以及支撑梁3相连。在地震时偏心支撑耗能梁可出现局部塑性形变,以耗散地震能量,避免建筑坍塌。在实现本专利技术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相关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相关技术中提供的偏心支撑,不论耗能梁2设置在何处,必然存在一个支撑梁3位于整体偏心支撑的中部区域,使得偏心支撑存在结构布置不灵活的缺陷。此时采用相关技术中的偏心支撑易影响其他作业,例如工艺管道架设、人员检修等作业的顺利进行。举例来说,当在偏心支撑的下方布置工艺管道时,由于支撑梁3位于偏心支撑的中部区域,因此会阻碍工艺管道顺利穿过,因此必须使得管道绕开支撑梁3设置,进而增加了管道架设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竖向耗能梁偏心支撑,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的相关问题。该技术方案具体如下:一种竖向耗能梁偏心支撑,包括:非耗能梁、两个耗能梁、支撑梁、以及框架柱;两个所述耗能梁间隔预设距离并列设置,且垂直于所述非耗能梁的长度方向,所述耗能梁的上端面连接所述非耗能梁的底面;所述支撑梁分别位于两个所述耗能梁的外侧,所述支撑梁的上端连接所述耗能梁的下端部;所述框架柱连接所述非耗能梁以及所述支撑梁未连接所述耗能梁的端部。可选地,所述支撑梁与相连的所述框架柱之间的角度大于或者等于30°。可选地,所述耗能梁包括:第一翼缘、腹板、以及第二翼缘;所述第一翼缘与所述第二翼缘平行相对设置;所述腹板位于所述第一翼缘和所述第二翼缘之间,并以垂直的方式同时连接所述第一翼缘和所述第二翼缘。可选地,所述耗能梁包括:第一耗能梁和第二耗能梁;所述支撑梁包括第一支撑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一耗能梁的第一翼缘的外侧面;所述第二支撑梁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二耗能梁的第二翼缘的外侧面。可选地,所述竖向耗能梁偏心支撑具有轴对称结构。可选地,所述非耗能梁、所述支撑梁、以及所述框架柱的设计内力与所述第一耗能梁或者所述第二耗能梁的全塑性受剪承载力或全塑性受弯承载力相匹配。可选地,所述非耗能梁、所述支撑梁、以及所述框架柱的设计内力满足以下要求:F=ΩβF1式中,F-所述非耗能梁、所述支撑梁、以及所述框架柱的设计内力;Ω-常数放大系数;β-受所述第一耗能梁或者所述第二耗能梁的内力影响的放大系数;F1-所述非耗能梁、所述支撑梁、以及所述框架柱多遇地震组合时的荷载效应内力。可选地,β根据以下公式获取:β=max(βL,βR)式中,βL-受所述第一耗能梁内力影响的放大系数;βR-受所述第二耗能梁内力影响的放大系数。可选地,βL、βR通过以下公式获取:βL=min(VSL/VL,MSNL/ML)βR=min(VSR/VR,MSNR/MR)式中,VSL-所述第一耗能梁的全塑性受剪承载力;VSR-所述第二耗能梁的全塑性受剪承载力;VL-所述第一耗能梁多遇地震组合时的荷载效应剪力;VR-所述第二耗能梁多遇地震组合时的荷载效应剪力;MSNL-所述第一耗能梁的全塑性受弯承载力;MSNR-所述第二耗能梁的全塑性受弯承载力;ML-所述第一耗能梁多遇地震组合时的荷载效应弯矩;MR-所述第二耗能梁多遇地震组合时的荷载效应弯矩。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两个间隔预设距离的耗能梁,且两个支撑梁连接两个耗能梁的外部,进而可改变耗能梁之间的预设距离来改变支撑梁的位置。在设计时,若支撑梁的位置与其他作业发生冲突,则调整耗能梁之间的预设距离改变支撑梁的位置即可规避。不难看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竖向耗能梁偏心支撑具有更灵活的结构特征,在使用时不会阻碍其他作业的顺利进行,其使用范围更广。同时由于增加了两个耗能梁,因此整体竖向耗能梁偏心支撑的耗能能力更强,有助于优化该结构的抗震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相关技术中所提供的偏心支撑的主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竖向耗能梁偏心支撑的主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竖向耗能梁偏心支撑中耗能梁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个标记分别为:1、非耗能梁;2、耗能梁;21、第一翼缘;22、腹板;23、第二翼缘;2A、第一耗能梁;2B、第二耗能梁;3、支撑梁;3A、第一支撑梁;3B、第二支撑梁;4、框架柱。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竖向耗能梁偏心支撑,该竖向耗能梁偏心支撑包括:非耗能梁1、两个耗能梁2、支撑梁3、以及框架柱4。其中,两个耗能梁2间隔预设距离并列设置,且均垂直于非耗能梁1的长度方向,耗能梁2的上端面连接非耗能梁1的底面。支撑梁3位于两个耗能梁2的外侧,且支撑梁3的上端连接耗能梁2的下端部。框架柱4连接非耗能梁1以及支撑梁3未连接耗能梁2的端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竖向耗能梁偏心支撑,将两个耗能梁2间隔预设距离并列设置,且两个支撑梁3设置在两个耗能梁2的外部,如此通过改变耗能梁2之间的预设距离可以改变支撑梁3的位置,避免支撑梁3穿过耗能梁的中部区域设置。在设计时,若支撑梁3的位置与其他作业发生冲突,则调整耗能梁2之间的预设距离改变支撑梁3的位置即可规避。不难看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竖向耗能梁偏心支撑具有更灵活的结构特征,在使用时不会阻碍其他作业的顺利进行,其使用范围更广。同时由于增加了两个耗能梁2,因此整体竖向耗能梁偏心支撑的耗能能力更强,有助于优化该结构的抗震性能。其中,对于两个耗能梁2间的预设距离不做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例如工艺管道的直径、检测通道的大小等,调整预设距离的大小。进一步地,支撑梁3与相连的框架柱4之间的角度大于或者等于30°。若支撑梁3与相连的框架柱4之间的角度小于30°时,会削弱支撑梁3的支撑效果,引起局部失稳,影响建筑安全。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支撑梁3与相连的框架柱4之间的角度可以为40°、50°、60°等。关于耗能梁2的结构,具体地,如图3所示,耗能梁2包括:第一翼缘21、腹板22、以及第二翼缘23。其中,第一翼缘21与第二翼缘23平行设置。腹板22位于第一翼缘21和第二翼缘23之间,并以垂直的方式同时连接第一翼缘21和第二翼缘23。换言之,耗能梁2具有工字梁结构。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耗能梁2包括:第一耗能梁2A和第二耗能梁2B。并且,支撑梁3包括第一支撑梁3A和第二支撑梁3B。其中,第一支撑梁3A的顶端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竖向耗能梁偏心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耗能梁偏心支撑包括:非耗能梁(1)、两个耗能梁(2)、支撑梁(3)、以及框架柱(4);两个所述耗能梁(2)间隔预设距离并列设置,且垂直于所述非耗能梁(1)的长度方向,所述耗能梁(2)的上端面连接所述非耗能梁(1)的底面;所述支撑梁(3)位于两个所述耗能梁(2)的外侧,所述支撑梁(3)的上端连接所述耗能梁(2)的下端部;所述框架柱(4)连接所述非耗能梁(1)以及所述支撑梁(3)未连接所述耗能梁(2)的端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竖向耗能梁偏心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耗能梁偏心支撑包括:非耗能梁(1)、两个耗能梁(2)、支撑梁(3)、以及框架柱(4);两个所述耗能梁(2)间隔预设距离并列设置,且垂直于所述非耗能梁(1)的长度方向,所述耗能梁(2)的上端面连接所述非耗能梁(1)的底面;所述支撑梁(3)位于两个所述耗能梁(2)的外侧,所述支撑梁(3)的上端连接所述耗能梁(2)的下端部;所述框架柱(4)连接所述非耗能梁(1)以及所述支撑梁(3)未连接所述耗能梁(2)的端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向耗能梁偏心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3)与相连的所述框架柱(4)之间的角度大于或者等于3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向耗能梁偏心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梁(2)包括:第一翼缘(21)、腹板(22)、以及第二翼缘(23);所述第一翼缘(21)与所述第二翼缘(23)平行设置;所述腹板(22)位于所述第一翼缘(21)和所述第二翼缘(23)之间,并以垂直的方式同时连接所述第一翼缘(21)和所述第二翼缘(2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竖向耗能梁偏心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梁(2)包括:第一耗能梁(2A)和第二耗能梁(2B);所述支撑梁(3)包括第一支撑梁(3A)和所述第二支撑梁(3B);所述第一支撑梁(3A)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一耗能梁(2A)的第一翼缘(21)的外侧面;所述第二支撑梁(3B)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二耗能梁(2B)的第二翼缘(23)的外侧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向耗能梁偏心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耗能梁偏心支撑具有轴对称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竖向耗能梁偏心支撑,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世玺黄友强黄筱烜陈文和周楠张爱中高昊嘉罗春霞冯云霞李鸿维
申请(专利权)人: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