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福田专利>正文

多段中棒自动伞安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570 阅读:2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多段中棒自动伞安全结构,主要包括有伞柄(10)、中棒(20)、上巢(30)、中巢(60)、下巢(40)及伞骨(50),伞骨(50)相应地枢接于上、中、下巢(30)、(60)、(40)上,中棒(20)由多段管体相互套接组成,中棒(20)的上端固设于上巢(30),而中棒(20)的下端与伞柄(10)固连,中巢(60)及下巢(40)活动套设在中棒(20)上,下巢(40)的下端向下凸设一可嵌入伞柄(10)内的凸缘(41),凸缘(41)上设有可与伞柄(10)内之按钮(11)的扣钩(111)扣合的扣孔(411),其特征在于:所述伞柄(10)内还活动组设一环形安全扣(80),该安全扣(80)的内孔壁上对称设有一内凸缘(81a)和扣管部(82a),其中对应内凸缘(81a)一侧的安全扣(80)与伞柄(10)之间有弹性件(83a)支顶,而对应扣管部(82a)的下巢(40)之凸缘段设有缺口槽(412),以及中棒(20)的外管下端对应扣管部(82a)的部位也相应地设有一扣合部(21)。(*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伞具
,特指一种多段中棒自动伞安全结构改良。
技术介绍
伞具作为人们遮阳挡雨的日常生活用品,因其轻便、实用的特点深受人们的青睐。尤其是多段中棒的自动伞,其具有自动打开功能,使用更为方便,因而使用也较为广泛。然而,现有的自动伞中,只要按下伞柄上的按钮解除按钮扣对中棒或下巢的束缚(按钮扣可卡扣于中棒收合外管或下巢),则即使伞骨受到绑带的绑缚而没有开展,中棒还是会在相应弹性件的作用下自动弹出,有时在无意中产生打人情况,尤其是小孩玩耍,稍微不留神则会发生意外事故,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安全性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性更高,在伞骨受到绑带绑缚时,按动伞柄上的按钮,中棒也不会随意弹出的多段中棒自动伞安全结构改良。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包括有伞柄、中棒、上巢、中巢、下巢及伞骨,伞骨相应地枢接于上、中、下巢上,中棒由多段管体相互套接组成,中棒的上端固设于上巢,而中棒的下端与伞柄固连,中巢及下巢活动套设在中棒上。下巢的下端向下凸设一可嵌入伞柄内的凸缘,凸缘上设有可与伞柄内之按钮的扣钩扣合的扣孔;伞柄内还活动组设一环形安全扣,该安全扣的内孔壁上对称设有一内凸缘和扣管部,其中对应内凸缘一侧的安全扣与伞柄之间有弹性件支顶,而对应扣管部的下巢之凸缘段设有缺口槽,以及中棒的外管下端对应扣管部的部位也相应地设有一扣合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伞柄内活动组设一安全扣,安全扣的中段结合一销轴连接于伞柄内,而安全扣上端的外侧有一弹性件支顶,内侧有一内凸缘,安全扣的下端则设有一扣管部,中棒的外管下端对应扣管部的部位相应地设有一扣合部。当然,安全扣也可安置于中棒内,即在中棒之与伞柄固接的一端的内中孔组设安全扣,安全扣的下端结合一销轴连接于中棒,而安全扣的中部与上端朝相反方向分别凸设有凸缘及扣管部,其中中部的凸缘顶端由内管的相应通孔凸露出中棒外,且安全扣中部内侧与中棒内管的内壁之间有弹性件支顶,安全扣的扣管部在收伞时透过内管之另一通孔扣合于其余管体的扣合部。采用以上的结构后,通过安全扣的卡设可实现伞骨不开展则中棒不会自动弹出的功效,即当伞骨受到绑带绑缚时,上、中、下巢之间的距离相对不变,下巢没有上移,而其凸缘依然嵌设于伞柄内使得安全扣处于扣合中棒外管之状态,阻止中棒弹出,避免意外伤人,确保安全。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其一实施例之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图1的局部结构放大图;附图3为图1之安全扣立体示意图;附图4为图1之打开示意图;附图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之结构示意图;附图6为图5之安全扣立体示意图;附图7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之结构示意图;附图8为图7之安全扣立体示意图;附图9为本技术用于拉绳式自动伞的结构示意图;附图10为本技术用于又一自动伞的结构示意图;附图11为本技术用于直骨伞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附图1~4所示为本技术其一实施例之结构示意图,主要包括有伞柄10、中棒20、上巢30、中巢60、下巢40及伞骨50,伞骨50相应地枢接于上、中、下巢30、60、40上。中棒20由多段管体相互套接组成,中棒20的上端固设于上巢30,而中棒20的下端与伞柄10固连,中巢60及下巢40活动套设在中棒20上,且中巢60与下巢40之间有压缩弹簧70支顶。下巢40的下端向下凸设一可嵌入伞柄10内的凸缘41,凸缘41上设有可与伞柄10内之按钮11的扣钩111扣合的扣孔411。伞柄10内还活动组设一环形安全扣80,安全扣80的内孔壁上对称设有一内凸缘81a和扣管部82a,其中对应内凸缘81a一侧的安全扣80与伞柄10之间有弹性件83a支顶,而对应扣管部82a的下巢40之凸缘段设有缺口槽412,以及中棒20的外管下端对应扣管部82a的部位也相应地设有一扣合部21,缺口槽412用于供扣管部82a凸伸入中棒20之外管上的扣合部21之用。用时,按下伞柄10上的按钮11,使按钮11上的扣钩111脱离下巢40之凸缘41上的扣孔411,解除对下巢4的锁扣。这时,如果伞骨50受到绑带的绑缚,则伞骨50无法开展,从而保持上、中、下巢30、60、40之间的相对距离不变,下巢40没有上移,其凸缘41依然嵌设于伞柄10内顶压安全扣80之内凸缘81a,使安全扣80朝一侧偏移,并压缩弹性件83a,从而安全扣80另一侧上的扣管部82a依然处于扣入中棒20外管扣槽21内的状态,也就卡住中棒20的其余外伸管体,阻止中棒20弹出,避免意外伤人,确保安全。如果解除对下巢40的锁扣,且伞骨50可自由开展时,则下巢40即可在压缩弹簧70配合伞骨50的作用下自由沿中棒20上移,下巢40的凸缘41跟随上移则解除对安全扣80之内凸缘81a的顶压,这时,安全扣80在弹性件83a的支顶下复位,从而使安全扣80另一侧上的扣管部82a退出卡位,随即解除了安全扣80对中棒20其余管体的卡设。扣管部82a退出中棒20外管体的扣槽21也就恢复中棒20的自由伸缩,中棒20伸展配合伞骨50开展,即伞具打开完成。收伞时,与现有自动伞一样,下拉下巢40直至下巢40之凸缘41嵌入伞柄10内,并由按钮11的扣钩111扣住凸缘41上的扣孔411即可,而这时,下巢40凸缘41也自然推顶安全扣80之内凸缘81a,使安全扣80朝一侧偏移,并压缩弹性件83a,安全扣80另一侧上的扣管部82a同样自动卡设于中棒20之缩回的外管体之扣槽21,以备下次开伞之用。附图5、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之结构示意图;其中,安全扣80呈半弧形。其中段结合一销轴84b连接于伞柄10内,并可绕销轴84b偏转,而安全扣80上端的外侧有一弹性件85b支顶,内侧有一内凸缘81b,安全扣80的下端则设有一扣管部82b,中棒20的外管下端对应扣管部82b的部位相应地设有一扣合部21。伞具收合时,下巢40之凸缘41嵌入伞柄10内,并由凸缘41的外壁顶压安全扣80上端的内凸缘81b,弹性件85b受到压缩,使安全扣80绕销轴84b顺时针偏转(图5所示),从而安全扣80下端的扣管部82b内转则扣合于中棒20的外管下端的扣合部21,也就限制了中棒20的自由伸缩。当下巢40的凸缘41退出伞柄10时,凸缘41的外壁解除对安全扣80之内凸缘81b的顶压,从而安全扣80又在弹性件85b的推动作用绕销轴84b回转,即安全扣80下端的扣管部82b外转而与中棒20外管的扣合部21脱扣,也就恢复中棒20的自由伸缩,中棒20伸展配合伞骨50开展,即伞具打开完成。如果伞骨50受到外力束缚,以致下巢40不能上移时,则安全扣80起到安全防弹作用,避免中棒20意外弹出伤人。附图7、8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之结构示意图,其安全扣80安置于中棒20内,即在中棒20之与伞柄10固接的一端的内中孔组设一安全扣80,安全扣80的下端结合一销轴86c连接于中棒20,而安全扣80的中部与上端朝相反方向分别凸设有凸缘81c及扣管部82c,其中中部的凸缘81c顶端由内管的相应通孔凸露出中棒20外,且安全扣80中部内侧与中棒10内管的内壁之间有弹性件87c支顶,安全扣80的扣管部82c在收伞时透过内管之另一通孔扣合于其余管体的扣合部21。伞具收合时,下巢40朝伞柄10端下移,并由其凸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福田
申请(专利权)人:刘福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