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方义琮专利>正文

伞具的伞骨与蜂巢套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167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伞具的伞骨与蜂巢套固结构,主要的改进是:蜂巢构件为一中空套管,一端缘向外延伸一圆盘体,并于圆盘体的一端圆面适当处另凹设一定位环槽,该定位环槽恰与每一伞骨槽呈相交连通状,令副伞骨的枢接端可藉由一钢环穿设枢串后,该钢环两接合端可呈密合封闭的形态,使钢环、副伞骨可直接套设于蜂巢构件的定位环槽与伞骨槽处,再以一螺盖螺固,使副伞骨与蜂巢的套固更为简便、美观。(*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伞具,特别是指一种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的伞具组装结构,不仅可有效提升组装效率,并能减少不必要的加工制造程序降低成本的伞具的伞骨与蜂巢套固结构的改进。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外出用于挡风遮雨的器具亦越来越简便、实用,伞具即为其中一例,伞具的使用对现代人来说不仅仅只是用于避雨,亦可用于遮阳、挡风等。请参看附图说明图1所示,一般伞具主要系由『主伞骨』、『蜂巢构件』及预定数目的『副伞骨』所组成,其中,副伞骨系由外顶骨、内顶骨、张力骨与运动骨等组件所构成,同时,并恰巧令『内顶骨』、『张力骨』、『连动骨』一端依序与位于主伞骨上、中、下缘的蜂巢相接,令副伞骨可藉由蜂巢构件的定位与导动呈张开或缩合的动作,由此可知,伞具开、合、组设结构是否方便、稳固,使用是否顺手、安全,实和蜂巢构件与副伞骨套接的结构息息相关,请参看图2、图3所示,由先前技术可知,一般副伞骨与蜂巢构件结合的结构,较早的业者系利用一『钢丝』将副伞骨串设后,再将钢丝圈套于蜂巢的『定位槽』处,并于钢丝两接合端呈油条状结合后,直接将其凸露于外,然,该接合端却随时有伤人之虞且亦不美观,因此,便有业者于蜂巢构件的定位槽适当之处形成相接通的凹槽,令接合端可压置于内(图4所示),然,此种结合方式不仅因为凹槽的形成而增加制造加工上的成本,且组装、固定时,该钢丝结合的接合端位置亦受到限制,而增加组装作业上的不便,因为若结合的位置稍有不准,则接合端仍然会凸露于外,为改善上述的缺失,便有人另外创作出一种结合的结构,请参看图5、6所示,另种副伞骨与蜂巢构件固定的结构特征是,蜂巢构件与副伞骨接合的位置分别形成『圆窝』状与『圆球』状,令圆球部恰巧套入于圆窝部内,同时,为防此圆球部于伞骨张开瞬间因受力较大而脱出圆窝部,故,另于蜂巢构件适当处螺设一螺盖,以达限固的效用,而此种固定结构虽然有其特点,但,因为伞骨利用圆球部与蜂巢构件结合时,须一支、一支套置才行,组装效率低,利用圆球与圆窝套固的结构不仅配合精度要求较高,而且制造、加工成本也相对提高,同时,螺盖的设置亦系组装作业及成本的负担,而有加以改进的必要。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改善上述习用副伞骨与蜂巢构件组装固定上的不便,提供一种伞具的伞骨与蜂巢套固结构。本技术伞具的伞骨与蜂巢套固结构,主要由主伞骨、蜂巢构件及若干副伞骨所组成,其中副伞骨由外顶骨、内顶骨、张力骨与连动骨构件所组成,利用蜂巢构件分别套设于主伞骨的上、中、下缘适当位置处,恰巧可依序与内顶骨、张力骨与连动骨的一端套接,令伞具可呈张开、收合的动作,而蜂巢构件为一中空套管,一端缘处向外延伸一圆盘体,并于圆盘体侧边开设预定数目的伞骨槽,其管体适当处可令一螺盖螺设,其特征是该蜂巢构件于圆盘体的一端圆面适当另凹设有一定位环槽,该定位环槽恰巧与每一伞骨槽呈相交连通状,令副伞骨的枢接端由一钢环穿设枢串后,该钢环两接合端可呈密合封闭的形态,使钢环、副伞骨可直接套设于蜂巢构件的定位环槽与伞骨槽处,再以一螺盖螺固,使副伞骨与蜂巢的套固更为简便、美观;该定位环槽开设于圆盘体的外环侧适当处,可由具有弹、塑性的钢环将副伞骨穿设枢串后,直接套设于定位环槽处;副伞骨的枢接端还可利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T字形的形态,令其可直接套设于圆盘体所开设的T型槽处。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一般伞具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2是习用副伞骨受钢丝串设的示意图。图3是图2习用副伞骨与蜂巢构件的结合固定示意图。图4是图2习用副伞骨与蜂巢构件结合固定的另一形态示意图。图5是另一习用副伞骨与蜂巢构件结合的上视平面图。图6是图5习用的剖面组合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组合外观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分解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组合剖面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的另一创作实施例外观图。图11是本技术另一创作实施例分解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另一创作实施例组合剖示图。图13是本技术的又一创作实施例分解示意图。图14为图13实施例的组合剖示图。图中1—主伞骨 2、2′、2″—蜂巢构件21—管体 211—螺纹段22—圆盘体 222、222′—定位环槽221—伞骨槽223—T型槽3—副伞骨 31—外顶骨32—内顶骨 33—张力骨34—连动骨 35、36—枢接端4—螺盖5—钢环请参阅图7~图14,图中所示为本技术所选用的实施例的结构,此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种结构的限制。请参阅图7~图9所示,本技术伞具的伞骨与蜂巢套固结构,主要系由主伞骨1、蜂巢构件2及若干副伞骨3所组成,其中,副伞骨3系由外顶骨31、内顶骨32、张力骨33与连动骨34等构件所组成,可利用第一、第二、第三蜂巢构件2、2′、2″分别套设于主伞骨1之上、中、下缘适当位置处,而恰巧依序与内顶骨32、张力骨33与连动骨34的一端套接,令副伞骨3藉由第三蜂巢构件2″之上、下推移而呈张开或收合的动作,而蜂巢构件2、2′、2″系由一由中空的管体21与一圆盘体22所组成,其中,圆盘体22于侧边的环面开设有预定数目的伞骨槽221,而管体21则于衔接圆盘体22的适当处形成一螺纹段211,恰巧可令一螺盖4螺设,鉴于上述的结构乃习知的技术手段,在此不加赘述,而本技术的特点在于该蜂巢构件2于圆盘体22相对管体21一端的圆面适当处,另凹设有一定位环槽222,该定位环槽222并与每一伞骨槽221呈相交连通状,令副伞骨3的枢接端35可利用一钢环5穿设枢串后,藉由该钢环5两接合端可呈密合封闭的形态,使钢环5可直接套置于蜂巢构件2的定位环槽222处,而副伞骨3则可直接置入于伞骨槽221内,而螺盖4则于钢环5至定位后,将其螺设至管体21的螺纹段211处,以压固副伞骨3,藉此,使副伞骨3与蜂巢构件2的结合、固定更为简便、美观。由上述说明可知,本技术副伞骨3与蜂巢构件2固设的结构,利用钢环5依序枢串若干副伞骨3后,直接将其置入于定位环槽222内,并以一螺盖4压固的结构特征,确实具有高度的创造性,不仅组装作业较习用结构更为方便、省时、省力,而且因为枢结的构件简单,因此在加工上不须精密的配合度或繁杂的加工手段,因而能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图10至图12,表述了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其特征在于该蜂巢构件2的定位环槽222′另可开设于圆盘体22的外环侧适当处,组装时,同样令钢环5将副伞骨3穿设枢串后,直接令钢环5套置于定位环槽222′内即可,而不须螺盖4的螺设即牢固,因而更能节省材料、降低成本,副伞骨与蜂巢的套固亦简便、美观,惟须加以说明的是,因为钢环5本身系一弹、塑性的构件,故可呈张开或缩合的动作,因此,在组装上并不会有任何困难产生。请看图13、图14所示,本技术副伞骨3的枢接端36还可利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T型状的形态,可直接套设于圆盘体22圆面处所开设的T型槽223处,并利用螺盖4加以套固,该枢接端36的T字型或T型槽223系可形成圆柱状或角柱状的形态,令构件不论加工成型或组装作业皆较习用的套组结构更为简便,同时,配合要求的精密度亦相对降低。最后,欲加以说明的是,所谓首先创作及合于实用,乃指将具有『改良性』『进步性』的工业技术,表现于物品的形状、构造或装置上,得以『提高』原来物品具有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伞具的伞骨与蜂巢套固结构,主要由主伞骨、蜂巢构件及若干副伞骨所组成,其中副伞骨由外顶骨、内顶骨、张力骨与连动骨构件所组成,利用蜂巢构件分别套设于主伞骨的上、中、下缘适当位置处,恰巧可依序与内顶骨、张力骨与连动骨的一端套接,令伞具可呈张开、收合的动作,而蜂巢构件为一中空套管,一端缘处向外延伸一圆盘体,并于圆盘体侧边开设预定数目的伞骨槽,其管体适当处可令一螺盖螺设,其特征在于:该蜂巢构件于圆盘体的一端圆面适当另凹设有一定位环槽,该定位环槽恰巧与每一伞骨槽呈相交连通状,令副 伞骨的枢接端由一钢环穿设枢串后,该钢环两接合端可呈密合封闭的形态,使钢环、副伞骨可直接套设于蜂巢构件的定位环槽与伞骨槽处,再以一螺盖螺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义琮
申请(专利权)人:方义琮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