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漩涡式气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14882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3 08: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机械结构漩涡式气泵,包括壳体、设于所述壳体内的叶轮及用于驱动所述叶轮旋转的驱动件;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与所述第一壳体相配合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连接处设有一液封部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散热部件可吸收泵体热量,保持泵体温度稳定,保持叶轮工作效率,增大压缩气体的量;通过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设置气封件,可避免液体从壳体的连接处渗透至壳体内,造成壳体内带水;且气密件可对壳体的连接处实现初步密封,可有效的减少甚至隔绝气体外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漩涡式气泵
本技术属于漩涡式气泵
,尤其是涉及一种高效漩涡式气泵。
技术介绍
现有的漩涡式气泵仅通过设置散热片进行散热,其导致散热效果差,泵体内的热热量无法及时排出泵体内,降低了泵体的压缩气体的效率;同时还存在壳体之间的密封性能差的缺陷,泵体内的气体易从壳体中泄露出去,进一步降低了泵体的压缩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效压缩气体的高效漩涡式气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机械结构漩涡式气泵,包括壳体、设于所述壳体内的叶轮及用于驱动所述叶轮旋转的驱动件;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与所述第一壳体相配合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侧壁上设有多个散热部件,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连接处设有一液封部件。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从而便于将叶轮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方便安装;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处设置液封部件,对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处的缝隙实现液封,液体的密度远大于气体密度,因此用于密封的液体无法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连接处渗透进壳体内,因此安全性高;采用液封的方式,对两壳体连接处的密封效果好,气体无法泄露,泵体压缩气体的效率高;设置液封件还可便于判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连接处细微的漏气和漏气的位置,在壳体内的气体向外泄露时,如果采用液封部件内完全填充满液体,则可从气泡产生的位置和产生的量判断漏气的位置和漏气的量;如果液封部件内未完全填充满液体,则可通过液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率判断出气体泄露的大致位置与气体泄露的量;通过该液封的方式,实现一物多用,使用方便;散热部件可迅速的将泵体内的热量快速的吸收掉,进而保持泵体内的温度稳定,可有效的保持泵体内的叶轮工作效率,增大了压缩气体的量;通过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设置气封件,可避免液体从壳体的连接处渗透至壳体内,造成壳体内带水;且气密件可对壳体的连接处实现初步密封,可有效的减少甚至隔绝气体外泄。进一步的,所述气密件包括密封本体和设于所述密封本体上的密封凸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密封凸部相配合的密封凹部;设置凸部卡入至密封凹部内,可对密封件实现初步固定,避免连接时气密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上脱落下来,且该设置方式还可增强气密件的密封性,进一步减少内部气体泄露。进一步的,所述散热部件包括冷却管件和多个散热片,所述冷却管件内设有冷却液;冷却液可迅速吸收泵体上传来的热量,设有冷却液的泵体可无视区域,即使在狭小的空间也具有很好的散热效果。进一步的,所述液封部件包括第一液封件、第二液封件及设于第一液封件和第二液封件间的液封腔,所述液封腔内设有密封液;设置第一液封件和第二液封件,两液封件相互连接形成液封腔,通过该设置方式形成的液封腔,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连接处置于液封腔内,进而密封液可直接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处相接触,进而实现完全液封,因此壳体不会漏气;通过两液封件相连接,其方便安装,还可便于对液封部件进行更换和维修,减小了维修成本。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液封件上设有多个固定部,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固定部相配合的固定槽;设置固定部卡入至固定槽内,可对第一液封件定位,便于将第一液封件安装到原设计的位置上,便于后续第二液封件与第一液封件准确对接在一起;同样,固定部和固定槽还可保障第一液封件相对第一壳体发生滑动;固定部卡入固定槽内,增大第一液封件与第一壳体的接触面积,通过增大接触面积以实现提高第一液封件与第一壳体的密封性;同时第一液封件为直接固定在第一壳体上,无需拆卸,不会影响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液封件上设有卡扣部,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卡扣部相配合的卡扣槽;设置卡扣部卡入至卡扣槽内,可便于对第二液封件于第二壳体上进行定位,保障第二液封件装至第二壳体上的位置时在设计的位置上,保障第二液封件与第一液封件紧密连接;同样的,卡扣部卡入至卡扣槽内,可避免在对卡扣部进行固定的时候,卡扣部发生位移,进而第二液封件安装紧密。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壳体上可拆卸连接有一固定件,所述卡扣部上设有与所述固定件相配合的限位槽;设置固定件可固定卡扣部,使卡扣部无法从卡扣槽内脱开,进而两者连接紧密;固定件为可拆卸设置,因此将固定件拆卸下来即可方便的卸下第二液封件,便于需要维修漩涡气泵的时候,将第二壳体从第一壳体上拆卸下来,还便于对第二液封件进行更换;使用固定件可避免使用螺钉固连,减少固定工序,缩短对第二液封件固定的时间,操作方便;设置限位槽,使固定件对卡扣部进行固定的时候,固定件固定的位置保持一致,避免固定件局部偏移而影响整体的密封性。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槽内壁上设有多个第一卡紧部,所述固定件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紧部相配合的第二卡紧部;设置第一卡紧部和第二卡紧部,避免固定件于限位槽内发生左右滑动,且第一卡紧部与第二卡紧部相互限制,实现对固定件的初步定为,在后续操作时,仅需将固定件的两个端部紧固连接在一起即可,免去了连接两端部时需对轨固定件进行手扶等,便于安固定件。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上设有密封部,该密封部上设有多个与所述固定槽底部相接触的凸筋;设置密封部可便于固定部与固定槽底部之间更好的连接,且密封部可变形,进而可保障固定部卡入至固定槽内的时候,固定槽底部无缝隙;设置多个凸筋,凸筋与固定槽底部的接触面积小,因此在螺钉等压力的作用下,凸筋对固定槽底部的压强大,两者接触紧密;设置多个凸筋,实现了多层密封,进一步增强密封性能。综上所述,本技术设置散热部件可吸收泵体热量,保持泵体温度稳定,保持叶轮工作效率,增大压缩气体的量;通过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设置气封件,可避免液体从壳体的连接处渗透至壳体内,造成壳体内带水;且气密件可对壳体的连接处实现初步密封,可有效的减少甚至隔绝气体外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局部示意图。图3为图1中A的放大图。图4为图3中B的放大图。图5为图3中C的放大图。图6为图3中D的放大图。图7为图3中E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如图1-7所示,一种高效漩涡式气泵,包括壳体1、底座、叶轮及驱动件2;其中所述的叶轮设在所述的壳体内,且可于壳体1内旋转并压缩气体;所述的驱动件2为电机,所述的叶轮为市场上现有的漩涡气泵的叶轮,因此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的壳体1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所述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都为金属外壳,且所述的第二壳体12与所述驱动件2相连;具体的,所述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分别设有连接耳,所述的连接耳上设有通孔,因此所述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在连接的时候,通过在连接耳穿入螺钉实现两者相连接。在所述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上分别设有两个密封凹部19;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设有气密件18,该气密件18包括密封本体181和密封凸部182,所述的密封本体181为一橡胶圈,所述的密封凸部182为四个,具体的设置方为两个设于所述密封本体181的一侧,另两个设于密封本体182的另一侧,在所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连接的时候,所述的密封本体181位于第一壳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漩涡式气泵,包括壳体(1)、设于所述壳体(1)内的叶轮及用于驱动所述叶轮旋转的驱动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第一壳体(11)和与所述第一壳体(11)相配合的第二壳体(12),所述第二壳体(12)侧壁上设有散热部件(6),所述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连接处设有一液封部件(3);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12)间可拆卸连接有一气密件(1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漩涡式气泵,包括壳体(1)、设于所述壳体(1)内的叶轮及用于驱动所述叶轮旋转的驱动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第一壳体(11)和与所述第一壳体(11)相配合的第二壳体(12),所述第二壳体(12)侧壁上设有散热部件(6),所述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连接处设有一液封部件(3);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12)间可拆卸连接有一气密件(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漩涡式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密件(18)包括密封本体(181)和设于所述密封本体(181)上的密封凸部(182),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12)上设有与所述密封凸部(182)相配合的密封凹部(19)。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漩涡式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件(6)包括冷却管件(61)和多个散热片(62),所述冷却管件(61)内设有冷却液。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漩涡式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封部件(3)包括第一液封件(31)、第二液封件(32)及设于第一液封件(31)和第二液封件(32)间的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宣星波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格凌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