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合肥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锚身可分离的鱼雷锚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04458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3 03: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锚身可分离的鱼雷锚,包括相互分离的尾翼与锚身,若干个尾翼对称的焊接在套筒的外侧,锚身的外径小于套筒的内径,锚身的上端设有端头,端头的外径大于套筒的外径;锚身的内部中空,中空处装入填充物,锚身的下端设置锥形状的锚头,锚身的上端设置系泊杆;锚身套入带尾翼的套筒后,一起贯入海床,后续再把锚身移除,贯入在海床中带尾翼的套筒形成锚泊基础。利用自重较大的锚身能把带尾翼的套筒贯入深度较大的海床中,遗留在海床中带尾翼的套筒形成锚泊基础,可以用于系泊网箱使用,锚身可重复利用,施工成本较低。

An anchorage detachable torpedo anchor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torpedo anchor with detachable anchor body, including detachable tail wings and anchor bodies. Several tail wings are symmetrically welded on the outer side of the sleeve, the outer diameter of the anchor body is smaller than the inner diameter of the sleeve, the upper end of the anchor body is provided with an end, the outer diameter of the end is larger than the outer diameter of the sleeve; the inner hollow of the anchor body is filled in the hollow place. The bottom end of the anchor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conical anchor head, and the upper end of the anchor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mooring rod. After the anchor body is inserted into the sleeve with tail wings, it penetrates into the seabed together, and then removes the anchor body and penetrates into the sleeve with tail wings in the seabed to form the anchoring foundation. The sleeve with tail fin can be penetrated into the deep seabed by the anchor body with larger self-weight. The sleeve with tail fin left in the seabed forms the anchor foundation, which can be used for mooring net cage. The anchor body can be reused and the construction cost is low.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锚身可分离的鱼雷锚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水网箱的锚泊
,具体是一种锚身可分离的鱼雷锚。
技术介绍
鱼雷锚是动力贯入锚的一种,一般长约15m,重达130吨。锚自身的形状类似鱼雷,故得名鱼雷锚。锚身一般有4个尾鳍。鱼雷锚锚身形如圆柱状,内部中空,可以填充高密度的材料如混凝土、废金属等来增加自重和降低锚重心而维持其稳定性,下端部呈锥形状,便于贯入海床土体中,如图1所示。鱼雷锚安装快捷方便,安装时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仅需在离海底足够高的位置将其垂直释放,使其靠自身重力下落,并在碰撞海底时,借助高加速度导致的巨大惯性力而贯穿海床至一定深度。通常释放高度在距海底30m时能达到17m/s的最终碰撞速度,贯入深度约为7m,在150m时能达到30m/s以上,贯入深度约为20m。其承载力约为自身干重的3~5倍。鱼雷锚的适用范围很广,结构简单、可重复使用、制造成本低、安装便捷、并具有很高的竖向抗拔承载力,能很好地满足各类海上平台的系泊需要。现有的鱼雷锚主要用于系泊深水中漂浮的石油和天然气设施,故其质量和体积较大。若把鱼雷锚用于海水网箱的锚泊,其质量和体积显得过大,成本也相对过高,难以推广运用。目前我国海上养殖区主要集中在15m等深线以内的浅湾内,而超过20m水深的海域利用率尚不足1%,因此,大力发展20m水深以上的深水网箱养殖,是解决我国食品供给保障的新途径之一。但现有的鱼雷锚通常用于数百米甚至上千米水深的海域,若用于系泊20m~50m水深的网箱,显然不宜直接搬用,需进行一定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锚身可分离的鱼雷锚,其尾翼与轴身可相互分离,利用锚身较大的自重贯入海床后,可把锚身移除,遗留在海床中的尾翼形成锚泊基础,供系泊网箱使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锚身可分离的鱼雷锚,其特征在于:包括锚身,锚身轴向一端连接有端头,端头外径大于锚身外径,锚身轴向另一端连接有锚头,锚身内设有中心孔,中心孔轴向一端延伸至端头内形成孔口,孔口中沿径向设有系泊杆,还包括套筒,套筒同轴套于锚身上,由端头限位套筒对应方向的一端,套筒轴向长度小于锚身轴向长度,套筒外侧连接有多个尾翼。所述的一种锚身可分离的鱼雷锚,其特征在于:每个尾翼均平行于套筒轴向,多个尾翼均匀分布在套筒外侧,每个尾翼对应于锚头方向的一侧分别成型为倾斜状,其中一个尾翼对应于端头方向的一侧设有系泊孔。所述的一种锚身可分离的鱼雷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筒一端由端头限位,套筒另一端设呈倾斜刀口状。所述的一种锚身可分离的鱼雷锚,其特征在于:锚身的中心孔轴向另一端延伸至锚身内靠近锚头位置,中心孔内填入有填充物。本专利技术设计一种新型鱼雷锚,使其满足20m~50m水深网箱的锚泊需要,质量相对较小,安装成本相对较低,但贯入海床的深度需满足要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为:1、锚身的内部中空,中空处装入填充物,填充物可选用高密度的材料如混凝土、废金属等,即利用自重较大的锚身能把带尾翼的套筒贯入深度较大的海床中,然后把锚身起吊、移除,遗留在海床中带尾翼的套筒形成锚泊基础,用于系泊网箱使用。2、本技术所提鱼雷锚把锚链系泊在离锚身中心线相对较远的尾翼上的系泊孔上,使鱼雷锚受到偏心荷载,鱼雷锚受到偏心荷载后其与土体发生较为复杂的摩擦与相对运动,不容易被直接拉出,能承受更大的荷载;且带尾翼的套筒的体积与质量相对较小,成本较低,其表面积较大,能与土体发生较大的摩擦力,能提供较大的锚泊力。3、作为施工用的锚身可重复使用,故分摊到每个锚泊基础的施工成本较低。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鱼雷锚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提鱼雷锚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提鱼雷锚三维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所提鱼雷锚的锚身三维结构示意图。图5为尾翼焊接于套筒外侧三维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所提鱼雷锚的剖面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所提鱼雷锚施工前垂吊于海床上方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所提鱼雷锚依靠锚身自重贯入海床示意图。图9起吊、移除锚身后的锚泊基础示意图。图10锚泊基础可能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11设置四个尾翼的鱼雷锚三维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尾翼;2、系泊杆;3、端头;4、锚身;5、锚头;6、套筒;7、系泊孔;8、填充物;9、锚链;10、钢索;A、海床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2-图11所示,一种锚身可分离的鱼雷锚,包括锚身4,锚身4轴向一端连接有端头3,端头3外径大于锚身4外径,锚身4轴向另一端连接有锚头5,锚身4内设有中心孔,中心孔轴向一端延伸至端头3内形成孔口,孔口中沿径向设有系泊杆2,还包括套筒6,套筒6同轴套于锚身4上,由端头3限位套筒6对应方向的一端,套筒6轴向长度小于锚身4轴向长度,套筒6外侧连接有多个尾翼1。每个尾翼1均平行于套筒6轴向,多个尾翼1均匀分布在套筒6外侧,每个尾翼1对应于锚头5方向的一侧分别成型为倾斜状,其中一个尾翼对应于端头3方向的一侧设有系泊孔7。套筒6一端由端头3限位,套筒6另一端设呈倾斜刀口状。锚身4的中心孔轴向另一端延伸至锚身4内靠近锚头5位置,中心孔内填入有填充物8。如图2~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相互分离的尾翼1与锚身4;若干个尾翼1对称的焊接在套筒6的外侧;锚身4的外径小于套筒6的内径,锚身4的上端设有端头3,端头3的外径大于套筒6的外径;锚身4的内部中空,中空处装入填充物8,锚身4的下端设置锥形状的锚头5,锚身4的上端设置系泊杆2;锚身4套入带尾翼1的套筒6后,一起贯入海床,后续再把锚身4移除,贯入在海床中带尾翼1的套筒6形成锚泊基础。上述提及的“外侧”、“下端”等方位词,是基于所提鱼雷锚施工时的姿态来确定的。施工时所提鱼雷锚悬吊于海床上方,且处于铅锤状态,如图7所示。在此姿态下,来确定各方位词的具体指向,说明书中其它地方所提的方位词也按此姿态推定得到。上述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图2~图3给出了所提鱼雷锚的构型图。可见,所提鱼雷锚呈对称状态。尾翼1的下部呈倾斜状,其中一个尾翼1上设置系泊孔7,锚链9的一端与系泊孔7相连。尾翼1对称的焊接在套筒6的外侧,如图5所示。套筒6的下部呈倾斜刀口状,便于贯入海床,减少与海床土体的阻力。锚身4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尾翼1焊接在套筒6上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所提鱼雷锚的剖面图如图6所示。可见,套筒6套在锚身4上,套筒6与锚身4本质上是相互分离的,锚身4上部的端头3能够把带尾翼1的套筒6一起压入海床。套筒6的长度小于锚身4的长度。通常,锚身4的长度应大于套筒6长度的1.5倍。锚身4的内部中空,中空处装入填充物8,填充物8可选用高密度的材料如混凝土、废金属等,用以增加鱼雷锚自重和降低鱼雷锚重心,维持鱼雷锚贯入海床过程中的稳定性与铅垂度。图6所示的剖面图较为直接的展示了所提鱼雷锚的本质特征:尾翼1焊接在套筒6上,而套筒6套在锚身4上,套筒6与锚身4本质上相互分离,套筒6的上端被直径更大的端头3限制,故套筒6能被锚身4压入海床。锚身4的作用是:依靠其较大的自重,把带尾翼1的套筒6压入海床。带尾翼1的套筒6即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锚身可分离的鱼雷锚,其特征在于:包括锚身,锚身轴向一端连接有端头,端头外径大于锚身外径,锚身轴向另一端连接有锚头,锚身内设有中心孔,中心孔轴向一端延伸至端头内形成孔口,孔口中沿径向设有系泊杆,还包括套筒,套筒同轴套于锚身上,由端头限位套筒对应方向的一端,套筒轴向长度小于锚身轴向长度,套筒外侧连接有多个尾翼。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锚身可分离的鱼雷锚,其特征在于:包括锚身,锚身轴向一端连接有端头,端头外径大于锚身外径,锚身轴向另一端连接有锚头,锚身内设有中心孔,中心孔轴向一端延伸至端头内形成孔口,孔口中沿径向设有系泊杆,还包括套筒,套筒同轴套于锚身上,由端头限位套筒对应方向的一端,套筒轴向长度小于锚身轴向长度,套筒外侧连接有多个尾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锚身可分离的鱼雷锚,其特征在于:每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洁群刘金龙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