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田虾稻共生的肥料施用方法及其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19291221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2 22: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稻田虾稻共生的肥料施用方法,其在稻田虾稻共生体系中将水稻全生育期所需的养分一次性集中深施在水稻根区,较传统分次施肥能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节省劳务用工,杜绝肥料对田面水的污染及其对小龙虾生长发育的影响。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所有的虾稻、鱼稻、蟹稻共生等多种生态系统。

A fertilizer application method for symbiotic rice and shrimp and its application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fertilizer application method for rice-shrimp-rice symbiosis in paddy field. In the rice-shrimp-rice symbiosis system, the nutrients required for the whole growth period of rice are concentrated and applied deep in the root zone of rice at one time.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fertilization, the fertilizer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rice, save labor, eliminate the pollution of fertilizer to the surface water of paddy field and its application. The effect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rayfish. The invention is suitable for all kinds of ecological systems such as shrimp, rice, crab and rice symbiosi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稻田虾稻共生的肥料施用方法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肥料施用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稻田虾稻共生的肥料施用方法及其应用,属于肥料应用

技术介绍
虾稻共生既可收获水稻产量,又能兼顾龙虾养殖,显著增加农民收益的种养模式颇受农民欢迎,也是近几年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地政府支持的种养产业。虾稻共生体系中,水稻的存在为龙虾的生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水稻根系分泌物和植株脱落物为龙虾提供了一定的食物来源;第二,水稻生长过程中从土壤和田面水中吸收一定的养分,净化了龙虾生长所依赖的水环境;第三,水稻根系的泌氧功能可以为小龙虾的生存提供氧气,促进了稻田龙虾的活力。此外,生育后期的水稻植株还能起到遮阳、降低水温,保护小龙虾颜色鲜红不变黑的作用。因此,虾稻共养生态体系中水稻的健康生长为绿色、优质的龙虾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肥料对于水稻的生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表面撒施的化学肥料的会污染稻田水质,尤其是铵态氮、磷酸根、硝酸根等离子的存在会严重限制龙虾的活动和生长。所以为了兼顾小龙虾的生长,在当前的施肥模式下,虾稻共养体系的水稻上无法施用过多的肥料。另一方面,为了给龙虾预留足够的活动空间,养虾的稻田要挖较多的沟渠,水稻的种植密度也更小,这对于稻田施肥,尤其是水稻生长旺盛时期的追肥而言,操作非常不便,这又进一步制约了单位面积的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形成。如果该系统下稻田长期得不到肥料养分的补充,土壤中的养分将难以为继,最终必然造成土壤养分亏缺,水稻生长不良,进一步影响整个系统的良性循环。为了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并且能有可观的产量,虾稻共生系统下的水稻的养分多以商品化的有机物料、或以龙虾的饲料为主要来源,这些材料本身的养分含量低,而且价格比常规化肥贵,大量的投入既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又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所以,探索一种虾稻共生系统下科学、清洁、增产、高效的施肥技术非常重要。中国专利(专利号CN103931450B)公开一种稻田养殖稻花香小龙虾的方法,该专利技术在虾稻共生系统中,以小龙虾的生物饵料为主要养分来源,同时通过在养殖沟中种植伊乐藻、苦草与轮叶黑藻等,再加之EM菌活菌液来供给水稻养分。中国专利(专利号CN107494093A)公开了一种稻田虾稻共作方法,该专利技术在养殖小龙虾之前,每亩地施用有机农家肥100-200kg,复合肥20-30kg作为水稻的基肥,在投放养殖龙虾之后不再施用化学肥料,仅依靠玉米或小麦饲料为虾稻共生体系提供养分。中国专利(专利号CN206061702U)公开了一种梯田水蛭稻虾混合生态循环养殖系统,该技术将水蛭和龙虾进食后的残留物和排泄物作为稻田稻谷的肥料来源。中国专利(专利号CN103718991A)公开了一种麦穗鱼与克氏原鳌虾稻田混养的生态养殖方法,该技术每亩施用800-1000kg的发酵有机肥,有机肥要埋入8-12cm的稻田土壤中,有利于肥效缓慢释放,促进水稻生长。中国专利(专利号CN106718451A)公开了一种水稻与小龙虾共作的养殖方法,该方法中提到要施入适当的化肥以保证水稻产量,但是并未给出详细的肥料品种和相关用量的建议。在虾稻共生上公开的专利中,主要还是在肥料形态的改进,如多数的肥料种类以有机物料为主,但是这些资源相对单质化学肥料而言,养分含量低、价格高、用量大,对于实际操作上还是会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这些专利中所涉及的肥料未包含水稻所需的中微量营养元素以及有益元素,长期施用会有缺素的风险。鉴于小龙虾丰富的营养价值和鲜美的口感,当前人们对于小龙虾的需求越来越大。多地政府也将虾稻共生作为一个支柱产业大力支持。但是,当下虾稻共生养殖技术体系更多关注小龙虾的养殖,忽略了水稻在这一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目前针对虾稻共生系统的管理措施中,均以传统的表面撒施为主,未考虑施肥方法的改进。因此,针对虾稻共生系统中水稻施肥困难的问题,探索一种增产高效的、绿色环保的施肥方法意义重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稻田虾稻共生的肥料施用方法,实现了普通农用肥料一次性施入(点施、段施和条施)稻田土壤中,即可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又不污染田面水,施用的肥料不会影响稻田中虾的生长。具体的:一方面,充分考虑淹水稻田中肥料的溶解和迁移规律,以及水稻的养分需求特点,将水稻所需要的肥料一次集中施在根区附近,使水稻快速吸收肥料释放的养分,保证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另一方面,虾稻共生生态系中深施在土壤中的肥料,受到土壤和水稻根系的包围,其释放的养分不会扩散到田面水中,既降低肥料养分的损失,又杜绝了肥料中的化学物质对稻田水中虾生长的影响;此外,所施用的肥料包含了水稻全生育期所需的大、中、微量营养元素,一次施肥可以极大地简化施肥次数,能有效解决虾稻共生生态系统中追肥难、追肥过程会扰乱虾的活动等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稻田虾稻共生的肥料施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水稻移栽时将其整个生育期所需的养分一次性施入耕层土壤中,施肥方式为点施、段施、条施,施肥位置集中于水稻根区范围内,与水稻植株的水平距离为6-13cm,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为6-15cm。所述施肥方式为点施即施肥位置集中于水稻行与行或株与株之间的一个或两个以上位点;所述施肥方式为段施即施肥位置集中于水稻行与行或株与株之间的一段或两段以上的位置;所述施肥方式为条施即施肥位置集中于水稻行与行或株与株之间的一条的位置。优选地,所述点施的位点直径为0.5-3.5cm;所述段施的施肥段长度为3-12cm,宽度0.5-3.5cm;所述条施的施肥段与移栽行等长平行,且所述条施的施肥条宽度为0.5-3.5cm。所需养分为普通农用化肥,包括以下组分:氮肥、磷肥、钾肥、硅肥、镁肥、硼肥和锌肥;所述氮肥的N用量为10-20kg/亩,磷肥的P2O5用量为6-10kg/亩,钾肥的K2O用量为10-25kg/亩,硅肥的Si用量为为8-16kg/亩,镁肥的MgO用量为2-6kg/亩,硼肥的B用量为0.1-0.5kg/亩,锌肥的Zn用量为0.1-0.5kg/亩。所述施用方法适用于虾稻、鱼稻或蟹稻共生的生态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产生的有益效果为: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减少肥料施用次数、杜绝肥料对田面水的污染、阻断水稻施肥对于稻田龙虾养殖的负面影响,节省劳务用工。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稻田虾稻共生的肥料施用方法的一个施肥位点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稻田虾稻共生的肥料施用方法的一个施肥段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稻田虾稻共生的肥料施用方法的一个施肥条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在本说明书中,如没有特别说明,下文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均为质量百分含量。实施例1本试验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开展。共设一个对照组和三个试验组两个处理,每个处理4次重复。水稻种植行间距25cm×30cm,密度为8890株/亩。对照组底肥施用尿素20kg/亩(纯N为9.2kg/亩),钙镁磷肥50kg/亩(纯P2O5为9kg/亩),氯化钾10kg/亩(纯K2O为6kg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稻田虾稻共生的肥料施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水稻移栽时将其整个生育期所需的养分一次性施入耕层土壤中,施肥方式为点施、段施、条施,施肥位置集中于水稻根区范围内,与水稻植株的水平距离为6‑13cm,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为6‑15c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稻田虾稻共生的肥料施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水稻移栽时将其整个生育期所需的养分一次性施入耕层土壤中,施肥方式为点施、段施、条施,施肥位置集中于水稻根区范围内,与水稻植株的水平距离为6-13cm,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为6-15c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田虾稻共生的肥料施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肥方式为点施即施肥位置集中于水稻的行与行、株与株之间的一个或两个以上位点;所述施肥方式为段施即施肥位置集中于水稻的行与行、株与株之间的一段或两段以上的位置;所述施肥方式为条施即施肥位置集中于水稻的行与行、株与株之间的一条的位置,所述条施的肥料与水稻移栽行等长且平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稻田虾稻共生的肥料施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点施位点的直径为0.5-3.5cm;所述段施的施肥段长度为3-12cm,宽度0.5-3.5c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伟曹国鑫郭明亮李广泽刘晓嵩朱剑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