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铁模组及耳道式接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73130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7 10: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动铁单元设计领域,公开了一种动铁模组及耳道式接收器,其中,该动铁模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上盖和下壳,所述上盖和下壳形成一容纳腔;受话器,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出音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一侧,用于将所述受话器产生的声音输出给用户;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相对于所述出音件的一侧;L形膜片,所述L形膜片收容于所述容纳腔,所述L形膜片和所述上盖配合形成上容纳腔,所述L形膜片和所述下壳配合形成下容纳腔;导管,连接所述连接件。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减少耳道式接收器的体积,提供更好的音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铁模组及耳道式接收器
本技术实施方式涉及动铁单元设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动铁模组及耳道式接收器。
技术介绍
耳道式接收器(receiverinthecanal,RIC),与常规助听器相比,由于受话器从机身上分离出来,使其体积大大缩小,外观更加小巧隐蔽,同时可以改善堵耳效应,佩戴舒适,音质自然逼真,深得用户的喜爱。现有技术中的耳道式接收器一般由一盒金属单体受话器再加前后两个塑料件用胶水粘结,后壳再用胶水固定尼龙管穿金属导线,达到让受话器尽量靠近耳膜震动工作,达到助听器放大效果。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前后塑料壳仅仅起到固定和连接受话器以及尼龙导线管的作用,而前后塑料壳会导致耳道式接收器的体积较大,无法做到更小更深入耳道内,无法提供更好的音质效果。技术人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现有技术的耳道式接收器体积较大,无法提供更好的音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动铁模组及耳道式接收器,解决现有技术的耳道式接收器体积较大,无法提供更好的音质效果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动铁模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上盖和下壳,所述上盖和下壳形成一容纳腔;受话器,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出音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一侧,用于将所述受话器产生的声音输出给用户;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相对于所述出音件的一侧;L形膜片,所述L形膜片收容于所述容纳腔,所述L形膜片和所述上盖配合形成上容纳腔,所述L形膜片和所述下壳配合形成下容纳腔;导管,连接所述连接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L形膜片与所述受话器连接,用于支撑所述受话器,所述L形膜片固定于所述下壳;所述L形膜片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受话器的一侧抵接,用于将所述受话器固定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受话器的一侧连接,用于支撑所述受话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音件设置有出音孔、出音部以及第一抵接部,所述出音部为空心圆柱体结构,所述出音部和所述第一抵接部围合成所述出音孔,所述出音孔连通所述容纳腔。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设置有连接孔和第二抵接部,所述连接孔与所述导管的尺寸相匹配,所述连接孔用于连接所述导管。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盖和下壳连接形成第一结合部,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一结合部相匹配。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盖和下壳连接形成第二结合部,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第二结合部相匹配。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音件和所述连接件均为塑料材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受话器包括U型电枢、线圈、永磁体,所述线圈缠绕于所述U型电枢的一端,所述永磁体设置于所述U型电枢的另一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和所述导管一体成型。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耳道式接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的动铁模组。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动铁模组,该动铁模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上盖和下壳,所述上盖和下壳形成一容纳腔;受话器,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出音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一侧,用于将所述受话器产生的声音输出给用户;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相对于所述出音件的一侧;L形膜片,所述L形膜片收容于所述容纳腔,所述L形膜片和所述上盖配合形成上容纳腔,所述L形膜片和所述下壳配合形成下容纳腔;导管,连接所述连接件。通过上述方式,本技术能够减少耳道式接收器的体积,提供更好的音质效果。附图说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铁模组的爆炸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出音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盖和下壳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L形膜片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L形膜片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受话器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受话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铁模组的示意图。参见图1至图9,100、动铁模组;10、出音件;11、出音孔;12、出音部;13、第一抵接部;20、上盖;21、第一结合部;22、第二结合部;30、L形膜片;31、第一连接部;32、第二连接部;321、圆形通孔;322、加强筋;40、受话器;41、U型电枢;42、线圈;43、永磁体;44、传动杆;45、导电棒;50、下壳;60、连接件;61、第二抵接部;62、连接孔;70、导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技术。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铁模组的爆炸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动铁模组100包括:出音件10、上盖20、L形膜片30、受话器40、下壳50、连接件60以及导管70。所述上盖和下壳连接组成壳体,其中,所述上盖20和下壳50之间形成一容纳腔,所述受话器40收容于所述容纳腔,所述L形膜片30设置于所述受话器40的下方,所述L形膜片30用于固定所述受话器40,所述出音件10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一侧,用于将所述受话器40产生的声音输出给用户,所述连接件60设置于所述壳体相对于所述出音件10的一侧,所述连接件60用于连接所述导管70,所述L形膜片30收容于所述容纳腔,所述L形膜片30和所述上盖20配合形成上容纳腔,所述L形膜片30和所述下壳50配合形成下容纳腔,所述上容纳腔和下容纳腔均处于密封状态,所述上容纳腔和下容纳腔内的组件互不干扰,使所述容纳腔能够传输优质的声音信号。所述出音件10和所述连接件均为塑料材质所述导管请参阅图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出音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出音件10包括:出音孔11、出音部12以及第一抵接部13;其中,所述出音部12为一空心圆柱体结构,所述出音部12和所述第一抵接部13围合成所述出音孔11,所述出音孔11连通所述容纳腔,所述出音孔11用于将受话器40产生的声音传输给用户,所述出音部12可以与用户接触,所述出音部12可以深入用户的耳道,满足用户更好的音质体验。所述第一抵接部13与所述上盖和下壳形成的第一结合部21相匹配,所述第一抵接部13用于将所述出音件10与所述外壳进行无缝连接,减少动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铁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上盖和下壳,所述上盖和下壳形成一容纳腔;受话器,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出音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一侧,用于将所述受话器产生的声音输出给用户;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相对于所述出音件的一侧;L形膜片,所述L形膜片收容于所述容纳腔,所述L形膜片和所述上盖配合形成上容纳腔,所述L形膜片和所述下壳配合形成下容纳腔;导管,连接所述连接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铁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上盖和下壳,所述上盖和下壳形成一容纳腔;受话器,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出音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一侧,用于将所述受话器产生的声音输出给用户;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相对于所述出音件的一侧;L形膜片,所述L形膜片收容于所述容纳腔,所述L形膜片和所述上盖配合形成上容纳腔,所述L形膜片和所述下壳配合形成下容纳腔;导管,连接所述连接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铁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膜片与所述受话器连接,所述L形膜片固定于所述下壳;所述L形膜片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受话器的一侧抵接,用于将所述受话器固定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受话器的一侧连接,用于支撑所述受话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铁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件设置有出音孔、出音部以及第一抵接部,所述出音部为空心圆柱体结构,所述出音部和所述第一抵接部围合成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飚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倍声声学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