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内阻测试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7077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7 07: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变电二次测试辅助工器具,具体地,涉及一种蓄电池内阻测试夹。包括夹子本体,夹子本体包括第一把手、第二把手,第一把手顶端连接有第一夹头,第二把手顶端连接有第二夹头,第一把手与第二把手通过连接件连接构成夹子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夹头顶端设有第一槽形通孔,第一夹头的侧壁设有第二槽形通孔;在所述的第二夹头顶端设有第三槽形通孔,第二夹头的侧壁设有第四槽形通孔;第一槽形通孔与第三槽形通孔相互配合构成第一夹持孔,第二槽形通孔与第四槽形通孔相互配合构成第二夹持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接头上设置与极柱结构相同夹持孔,可以有效增大测试夹与极柱之间的接触面积,有效降低接触电阻,提高测试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蓄电池内阻测试夹
本技术涉及变电二次测试辅助工器具,具体地,涉及一种蓄电池内阻测试夹。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由于蓄电池原因导致的变电站事故呈上升趋势,进一步做好蓄电池的维护与管理势在必行。对蓄电池进行内阻测试,根据每次测试的结果对蓄电池进行分析,建立蓄电池内阻档案,可以让我们及时发现蓄电池存在的问题。但目前各变电站的蓄电池组来自不同厂家,各厂家蓄电池极柱上的大小及形状各异,而蓄电池内阻测试仪测试把手夹片样式固定,导致蓄电池组的内阻测试极为不便,大大增加了维护工作量,同时由于原夹片形状固定单一,与很多厂家蓄电池极柱不匹配,接触面少,导致测试数据不够精准,不利于对整组蓄电池的分析和维护管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蓄电池内阻测试夹,可以有效增大测试夹与极柱之间的接触面积,有效降低接触电阻,提高测试精度。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蓄电池内阻测试夹,包括夹子本体,夹子本体包括第一把手、第二把手,第一把手顶端连接有第一夹头,第二把手顶端连接有第二夹头,第一把手与第二把手通过连接件连接构成夹子结构;其中,在所述的第一夹头顶端设有第一槽形通孔,第一夹头的侧壁设有第二槽形通孔;在所述的第二夹头顶端设有第三槽形通孔,第二夹头的侧壁设有第四槽形通孔;第一槽形通孔与第三槽形通孔相互配合构成第一夹持孔,第二槽形通孔与第四槽形通孔相互配合构成第二夹持孔。在具体操作时,夹头上连接有线缆,线缆与测试仪连接,夹头用于与蓄电池极柱连接,通过第一夹持孔或者第二夹持孔夹住极柱,第一夹持孔与第二夹持孔的结构与极柱的结构相同,通过夹持孔与极柱连接,可以有效增大测试夹与极柱之间的接触面积,有效降低接触电阻,提高测试精度。作为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夹持孔为圆柱形结构或六边柱形结构。作为优选地,所述的第二夹持孔为圆柱形结构或六边柱形结构。在现有的蓄电池中,其蓄电池上的极柱包括圆柱形结构的极柱和六边柱形结构的极柱,将夹持孔的结构设为与极柱的结构相同,可以增大接触面积。作为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夹头通过连接件与第一把手可拆卸连接,所述的第二夹头通过连接件与第二把手可拆卸连接。作为优选地,所述的连接件为螺栓。第一夹头与第二夹头与把手可拆卸连接,可以根据实际操作,更换夹头的型号;通过螺栓连接,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快速进行更换安装。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蓄电池内阻测试夹,通过在接头上设置与极柱结构相同夹持孔,可以有效增大测试夹与极柱之间的接触面积,有效降低接触电阻,提高测试精度;另外,通过调整第一夹头、第二夹头与第一把手第二把手的角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夹头与第二夹头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夹持孔、第二夹持孔为圆柱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夹持孔、第二夹持孔为六边柱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如图1、图2所示,一种一种蓄电池内阻测试夹,包括夹子本体,夹子本体包括第一把手1、第二把手2,第一把手1顶端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有第一夹头3,第二把手2顶端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有第二夹头4,第一把手1与第二把手2通过连接件连接构成夹子结构,当测试夹为夹紧状态时,第一夹头3与第二夹头4相互接触夹紧,通过第一夹头3与第二夹头4能够将测试夹夹持在其他设备上;其中,在第一夹头3顶端设有第一槽形通孔32,第一夹头3的侧壁设有第二槽形通孔31;在第二夹头4顶端设有第三槽形通孔42,第二夹头4的侧壁设有第四槽形通孔41;第一槽形通孔32与第三槽形通孔42相互配合构成第一夹持孔,第二槽形通孔31与第四槽形通孔41相互配合构成第二夹持孔。在具体操作时,夹头上连接有线缆,线缆与测试仪连接,夹头用于与蓄电池极柱连接,通过第一夹持孔或者第二夹持孔夹住极柱,第一夹持孔与第二夹持孔的结构与极柱的结构相同,通过夹持孔与极柱连接,可以有效增大测试夹与极柱之间的接触面积,有效降低接触电阻,提高测试精度。如图3、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持孔为圆柱形结构或六边柱形结构。如图3、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夹持孔为圆柱形结构或六边柱形结构。在现有的蓄电池中,其蓄电池上的极柱包括圆柱形结构的极柱和六边柱形结构的极柱,将夹持孔的结构设为与极柱的结构相同,可以增大接触面积。显然,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电池内阻测试夹,包括夹子本体,夹子本体包括第一把手(1)、第二把手(2),第一把手(1)顶端连接有第一夹头(3),第二把手(2)顶端连接有第二夹头(4),第一把手(1)与第二把手(2)通过连接件连接构成夹子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夹头(3)顶端设有第一槽形通孔(32),第一夹头(3)的侧壁设有第二槽形通孔(31);在所述的第二夹头(4)顶端设有第三槽形通孔(42),第二夹头(4)的侧壁设有第四槽形通孔(41);第一槽形通孔(32)与第三槽形通孔(42)相互配合构成第一夹持孔,第二槽形通孔(31)与第四槽形通孔(41)相互配合构成第二夹持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电池内阻测试夹,包括夹子本体,夹子本体包括第一把手(1)、第二把手(2),第一把手(1)顶端连接有第一夹头(3),第二把手(2)顶端连接有第二夹头(4),第一把手(1)与第二把手(2)通过连接件连接构成夹子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夹头(3)顶端设有第一槽形通孔(32),第一夹头(3)的侧壁设有第二槽形通孔(31);在所述的第二夹头(4)顶端设有第三槽形通孔(42),第二夹头(4)的侧壁设有第四槽形通孔(41);第一槽形通孔(32)与第三槽形通孔(42)相互配合构成第一夹持孔,第二槽形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有源张勇江清楷张一汤晓晖张宝坤毛焱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山供电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