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换热设备的电器结构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6957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7 06: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换热设备的电器结构及空调器。其中,用于换热设备的电器结构包括:电机座组件,包括电机座和集线结构,电机座与集线结构一体成型或为分体结构,换热设备的电机设置在电机座上;负载线,负载线为多条,且多条负载线穿入集线结构内,在集线结构内完成绕设或转接后从集线结构穿出且与换热设备的电器盒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器结构的走线复杂,导致装配难度增加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换热设备的电器结构及空调器
本技术涉及空调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换热设备的电器结构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目前,传统空调器内部电器结构的负载线均从电器盒中引出,导致传统空调器的内部所有负载走线复杂,不仅增加了整机装配难度,降低了空调器的装配效率,且导致空调器的电路维修较为困难,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换热设备的电器结构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器结构的走线复杂,导致装配难度增加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换热设备的电器结构,包括:电机座组件,包括电机座和集线结构,电机座与集线结构一体成型或为分体结构,换热设备的电机设置在电机座上;负载线,负载线为多条,且多条负载线穿入集线结构内,在集线结构内完成绕设或转接后从集线结构穿出且与换热设备的电器盒电连接。进一步地,电机座与集线结构一体成型。进一步地,电机座与集线结构卡接或粘接或紧固连接。进一步地,集线结构包括:本体,具有容纳腔及与容纳腔连通的进线口;多个负载端,设置在容纳腔内,多个负载线通过进线口进入至容纳腔内且与多个负载端对应连接;至少一个中间接线端,与多个负载端电连接,中间接线端与电器盒的至少一个主板接线端子可拆卸地连接。进一步地,集线结构还包括:转接件,设置在容纳腔内,全部或部分负载端设置在转接件上,和/或全部或部分中间接线端设置在转接件上。进一步地,集线结构包括:本体,具有容纳腔及与容纳腔连通的进线口和出线口;绕设部,多个负载线通过进线口进入至容纳腔内且绕设在绕设部上,完成绕设后的负载线从出线口穿出。进一步地,电机座组件具有避让容纳腔的至少一个第一螺钉柱,第一紧固件穿过电器盒且拧紧在第一螺钉柱上,以使电机座组件与电器盒连接在一起。进一步地,集线结构与电器盒紧固连接和/或卡接。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电器结构。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基座,电器结构的电机座组件设置在基座上,且基座与电机座组件紧固连接和/或卡接。进一步地,电机座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插接件,基座具有至少一个供插接件插入的插孔,插接件与插孔对应设置。进一步地,电机座组件具有至少一个螺钉孔,基座具有至少一个第二螺钉柱,第二紧固件穿过螺钉孔且拧紧在第二螺钉柱,以使电机座组件与基座连接在一起。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电器结构包括电机座组件及负载线。其中,电机座组件包括电机座和集线结构,电机座与集线结构一体成型或为分体结构,换热设备的电机设置在电机座上。负载线为多条,且多条负载线穿入集线结构内,在集线结构内完成绕设或转接后从集线结构穿出且与换热设备的电器盒电连接。这样,电机座组件的电机座用于支撑电机,负载线穿入电机座组件的集线结构内,在集线结构内完成绕设或转接后穿出。与现有技术中负载线均从电器盒中引出相比,本申请中电器结构的负载线均从集线结构引出,然后集线结构再通过连接线与电器盒连接,进而使得电器结构内的负载线分布、排列更加齐整,使得电器结构内部的走线更加简单,降低电器结构的装配难度。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电器结构的实施例应用于空调器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的电器结构的基座与电器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2中的电器结构的基座与电机座组件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中的电机座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3中的基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图6示出了图2中的电器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电机座组件;11、电机座;111、插接件;12、集线结构;121、本体;121a、容纳腔;121b、进线口;122、负载端;123、中间接线端;124、转接件;13、第一螺钉柱;14、螺钉孔;20、电器盒;21、第一卡扣;22、导轨;23、连接孔;30、基座;31、插孔;32、第二螺钉柱;33、导轨槽;34、第二卡扣。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器结构的走线复杂,导致装配难度增加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换热设备的电器结构及空调器。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3所示,用于换热设备的电器结构包括电机座组件10及负载线。其中,电机座组件10包括电机座11和集线结构12,电机座11与集线结构12一体成型,换热设备的电机设置在电机座11上。负载线为多条,且多条负载线穿入集线结构12内,在集线结构12内完成转接后从集线结构12穿出且与换热设备的电器盒20电连接。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电机座组件10的电机座11用于支撑电机,负载线穿入电机座组件10的集线结构12内,在集线结构12内完成转接后穿出。与现有技术中负载线均从电器盒中引出相比,本实施例中电器结构的负载线均从集线结构12引出,然后集线结构12再通过连接线与电器盒20连接,进而使得电器结构内的负载线分布、排列更加齐整,使得电器结构内部的走线更加简单,降低电器结构的装配难度。在本实施例中,集线结构12集成在电机座11上,且与电机座11一体化成形,进而减少了零件模具开制次数,减少了装配集线结构12的工序,提高了整机装配效率,大大降低了整机成本。如图4所示,集线结构12包括本体121、多个负载端122及至少一个中间接线端123。其中,本体121具有容纳腔121a及与容纳腔121a连通的进线口121b。多个负载端122设置在容纳腔121a内,多个负载线通过进线口121b进入至容纳腔121a内且与多个负载端122对应连接。至少一个中间接线端123与多个负载端122电连接,中间接线端123与电器盒20的至少一个主板接线端子可拆卸地连接。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具体地,将与所有负载连接的负载线与多个负载端122对应连接,且将多个负载端122与中间接线端123电连接。之后,再将中间接线端123与电器盒20的主板接线端子可拆卸地连接,使得电器盒作为整体可独立拆卸,模块化程度更高,实现电器结构的集成化和模块化。这样,一方面大大减轻了生产装配时接插线及理线的工作量,使得负载线的走线更加规范化;另一方面方便售后维修人员将电器盒20拆下进行检修工作。如图4所示,集线结构12还包括转接件124。其中,转接件124设置在容纳腔121a内,全部负载端122设置在转接件124上,且全部中间接线端123设置在转接件124上。这样,转接件124是负载端122和中间接线端123的承载体,便于负载端122和中间接线端123的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换热设备的电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座组件(10),包括电机座(11)和集线结构(12),所述电机座(11)与所述集线结构(12)一体成型或为分体结构,所述换热设备的电机设置在所述电机座(11)上;负载线,所述负载线为多条,且多条所述负载线穿入所述集线结构(12)内,在所述集线结构(12)内完成绕设或转接后从所述集线结构(12)穿出且与所述换热设备的电器盒(20)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换热设备的电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座组件(10),包括电机座(11)和集线结构(12),所述电机座(11)与所述集线结构(12)一体成型或为分体结构,所述换热设备的电机设置在所述电机座(11)上;负载线,所述负载线为多条,且多条所述负载线穿入所述集线结构(12)内,在所述集线结构(12)内完成绕设或转接后从所述集线结构(12)穿出且与所述换热设备的电器盒(20)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座(11)与所述集线结构(12)一体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座(11)与所述集线结构(12)卡接或粘接或紧固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线结构(12)包括:本体(121),具有容纳腔(121a)及与所述容纳腔(121a)连通的进线口(121b);多个负载端(122),设置在所述容纳腔(121a)内,多个所述负载线通过所述进线口(121b)进入至所述容纳腔(121a)内且与多个所述负载端(122)对应连接;至少一个中间接线端(123),与多个所述负载端(122)电连接,所述中间接线端(123)与所述电器盒(20)的至少一个主板接线端子可拆卸地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线结构(12)还包括:转接件(124),设置在所述容纳腔(121a)内,全部或部分所述负载端(122)设置在所述转接件(124)上,和/或全部或部分所述中间接线端(123)设置在所述转接件(124)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瑞水邓浩光马海林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