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式保温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6226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7 01: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保温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式保温包,它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保温包的容腔少,气密性差的问题,包括上保温包和下保温包,所述上保温包包括拉链连接的上包盖和上包体,所述下保温包包括拉链连接的下包盖和下包体,所述下包盖固定设置在上包体的底面上,所述下包盖与上包体之间设置有缓冲层,所述上包体与下包体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卡扣装置,所述卡扣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上包体上的上连接条、固定设在下包体上的下连接条以及分别设置在上连接条的自由端上和下连接条的自由端上的公扣和母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式保温包
本技术涉及保温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式保温包。
技术介绍
保温包有刚性的和柔性的两种。传统的柔性保温包一般包括包体和包盖,所述包体包括内袋、外袋和保温层,所述内袋设有上部开口且具有一定容积的容腔,所述外袋设有上部开口且具有比内袋更大的容腔,所述内袋位于开口处端沿与外袋位于开口处端沿固定连接,所述保温层设于内袋与外袋之间用于在内袋和外袋之间起隔热和保温作用,为了使保温包的保温性好,减小包体与包盖之间的间隙热交换,所述包盖与包体一体设置,所述包盖上设置开口且开口处设置防水拉链,本申请人于2015年7月16日申请此保温包专利,其专利申请号为201520517125.1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环保保温隔热包,由于包盖上设置开口用于取放物品,包盖处不能设置厚度较大的保温层,因此保温效果一般,并且防水拉链所能打开的大小有限,取放物品难度大。针对上述的问题,本申请人进一步改进,在包盖内设置保温材料,所述包盖由上盖、下盖和保温材料层组成,上盖和下盖的外侧壁固定连接,包盖保温材料层设于上盖和下盖之间,包体和包盖一般通过拉链或者卡扣装置可拆卸连接,所述保温层具有一体相连的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右侧壁和下侧壁使得整个保温包外形较为规整,制作比较方便,本申请人于2015年11月25日申请了此保温包专利,其专利申请号为201520950684.1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环保保温隔热包,其为一个容腔的保温包,在使用中,放入不同食物容易产生气味混杂,或者放置干湿度不同食物,影响食物的品质,因此,需要研发一款双容腔且相互隔离、互不透气的新型保温包。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复合式保温包,它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保温包的容腔少,气密性差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复合式保温包,包括上保温包和下保温包,所述上保温包包括拉链连接的上包盖和上包体,所述下保温包包括拉链连接的下包盖和下包体,所述下包盖固定设置在上包体的底面上,所述下包盖与上包体之间设置有缓冲层,所述上包体与下包体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卡扣装置,所述卡扣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上包体上的上连接条、固定设在下包体上的下连接条以及分别设置在上连接条的自由端上和下连接条的自由端上的公扣和母扣。进一步的,所述上包盖包括第一上盖、第一下盖和上盖体保温层,所述第一下盖的边沿焊接在第一上盖的下表面上,所述上盖体保温层设置在第一上盖和第一下盖之间,所述上包体包括上内袋、上外袋和上保温层,所述上内袋的边沿焊接在上外袋的内表面上,所述上保温层设置在上内袋和上外袋之间,所述第一上盖与上外袋的一侧沿固定连接,其余侧沿通过拉链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下包盖包括第二上盖、第二下盖和下盖体保温层,所述第二下盖的边沿焊接在第二上盖的下表面上,所述下盖体保温层设置在第二上盖和第二下盖之间,所述下包体包括下内袋、下外袋和下保温层,所述下内袋的边沿焊接在下外袋的内表面上,所述下保温层设置在下内袋和下外袋之间,所述第二上盖与下外袋的一侧沿固定连接,其余侧沿通过拉链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卡扣装置的个数为四个。进一步的,其中两所述卡扣装置分布在第二上盖与下外袋的固定连接处的两端处,另外两所述卡扣装置与其对称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上盖与上盖体保温层之间设置有隔板。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复合式保温包,摒弃传统的保温包在容腔内设置隔层形成多容腔,通过上保温包和下保温包固定连接设置形成两个相互独立的容腔,使得两容腔的完全隔绝,并且可以单独取放物品,减小包盖开启时的热量散失,增加了保温包的保温性能,两个单独的容腔使得存放的物品减小与容腔内的空气接触,进而减小物品的散热,有利于保温,并且分别设置在上包体和下包体上的公扣和母扣,当公扣和母扣扣合后,上包体和下包体相向运动挤压中间的缓冲层,使得缓冲层产生的弹性力作用在公扣和母扣上,同时下包体以及下包体内的物品产生的重量也作用在公扣和母扣上,减小拉链承受过多的重量,影响其气密性,降低下保温包的保温性能;进一步的,通过焊接设置,与以往的缝线连接相比,提升连接处的密封性,减低连接处的热交换,增加保温包的保温性能;进一步的,其中两个卡扣装置分布在第二上盖与下外袋的固定连接处的两端处,另外两个卡扣装置与其对称设置,增加上保温包和下保温包连接牢固性,减小下保温包的晃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为:参考图1、图2与图3,一种复合式保温包,包括上保温包1和下保温包2,所述上保温包1包括拉链3连接的上包盖11和上包体12,所述上包盖11包括上盖111、下盖112和上盖体保温层113,所述下盖112的边沿焊接在上盖111的下表面上,所述上盖体保温层113设置在上盖111和下盖112之间,所述上盖111与上盖体保温层113之间设置有隔板4,所述上包体12包括上内袋121、上外袋122和上保温层123,所述上内袋121的边沿焊接在上外袋122的内表面上,所述上保温层123设置在上内袋121和上外袋122之间,所述上盖111与上外袋122的一侧沿固定连接,其余侧沿通过拉链3连接;所述下保温包2包括拉链5连接的下包盖21和下包体22,所述下包盖21包括上盖211、下盖212和下盖体保温层213,所述下盖212的边沿焊接在上盖211的下表面上,所述下盖体保温层213设置在上盖211和下盖212之间,所述下包体22包括下内袋221、下外袋222和下保温层223,所述下内袋222的边沿焊接在下外袋221的内表面上,所述下保温层223设置在下内袋221和下外袋222之间,所述上盖211与下外袋222的一侧沿固定连接,其余侧沿通过拉链5连接,所述下包盖21固定设置在上包体12的底面上,所述下包盖21与上包体12之间设置有缓冲层6,所述上包体12与下包体22之间设置有四个卡扣装置7,其中两所述卡扣装置7分布在上盖211与下外袋222的固定连接处的两端处,另外两所述卡扣装置7与其对称设置,所述卡扣装置7包括固定设置在上包体12上的上连接条71、固定设在下包体22上的下连接条72以及分别设置在上连接条71的自由端上和下连接条72的自由端上的公扣73和母扣74。本技术的工作方式是:本复合式保温包,摒弃传统的保温包在容腔内设置隔层形成多容腔,通过上保温包1和下保温包2固定连接设置形成两个相互独立的容腔,使得两容腔的完全隔绝,并且可以单独取放物品,减小包盖开启时的热量散失,增加了保温包的保温性能,两个单独的容腔使得存放的物品减小与容腔内的空气接触,进而减小物品的散热,有利于保温,并且分别设置在上包体12和下包体22上的公扣73和母扣74,当公扣73和母扣74扣合后,上包体12和下包体22相向运动挤压中间的缓冲层6,使得缓冲层6产生的弹性力作用在公扣73和母扣74上,同时下包体22以及下包体22内的物品产生的重量也作用在公扣73和母扣74上,减小拉链5承受过多的重量,影响其气密性,降低下保温包2的保温性能;通过焊接设置,与以往的缝线连接相比,提升连接处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式保温包,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保温包和下保温包,所述上保温包包括拉链连接的上包盖和上包体,所述下保温包包括拉链连接的下包盖和下包体,所述下包盖固定设置在上包体的底面上,所述下包盖与上包体之间设置有缓冲层,所述上包体与下包体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卡扣装置,所述卡扣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上包体上的上连接条、固定设在下包体上的下连接条以及分别设置在上连接条的自由端上和下连接条的自由端上的公扣和母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式保温包,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保温包和下保温包,所述上保温包包括拉链连接的上包盖和上包体,所述下保温包包括拉链连接的下包盖和下包体,所述下包盖固定设置在上包体的底面上,所述下包盖与上包体之间设置有缓冲层,所述上包体与下包体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卡扣装置,所述卡扣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上包体上的上连接条、固定设在下包体上的下连接条以及分别设置在上连接条的自由端上和下连接条的自由端上的公扣和母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保温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包盖包括第一上盖、第一下盖和上盖体保温层,所述第一下盖的边沿焊接在第一上盖的下表面上,所述上盖体保温层设置在第一上盖和第一下盖之间,所述上包体包括上内袋、上外袋和上保温层,所述上内袋的边沿焊接在上外袋的内表面上,所述上保温层设置在上内袋和上外袋之间,所述第一上盖与上外袋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骆炳华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市信恒户外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