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角扳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44358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4 06:34
将N定义为3以上的任意的自然数。内角扳手具有能够与N边形的孔(2)卡合的工作头部分(5‑2)和基端部分(5‑1)。工作头部分(5‑2)具有包含第一侧面(50‑1)、第二侧面(50‑2)及第N侧面(50‑N)在内的N个侧面。第一侧面(50‑1)是锥面,第N侧面(50‑N)是非锥面。由此,提供抑制孔表面变形并且抑制产生过大的脱离载荷的内角扳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内角扳手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角扳手。
技术介绍
例如,公知使用具有可与六角孔卡合的工作头的内角扳手(keywrench)对具有六角孔的紧固部件进行操作。图1(截面图)中记载了紧固部件1’的六角孔2’和内角扳手5’的工作头部分。工作头部分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小于六角孔2’的截面形状。因此,如图1所示,工作头部分的角部6’与规定六角孔2’的表面3’小面积接触。其结果,在与该小面积对应的部分产生大的应力集中。因此,工作头部分的角部6’使规定六角孔2’的表面3’变形。在对紧固部件1’进行一次以上的固定或拆卸的情况下,表面3’的变形加剧,有可能不再能利用内角扳手操作(固定或拆卸)紧固部件1’。图2中示出了对紧固部件1’进行了多次固定或拆卸,结果规定六角孔2’的表面3’的形状变化为附图标记3”所示的圆形形状的例子。作为关联技术,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扳手。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扳手具有操作部和作用部。作用部具有向前端变细的六棱锥形状,作用部的侧面相对于作用部的轴心倾斜。通过该结构,提高了作用部与螺栓部件的六角孔的紧贴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5226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孔表面变形并且抑制产生过大的脱离载荷的内角扳手。通过以下的说明和附图,能够容易地确认本专利技术的这些目的和除此以外的目的及优点。几个实施方式的内角扳手在将N定义为3以上的任意的自然数时具有能够与N边形的孔卡合的工作头部分和基端部分。所述工作头部分具有包含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及第N侧面在内的N个侧面。所述第一侧面是锥面,所述第N侧面是非锥面。在上述内角扳手中,所述工作头部分可以包含第三侧面。另外,所述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锥面。另外,所述N个侧面中的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及所述第三侧面以外的侧面可以是非锥面。在上述内角扳手中,所述第二侧面可以是锥面。所述第三侧面可以是非锥面。在上述内角扳手中,所述第二侧面可以是锥面。作为锥面的所述第一侧面与作为锥面的所述第二侧面可以彼此邻接。在上述内角扳手中,所述第一侧面的锥角可以为1°以上2.5°以下。在上述内角扳手中,所述工作头部分的垂直于长度方向轴的截面可以包含:与构成假想正N边形的N条边中的任意边重合的两条以上的边;位于所述假想正N边形的外侧的至少一条边。几个实施方式的内角扳手在将N定义为3以上的任意的自然数时具有能够与N边形的孔卡合的工作头部分和基端部分。所述工作头部分具有包含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及第N侧面在内的N个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包含相对于第一轴倾斜的第一锥面,所述第一轴是所述工作头部分的长度方向中心轴。所述第N侧面与所述第一轴之间所成的角度即第N锥角小于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轴之间所成的角度即第一锥角。通过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抑制孔表面变形并且抑制产生过大的脱离载荷的内角扳手。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因使用现有的内角扳手而导致在规定孔的表面产生应力集中的样子的截面示意图。图2是表示因使用现有的内角扳手而导致规定孔的表面的形状大幅度发生了变化的状态的截面示意图。图3是用于对工作头部分的长度方向中心轴进行说明的图,是工作头部分的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图。图4是用于对工作头部分的长度方向中心轴及锥角进行说明的图,是工作头部分的纵截面图。图5是用于说明由专利技术人认识到的事项的图。图6是实施方式的内角扳手的立体示意图。图7是表示将内角扳手5的工作头部分插入到孔中的状态的纵截面图。图8是内角扳手在图6中的面A处的截面图。图9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内角扳手的变形例的仰视图。图10A是第一例的内角扳手的工作头部分的仰视示意图。图10B是第二例的内角扳手的工作头部分的仰视示意图。图10C是第三例的内角扳手的工作头部分的仰视示意图。图10D是第四例的内角扳手的工作头部分的仰视示意图。图10E是第五例的内角扳手的工作头部分的仰视示意图。图10F是第六例的内角扳手的工作头部分的仰视示意图。图11是表示内角扳手的应用例的纵截面图。图12是表示内角扳手的应用例的立体示意图。图13是表示实验装置的概要情况的纵截面图。图14是表示解析结果的图。图14是表示锥角与破坏孔的转矩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图15是表示解析结果的图。图15是表示转矩与脱离载荷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图16是表示解析结果的图。图16是表示第一例至第六例的锥角与孔开始变形的转矩、破坏孔的转矩以及施加至脱离载荷达到10kgf的转矩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图17是表示实验结果的图。图17是表示锥面的个数与破坏孔的转矩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图18是表示实验结果的图。图18是表示锥角与破坏孔的转矩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内角扳手进行说明。在附图中,对具有相同功能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对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的构成要素的重复说明。<用语的定义>在本说明书中,将从内角扳手的工作头部分的远端(自由端)朝向近端方向的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在本说明书中,“上方”对应于第一方向。即,在本说明书中,即使在现实中第一方向与竖直向上的方向不一致的情况下,也将“第一方向”定义为上方。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下方(第二方向)”是指与“上方(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在本说明书中,按照通常的技术常识来解释内角扳手的工作头部分的长度方向中心轴L1。在即使按照通常的技术常识,也不知道内角扳手的工作头部分的长度方向中心轴L1与哪条假想直线对应时,按照以下的记载来解释内角扳手的工作头部分的长度方向中心轴L1。(1)在内角扳手的工作头部分的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中的至少一个截面为正多边形的情况下,工作头部分的长度方向中心轴L1是指,垂直于该正多边形的截面且通过该正多边形的截面的中心的轴。(2)在内角扳手的工作头部分的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都不是正多边形的情况下,将工作头部分的垂直于长度方向的一个截面与工作头部分的侧面中的作为非锥面的侧面之间的交线定义为对应于非锥面的边。工作头部分的长度方向中心轴L1是指,通过与所有对应于该非锥面的边之间的距离相等的点、且垂直于该一个截面的轴(参照图3。对应于各非锥面的边与长度方向中心轴L1之间的距离是D)。(3)在即使考虑上述“(1)”及“(2)”,也不知道内角扳手的工作头部分的长度方向中心轴L1与哪条假想直线对应时,工作头部分的长度方向中心轴L1是指,通过内角扳手的工作头部分的端面(自由端面)的面积中心且垂直于端面的轴。在端面具有圆形的情况下,将除去圆形部分以外的部分定义为端面(参照图4)。在本说明书中,如图4所示,工作头部分的侧面的锥角是指,该侧面与工作头部分的长度方向轴(长度方向中心轴L1)之间所成的角度θ。更具体地说,利用锥面的法线中的与中心轴L1相交的线(以下,称为“第一法线”)、中心轴L1的延长线、以及包含所述第一法线和所述延长线的平面与所述锥面之间的交线形成一三角形,角度θ是指在该三角形中与所述第一法线相对的对角(参照图4)。<由专利技术人认识到的事项>参照图5,假定在具有锥面TA的内角扳手5’被插入到紧固部件1的孔2的状态下,在内角扳手5’与紧固部件1之间传递旋转转矩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因为该旋转转矩的原因,朝内的力F作用于内角扳手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角扳手,其特征在于,在将N定义为3以上的任意的自然数时具有能够与N边形的孔卡合的工作头部分和基端部分,所述工作头部分具有包含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及第N侧面在内的N个侧面,所述第一侧面是锥面,所述第N侧面是非锥面。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4.21 JP 2016-0853731.一种内角扳手,其特征在于,在将N定义为3以上的任意的自然数时具有能够与N边形的孔卡合的工作头部分和基端部分,所述工作头部分具有包含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及第N侧面在内的N个侧面,所述第一侧面是锥面,所述第N侧面是非锥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角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头部分包含第三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中的至少一个是锥面,所述N个侧面中的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及所述第三侧面以外的侧面是非锥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角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面是锥面,所述第三侧面是非锥面。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内角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面是锥面,作为锥面的所述第一侧面与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加田朗河野豊彦野村光哉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