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广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变摩擦摆隔震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14712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0 06: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摩擦摆隔震支座,包括上连接块,位于上连接块下方的下连接块,滑块;下连接块的上表面设有下摩擦层,滑块的上表面和上连接块的下表面球面接触,滑块的下表面和下连接块的上表面球面接触。上连接块的下表面为球形凹面,滑块的上表面为第一球形凸面,上连接块的球形凹面与滑块的第一球形凸面相适应;下连接块的上表面为球形凹面,滑块的下表面为第二球形凸面,下连接块的球形凹面与滑块的第二球形凸面相适应。本变摩擦摆隔震支座具有阻尼自适应性且具有较强自复位能力。属于隔震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摩擦摆隔震支座
本技术涉及隔震
,尤其涉及一种变摩擦摆隔震支座。
技术介绍
地震是工程结构面临的巨大危害,是工程结构设计中考虑的重要因素。为了降低地震对工程结构的影响,隔震技术应运而生。传统隔震技术中大多使用橡胶隔震支座,但这种支座的性能在硫化、变形、温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与设计值存在偏差,且耗能能力不足。摩擦摆隔震系统是由平面滑移隔震系统发展而来。传统平面滑移隔震系统不能自复位,且滑动性能离散性大,不易控制。传统摩擦摆隔震支座的球形滑移面半径和摩擦系数均为定值。因此,所提供的隔震层水平刚度和附加阻尼也是定值。在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隔震层的性能没有明显变化,这使得隔震层在罕遇地震和极罕遇地震作用下水平位移可能很大,支座的安全性没有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变摩擦摆隔震支座,具有阻尼自适应性且具有较强自复位能力。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变摩擦摆隔震支座,包括上连接块,位于上连接块下方的下连接块,滑块;下连接块的上表面设有下摩擦层,滑块的上表面和上连接块的下表面球面接触,滑块的下表面和下连接块的上表面球面接触。进一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摩擦摆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连接块,位于上连接块下方的下连接块,滑块;下连接块的上表面设有下摩擦层,滑块的上表面和上连接块的下表面球面接触,滑块的下表面和下连接块的上表面球面接触;上连接块的下表面为球形凹面,滑块的上表面为第一球形凸面,上连接块的球形凹面与滑块的第一球形凸面相适应;下连接块的上表面为球形凹面,滑块的下表面为第二球形凸面,下连接块的球形凹面与滑块的第二球形凸面相适应;下连接块的球形凹面的数量至少有一个,下连接块的球形凹面上设有下摩擦层;下连接块的球形凹面的数量为一个,下摩擦层的摩擦系数由球形凹面的中心向边沿逐渐增大;或者,下连接块的球形凹面的数量为一个,设置在下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摩擦摆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连接块,位于上连接块下方的下连接块,滑块;下连接块的上表面设有下摩擦层,滑块的上表面和上连接块的下表面球面接触,滑块的下表面和下连接块的上表面球面接触;上连接块的下表面为球形凹面,滑块的上表面为第一球形凸面,上连接块的球形凹面与滑块的第一球形凸面相适应;下连接块的上表面为球形凹面,滑块的下表面为第二球形凸面,下连接块的球形凹面与滑块的第二球形凸面相适应;下连接块的球形凹面的数量至少有一个,下连接块的球形凹面上设有下摩擦层;下连接块的球形凹面的数量为一个,下摩擦层的摩擦系数由球形凹面的中心向边沿逐渐增大;或者,下连接块的球形凹面的数量为一个,设置在下连接块球形凹面的下摩擦层从内到外依次交替分为摩擦定值区和摩擦过渡区,在摩擦定值区的下摩擦层的摩擦系数为一个定值,在摩擦过渡区的下摩擦层的摩擦系数为一个变值;或者,下连接块的球形凹面上设有多个球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平张亚飞尚继英刘晗龙耀球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