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业用自流水井及井水引流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17454 阅读:4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牧业用自流水井及井水引流方法。已掘出的井的上游半圈为用石块干砌的石墙,下游半圈为用水泥浆砌成的浆砌石墙。干砌石墙和井壁之间填满了石子可渗水。在浆砌石墙和井壁之间设有防渗层。在水井的下游半圈最高水位下部装有与井水连通的水管,其下端与人畜饮水的水槽连接。在砌好石的井中从下到上用交错压缝方法分别用从大至小逐渐变小的石块填筑呈有无数缝隙的石头渗水层形成看不见井内水而井水却泉水式不断流出的石头井。(*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目前,我国边远地区人、畜饮水问题一直较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国于1977年开始推广应用了牧业井的"五配套"模式,即有井、有排水机、有井房、有蓄水池、有流水槽。这是在当时解决干旱少雨地区饮水问题的较好的办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这些水井由于牧放的需要,所处位置偏僻而分散,不易及时维修,资金短缺,长期处于失修状态,不少水井倒塌,设备损坏,不能再使用,且每口水井的修建费用3万元左右,修建成本较高,还要配备专业维修人员和一定的维修费用,国家不能再投入很多的资金,牧民也无法再使用"五配套"井饮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投资少,不需维修、不要井房、抽水机和电而自流水的水井及其引流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牧业用自流水井包括自上而下掘出的园形水井,在园形水井的上游半圈为用石头干砌的形成带有渗水缝隙的干砌石墙,在干砌石墙和上游半圈井壁之间形成的空间内填满了过滤石子,以利保护水源。水井的下游半圈为水泥浆砌石砌成的浆砌石墙在浆砌石墙和下游半圈井壁之间填有夯实的粘土和防渗塑料膜夹层组成的防渗层,在水井下游半圈的上半部中间部位最高水位的下部固定有穿过石墙和防渗层与井水连通的出水管。出水管的出水端与水井下游方向修筑的长条形石头水泥水槽连接。井水的引流方法是将上述用石块砌好的水井从下至上先用大石块填筑好,填筑石块时要留出涌出水的水眼,填好一层石块后将上部各层石块必须采用交错压缝方式填筑呈在各石块之间和各层石块之间均形成蜂窝式无数个流水缝隙,填筑石块越往上石块粒径越小即填好大石块后填筑小石块,再填筑碎石,从大至小逐渐变小,直至封盖为止。最后形成用大小石块填满的,看不见井内水而井水却泉水般的不断流出的石头井。其自流水的原理是采用石头体积来排出水的办法提高水位,实现了水的引流。本专利技术的优益效果是1)由于水井不用抽水机、机房、大型蓄水池,因此价格比"五配套"井降低63%,成本只有37%。2)井内上游半圈是干砌并井的空间用大小石块填满的,因此保证涌出和流动清澈的井水,能防止动物粪便及灰尘吹进而污染井水水源地,保持水的清洁。3)由于该井的外部是用土填筑夯实,内部用块石和有石子填满的,因此避免了倒塌及维修问题。4)该井不用抽水机,不用电及动力,不用交通工具拉运而井水是自流出来,因此使用方便,减少用水费用。5)由于在井下的下坡(下游半圈下方)修筑了3层防渗设施,因此能提高水位和保持水位,防止水的不规则流动而从指定的部位自动流出。6)由于确定了适当的出水管道的纵坡,因此能保持平衡的出水量和流水量,保证井水长流不息,方便了广大牧民和畜牧的随时饮水需要。7)该井结构简单,材料来源多,可就地取材,施工技术不难,便于普及推广应用。 8)由于该井结构简单,且不易倒塌,无需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及筹措数量多的资金,因此管理非常方便,一人可管理40-50口水井,可节约大量的管理费用。图1为已有"五配套"水井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井口部分的俯视图;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具体实施例方式一种,牧业用自流水井包括自上而下掘出的园形水井,园形水井的上游半圈为用石头干砌的,形成带有渗水缝隙的干砌石墙(4),在干砌石墙(4)和上游半圈井壁之间形成的空间内填满了过滤石子(1),水井的下游半圈为用水泥浆砌石砌成的浆砌石墙(6),在浆砌石墙(6)和下游半圈井壁之间填有夯实的粘土(7)和塑料膜夹层(8)组成的防渗层。在水井下游半圈的上半部中间部位最高水位的下部固定有穿过石墙(6)和防渗层与井水连通的出水管(9),出水管(9)出水端的外径密封固定在水井下游方向修筑的石头水泥水槽(11)的一端部。水槽长度至少为20米,在水管(9)接入水槽处修有一至少有0.5×0.5米的水池(10),该水池(10)与水槽(11)修成一体,且其下底面高于水槽底面,在水池前面底部修有一流水口,便于在必要时堵住流水口,从池中舀水或放水桶从管口接水,方便牧民饮水。井水的引流方法是将上述用石块砌好的水井从下至上先用大石块(5)填好,填筑石块要避免压住涌出水的水眼,填好一层石块后将上部各层石块必须采用交错压缝方式填筑,在各石块之间和各层石块之间形成蜂窝式无数个流水缝隙,填筑石块越往上石块粒径越小即填好大石块(5)后填小石块(3),再填碎石(2),从大至小逐渐变小,直到封盖为上。最后形成看不见井内水而井水却泉水式不断流出的石头井,大石料和小石料的比例为大块石占2/3,小石子占1/3,大石料(5)的粒径为0.2-0.5米左右,小石料的粒径为30毫米-100毫米左右,碎石为10毫米左右。安装管子(9)的位置一般挖好井和砌好石头后根据水位上升情况来确定,假设井内汇水为QK,井中流出水为QX,那么,当QK>QX为最易,当QK=QX时为适合。管道纵坡要根据地形来安装,一般为1/10-1/100。水井的形状、大小、深浅基本上根据打井地下水源情况来确定,若水源水少打井打的大些、深些,其形状为园形为宜,这样会更加牢固。井的直径至少5米,深度为至少3米。打井要选择水源充足地带,要便于人畜饮用,要考虑结合防洪,一般要求选定地面纵坡为1/10-1/1000的丘陵地带最为适宜。该水井不可用砼和土来封盖,如经济状况允许在水井周围可修筑保护水井的简易井房,以防人、畜踩在水井上部而破坏水井。权利要求1.一种牧业用自流水井,包括自上而下掘出的园形水井,其特征是园形水井的上游半圈为用石头干砌的,形成带有渗水缝隙的干砌石墙(4),在干砌石墙(4)和上游半圈井璧之间形成的空间内填满了过滤石子(1),水井的下游半圈为用水泥浆砌石砌成的浆砌石墙(6),在浆砌石墙(6)和下游半圈井壁之间填有夯实的粘土(7)和防渗塑料膜夹层(8)组成的防渗层,在水井下游半圈的上半部中间部位最高水位的下部固定有穿过浆砌石墙(6)和防渗层与井水连通的出水管(9),出水管(9)的出水端与水井下游方向修筑的石头水泥水槽(11)连接。2.根据权利要示1所述的一种牧业用自流水井,其特征在于在出水管(9)接入水槽(11)处修有一至少0.5×0.5米的水池(10),水池(10)与水槽(11)修成一本,且其下底面高于水槽(11)底面,在水池前面下部修有一流水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牧业用自流水井的引流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用石块砌好的水井从下至上先用大石块(5)填好,填筑石块时要留出水井底部涌出水的水眼,填筑好一层石块后将上部各层石块采用交错压缝方式填筑呈在各石块之间和各层石块之间均形成蜂窝式流水缝隙,填筑石块越往上石块粒径越小,即填筑好大石块(5)后填筑小石块(3)再填筑碎石(2),从大至小逐渐变小,直到封盖为止,最后形成用大小石头填满的,看不见井内水而井水却泉水般不断流出的石头井。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已掘出的井的上游半圈为用石块干砌的石墙,下游半圈为用水泥浆砌成的浆砌石墙。干砌石墙和井壁之间填满了石子可渗水。在浆砌石墙和井壁之间设有防渗层。在水井的下游半圈最高水位下部装有与井水连通的水管,其下端与人畜饮水的水槽连接。在砌好石的井中从下至上用交错压缝方法分别用从大至小逐渐变小的石块填筑呈有无数缝隙的石头渗水层形成看不见井内水而井水却泉水式不断流出的石头井。文档编号E02B13/00GK1174270SQ9711720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牧业用自流水井,包括自上而下掘出的园形水井,其特征是园形水井的上游半圈为用石头干砌的,形成带有渗水缝隙的干砌石墙(4),在干砌石墙(4)和上游半圈井壁之间形成的空间内填满了过滤石子(1),水井的下游半圈为用水泥浆砌石砌成的浆砌石墙(6),在浆砌石墙(6)和下游半圈井壁之间填有夯实的粘土(7)和防渗塑料膜夹层(8)组成的防渗层,在水井下游半圈的上半部中间部位最高水位的下部固定有穿过浆砌石墙(6)和防渗层与井水连通的出水管(9),出水管(9)的出水端与水井下游方向修筑的石头水泥水槽(11)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曼苏尔沃哈斯
申请(专利权)人:曼苏尔沃哈斯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65[中国|新疆]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