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洪川田专利>正文

逐段式河川污染整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16982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逐段式河川污染整治方法,是在河川中设置复数道闸门,使两两闸门间形成蓄水区间,自河川一端将各闸门逐段打开,使此时高水位蓄水区间的水逐段冲激各低水位蓄水区间,直到各蓄水区间的水位皆相当后,再于海域退潮时开启临海域的闸门,使已蓄积在高水位的蓄水区间的积水泄出;反复以上程序而进行河川污染整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尤指一种利用逐段式高低水位差进行整治的。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许多都市在规划上,往往将都市的废水直接排入河川,造成河川严重的污染;台湾公告号码第212215号的“河川净化装置”专利技术专利案提供了一种在水路中设置阻挡水流用的第一道坝和位于第一道坝下游处的第二道坝;在第二道坝的上游处且为前述第一道坝的底部构筑可供流水流通且具有流入口的水路,在第一道坝上游处,水路底部处设置覆盖前水路流入口的木炭层,以及在木炭层上方设置沙石层。然而,这种方法仅适用于具有高低落差大的山坡上可明显分出上中下游的河川,才可能设置类似的拦水坝及置放木炭及砂石;一般都市中平地上的河川是不适用的。台湾公告号码第396230号的“闭锁水域的造流系统”专利技术专利案提供了一种单向闸门装置,是将闭锁水域的水与外水域分隔,其向外水域单向开启,只令闭锁水域的水流向外水域;及进水管路,是由外水域至闭锁水域的内端,其设有逆止阀,使水只能进入闭锁水域,不能由闭锁水域经进水管路回流至外水域。但此方法仅适用于仅对外水域呈单一且单向水路开口需求的闭锁水域,如临海的湖泊,对于河川并不适用。另一台湾公告号码第479093号的“河川污染整治方法”专利技术专利案提供了一种如图1所示的方法,主要是在近出海口的河川中设有主河道1及蓄水区间2,每一蓄水区间2包括位于主河道1出海口11且与海水相邻的进水口21、以及位于主河道1远离出海口11的出水口23,进水口21处设有进水闸22,出水口23处则设有出水闸24;当海水涨潮时,将蓄水区间2的进水口21处的进水闸22打开,此时干净的海水将随着涨潮而进入主河道1中,同时也将由进水口21进入蓄水区间2中,待涨潮已达相当程度而接近改为退潮之际,将蓄水区间2的进水口21处的进水闸22关闭,此时蓄水区间中蓄积有与主河道1相同高度的海水;当退潮时,如图2所示,主河道1中的水流将由出海口退回大海,此时打开出水口23处的出水闸24,则蓄水区间2中高水位的清净海水可冲激主河道中污浊的污水而排出出海口11,直到蓄水区间2中的水位泄流至与主河道1相同水位后,再将出水口23处的出水闸24关闭。这种整治方法相当理想,但是遇到待整治的河川较长或河川的宽度有限而无法在主河道中再区隔出位于旁侧的蓄水区间时,仍有未臻理想之处,且海水的涨退潮所影响的仅是河川靠海的一小段长度,对于河川污染长度大的适用性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逐段式高低水位差进行整治且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的。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是在河川中设置复数道闸门,使两两闸门间形成蓄水区间,自河川一端将各闸门逐段打开,使此时高水位蓄水区间的水逐段冲激各低水位蓄水区间,直到各蓄水区间的水位皆相当后,再于海域退潮时开启临海域的闸门,使已蓄积在高水位的蓄水区间的积水泄出;反复以上程序而进行河川污染整治。由上述可知,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藉复数道闸门形成复数道蓄水区间,使蓄水区间逐段蓄积适当高水位,并配合闸门的逐段开启,形成对各相对低水位蓄水区间的逐段冲激,以排出污水并以新水替代,而反复操作整治受污染的河川。在能够有效整治受污染河川的同时,本专利技术的方法还广泛适用于各类河川,且不论河川多长所耗费的成本仅是多道闸门的建立与操作,相当节省经费并能产生可预期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传统河川污染整治方法涨潮时的示意图;图2所示为传统河川污染整治方法退潮时的示意图;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整治过程一;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整治过程二;图5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整治过程三;图6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整治过程四;图7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整治过程五;图8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整治过程一;图9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整治过程二;图10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整治过程三;图1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整治过程四;图1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整治过程五。图号简单说明1主河道 11出海口 2蓄水区间 21进水口22进水闸 23出水口 24出水闸 3河川31第一道闸门 32第二道闸门 33第三道闸门34第四道闸门 35第一蓄水区间36第二蓄水区间37第三蓄水区间4海域 5河川 51第一道闸门 52第二道闸门 53第三道闸门 54第四道闸门55第一蓄水区间 56第二蓄水区间 57第三蓄水区间58水域 6海域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为达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功效现列举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述如下。首先,请参阅图3,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主要是河川3两端皆与海域4相通的实施例;在河川3中依河川3的长度适当截取而设有复数道闸门,本实施例设有第一、二、三、四道闸门31、32、33、34,其中第一、四闸门31、34皆相邻于海域4,本专利技术中所称“海域”是指受海水涨退潮影响的海域,泛指所谓的外海或内海;两两闸门间形成蓄水区间,本实施例形成第一、二、三蓄水区间35、36、37;当海域4的海水退潮时,河川3中的水也降到最低时,将第一、二、三、四道闸门31、32、33、34关闭,此时第一、二、三蓄水区间35、36、37的水位也在最低的状态;当海域4的海水涨潮至最高水位时,如图4所示,先将第一道闸门31打开,使此时高水位而干净的海水冲激第一蓄水区间35中的污泥并进入第一蓄水区间35中直到与海域4中相同的高水位,而此区间中河底污泥所扬起的污浊脏水也将由沉淀而呈浮流状态并流靠第二道闸门32。此时如图5所示,仍在海域4中海水涨潮期间,将第二道闸门32打开,使第一蓄水区间35中浮流状态的高水位污浊脏水,及海域4涨潮的高水位干净海水冲激第二蓄水区间36中的污泥,并进入第二蓄水区间36中直到与海域4中相同的高水位,而此第二蓄水区间36中河底污泥所扬起的污浊脏水也将由沉淀而呈浮流状态并流靠第三道闸门33,此时第一蓄水区间35的污浊脏水冲激流向第二蓄水区间36后,原第一蓄水区间35将由海域4涨潮的高水位干净海水所取代。再如图6所示,仍在海域4中海水涨潮期间,将第三道闸门33打开,使第二蓄水区间36中浮流状态的高水位污浊脏水,及第一蓄水区间35及海域4涨潮的高水位干净海水冲激第三蓄水区间37中的污泥,并进入第三蓄水区间37中直到与海域4中相同的高水位后,将第一道闸门31关闭(参见图7);而此第三蓄水区间37中河底污泥所扬起的污浊脏水也将由沉淀而呈浮流状态并流靠第四道闸门34;此时第二蓄水区间36的污浊脏水冲激流向第三蓄水区间37后,原第一、二蓄水区间35、36皆已由海域4涨潮的高水位干净海水所取代。当海域4退潮至最低海平面时,如图7所示,将第四道闸门开启,则由于高低水位落差,此时相对为高水位的第三蓄水区间37的污浊脏水冲激流向海域4,而高水位干净海水的第一、二蓄水区间35、36也泄流推激第三蓄水区间37的污浊脏水,使其流泄更快并将第三蓄水区间37的水也更新为干净的原第一、二蓄水区间35、36所蓄积的水。藉由以上步骤的实施,当下一次涨潮时,再反复所述的各步骤,则年复一年藉由地球无止境的潮汐作用,在逐段开启的闸门及逐段流泄冲激的蓄水区间作用下,河川所积留的污泥及脏水将获得有效的净化;而河川不论多长所耗费的成本仅是多道闸门的建立与操作,相当节省经费并能产生可预期的效果;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逐段式河川污染整治方法,是在河川中设置复数道闸门,使两两闸门间形成蓄水区间,自河川一端将各闸门逐段打开,使此时高水位蓄水区间的水逐段冲激各低水位蓄水区间,直到各蓄水区间的水位皆相当后,再于海域退潮时开启临海域的闸门,使已蓄积在高水位的蓄水区间的积水泄出;反复以上程序而进行河川污染整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川田
申请(专利权)人:洪川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