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柱模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66099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3 15: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构造柱模板,涉及建筑模板领域,针对现有的构造柱施工麻烦的问题,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包括主砖体,主砖体的一侧设置有凹槽,另一侧可拆卸设置有次砖体,次砖体远离主砖体的一侧设置有与凹槽卡接的凸榫,位于构造柱两侧的主砖体的凹槽相向设置形成浇注腔,在修筑构造柱时,将两个构造柱的凹槽相向设置,进而形成浇注腔,然后在浇注腔中放置构造柱钢筋,继而将混凝土浇注于浇注腔中形成构造柱,减少了需要安装和拆卸模板的麻烦,方便施工,在修砌砖墙时,在修砌砖墙时,将次砖体的凸榫卡接于主砖体凹槽中,进而将凹槽封闭,增加主砖体的强度,减少需要额外利用混凝土填充凹槽麻烦,结构紧凑,方便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构造柱模板
本技术涉及建筑模板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构造柱模板。
技术介绍
砖混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柱等采用砖或者砌块砌筑,横向承重的梁、楼板、屋面板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就是说砖混结构是以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为了多层结构建筑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规范要求应在房屋的砌体内适宜部位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并与圈梁连接,共同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这种混凝土柱称为构造柱。传统的构造柱施工方法为:砌筑好构造柱两侧的砖墙,然后运用模板将砖墙厚度方向的空洞封闭,将线捆扎构造柱的钢筋放置于两侧模板的空腔中,进而现浇构造混凝土。这种修筑构造柱方法需要运用模板封闭内外侧的洞口,在封闭模板的过程中模板的定位以及对拉困难,浇注的混凝土凝固后,需要将模板拆卸进行墙面处理,从而需要耗费人力以及时间,因此,具有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造柱模板,具有方便修筑、减少安装以及拆卸模板的麻烦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构造柱模板,包括若干用于修砌砖墙的主砖体,所述主砖体的一侧设置有凹槽,另一侧可拆卸设置有次砖体,所述次砖体远离所述主砖体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凹槽卡接的凸榫,位于构造柱两侧砖墙上的所述主砖体的凹槽相向设置形成浇注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修筑构造柱的位置,位于构造柱两侧的主砖体的凹槽相向设置,进而形成浇注混凝土的浇注腔,通过将混凝土浇注于浇注腔内,浇注腔内的混凝土固化后形成构造柱,减少安装和拆卸模板的麻烦,方便施工;另外通过可拆卸设置于主砖体上的次砖体,当修砌砖墙时,可将次砖体与主砖体拆离并使凸榫卡接于凹槽中,从而次砖体的凸榫将主砖体的凹槽填充,增强主砖体的强度,减少需要额外利用混凝土填充凹槽的麻烦,结构紧凑,方便生产。优选的,所述次砖体表面上开设有第一连接槽,所述主砖体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槽连通的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槽与所述第二连接槽对接形成“工”形的第一卡接槽,所述第一卡接槽内卡接有“工”形的卡接块。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卡接块卡接于主砖体与次砖体形成的“工”形的第一卡接槽内,从而将主砖体与次砖体连接,当需要将次砖体与主砖体分离时,将卡接块拆离第一卡接槽即可,方便次砖体的拆装,结构简单,方便使用。优选的,所述主砖体位于靠近所述凹槽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三连接槽,所述凸榫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三连接槽连通的第四连接槽,所述第三连接槽与所述第四连接槽对接形成“工”形的供所述卡接块卡接的第二卡接槽。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修砌砖墙时,将卡接块与第一卡接槽脱离,进而将次砖体与主砖体分离,然后将凸榫卡接于凹槽中并使第四连接槽与第三连接槽对接形成第二卡接槽,进而卡接块卡接于第二卡接槽中将主砖体与次砖体再次固定,增强主砖体与次砖体的连接强度,结构简单。优选的,该构造柱模板还包括与凹槽卡接的钢筋固定圈,所述钢筋固定圈上固定有与构造柱钢筋卡接的卡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构造柱钢筋卡接于钢筋固定圈内的卡环上,增加构造柱钢筋的稳定性,在向浇注腔内浇注混凝土时,减少构造柱钢筋在混凝土的冲击下发生倾斜,有利于保持构造柱钢筋为竖直状态。优选的,所述钢筋固定圈包括对称平分的第一固定瓣以及第二固定瓣,所述第一固定瓣卡接于所述构造柱一侧主砖体的凹槽中,所述第二固定瓣卡接于所述构造柱另一侧主砖体的凹槽中。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修筑构造柱时,将构造柱两侧的主砖体修砌完成后,可将构造柱捆扎成一体后放置进浇注腔中,进而将第一固定瓣卡接于构造柱一侧的主砖体的凹槽中、第二固定瓣卡接于构造柱另一侧主砖体的凹槽中,进而使卡环与构造柱钢筋卡接,从而将构造柱钢筋与构造柱两侧的主砖体固定;可将构造柱钢筋捆扎后一次性放置进浇注腔中,一方面提高施工效率,方便施工;另一方面进一步增加构造柱的结构强度。优选的,所述卡环上穿设有与钢筋固定圈固定的螺纹固定件。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环通过螺纹固定件与钢筋固定圈固定,继而可根据构造柱钢筋的数量安装卡环,方便使用。优选的,所述主砖体位于设置凹槽一侧的端面上设置有蓄泥槽,所述构造柱两侧的主砖体的蓄泥槽拼接形成蓄泥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于主砖体上蓄泥槽,在向浇注腔内浇注混凝土时,从构造柱两侧的主砖体的连接缝隙中渗漏的混凝土可进入蓄泥腔中进行收集,进而减少混凝土直接从构造柱两侧的主砖体的连接缝隙渗漏出砖墙外,减少清理的麻烦。优选的,所述次砖体上设置有与蓄泥槽卡接的卡接凸块。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次砖体的凸榫与凹槽时,卡接凸块与蓄泥槽卡接,进而将蓄泥槽封闭,增强主砖体的强度,另外可增强次砖体与主砖体的连接强度。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在修筑构造柱时,将两个构造柱的凹槽相向设置,进而形成浇注腔,然后在浇注腔中放置构造柱钢筋,继而将混凝土浇注于浇注腔中形成构造柱,减少了需要安装和拆卸模板的麻烦,方便施工,通过可拆卸设置于主砖体上的次砖体,在修砌砖墙时,将凸榫卡接于凹槽中,进而将凹槽中,增加主砖体的强度,减少需要额外利用混凝土填充凹槽麻烦,结构紧凑,方便生产;2.通过设置钢筋固定圈,增强放置于浇注腔中的构造柱钢筋的稳定性,在向浇注腔内浇注混凝土时,减少构造柱钢筋在混凝土的冲击下发生倾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图中:1、主砖体;11、凹槽;111、浇注腔;12、第一连接槽;13、第三连接槽;14、蓄泥槽;141、蓄泥腔;2、次砖体;21、凸榫;211、第四连接槽;22、第二连接槽;23、卡接凸块;3、构造柱钢筋;4、钢筋固定圈;41、第一固定瓣;42、第二固定瓣;43、卡环;44、螺纹固定件;5、卡接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一种构造柱模板,参见图2以及图3,包括主砖体1,主砖体1为长方体状,主砖体1沿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凹槽11,本实施例中,凹槽11为半圆弧形;该构造柱模板还包括可拆卸连接于主砖体1远离凹槽11一端的次砖体2,次砖体2上设置有与凹槽11卡接配合的凸榫21;两个主砖体1的凹槽11相向紧贴形成用于形成构造柱的浇注腔111,该构造柱模板还包括设置于浇注腔111内与构造柱钢筋3卡接的钢筋固定圈4。参见图1,主砖体1的表面上开设有第一连接槽12,次砖体2设置有与第一连接槽12连通的第二连接槽22,第一连接槽12与第二连接槽22对接形成“工”形的第一卡接槽(图中未标注),第一卡接槽内卡接有与第一卡接槽匹配的“工”形的卡接块5。参见图1,主砖体1靠近凹槽11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三连接槽13,凸榫21上设置有与第三连接槽13连通的第四连接槽211,凸榫21卡接于凹槽11中,第三连接槽13与第四连接槽211对接形成与第一卡接槽形状一致的第二卡接槽(图中未标注);参见图1以及图2,当凸榫21卡接于凹槽11中时,将卡接块5卡接于第二卡接槽中,进而将次砖体2与主砖体1固定并将凹槽11封闭,使主砖体1成完整的长方体,方便修砌砖墙,增强主砖体1的结构强度。参见图1,主砖体1上位于设置凹槽11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截面为半圆状的蓄泥槽14;参见图2以及图3,凹槽11相向设置的两个主砖体1对接时,两个主砖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构造柱模板,包括若干用于修砌砖墙的主砖体(1),其特征是:所述主砖体(1)的一侧设置有凹槽(11),另一侧可拆卸设置有次砖体(2),所述次砖体(2)远离所述主砖体(1)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凹槽(11)卡接的凸榫(21),位于构造柱两侧砖墙上的所述主砖体(1)的凹槽(11)相向设置形成浇注腔(11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构造柱模板,包括若干用于修砌砖墙的主砖体(1),其特征是:所述主砖体(1)的一侧设置有凹槽(11),另一侧可拆卸设置有次砖体(2),所述次砖体(2)远离所述主砖体(1)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凹槽(11)卡接的凸榫(21),位于构造柱两侧砖墙上的所述主砖体(1)的凹槽(11)相向设置形成浇注腔(1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柱模板,其特征是:所述次砖体(2)表面上开设有第一连接槽(12),所述主砖体(1)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槽(12)连通的第二连接槽(22),所述第一连接槽(12)与所述第二连接槽(22)对接形成“工”形的第一卡接槽,所述第一卡接槽内卡接有“工”形的卡接块(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构造柱模板,其特征是:所述主砖体(1)位于靠近所述凹槽(11)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三连接槽(13),所述凸榫(21)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三连接槽(13)连通的第四连接槽(211),所述第三连接槽(13)与所述第四连接槽(211)对接形成“工”形的供所述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略李东文毛宝勇梁广山毛宝礼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梁亮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